楊廷和傳介紹
楊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間歷仕過四個皇帝的傑出政治家、改革家,後由於在大禮儀事件上與世宗意見向左,最終辭官回鄉,於71歲時病逝故里。《楊廷和傳》出自明史,講述了楊廷和的個人簡介和相關事蹟。
楊廷和 畫像
楊廷和中舉入仕,相貌英俊,性格沉穩縝密,文筆工整流暢,博學多識,志向高遠。有一次乾清宮著火,楊廷和請武宗離開大殿,下詔自我批評,並趁機與群臣進諫勸皇上精於朝政。楊廷和重視倫理制度,掌管國事治理得井井有條,可武宗並不體察。
後楊廷和因父親去世奔喪而辭官,被召回後,在外打獵的武宗賜予其眾多加賞,楊廷和多加推辭並趁此勸請皇上回京,甚至想親自出城接皇上回來,遭到拒絕後無奈回京。皇上回來時,命令群臣做旗幟赴帳前相迎接,誰知楊廷和以民間行為與天子不符的理由不從,武宗無奈作罷。
江東地區收成不加,而宦官卻一再敦促物資,催內閣擬敕書,楊廷和不肯奉命並極力勸說稱民間枯竭,而皇上卻不肯體恤,因此楊廷和進諫說:“滿朝大臣的意見您不信,偏偏聽從幾個小人所言,皇上您可以僅與這幾個小人共理天下嗎?先帝們關愛百姓、節省物資的傑出政績如此之多,皇上不但不效仿,偏偏要效仿那些不值得效仿的舉措,是為何呢?”楊廷和並以此來追問究竟是誰強烈要求追加擬旨,是否為了私求,皇上只推脫稱不清楚,仍不阻止。
楊廷和辭官去世以後,皇上有一次問起國庫中的積蓄有餘,感慨道這是楊廷和多年裁員減支的功勞,不可抹滅。
楊廷和與楊慎的關係
楊廷和,年少成名,是明朝年間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一共輔佐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其子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被稱為明三子之首的文學家楊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千古名句就是出自於他筆下。
楊慎 塑像
楊慎,字用修,也稱作升庵,祖籍廬陵,出生於四川新都書香門第、官宦家庭,自小便聰慧過人,家庭教育氛圍極好,與父親楊廷和一樣中舉入仕,楊慎以狀元進入翰林院任修撰官,參與編寫整合《武宗實錄》,逐漸開始了他極其坎坷的仕途。
由於楊慎為人一生正氣,面對武宗忙於遊玩不顧朝政的行為直言進諫勸阻後無濟於事,於是一氣之下辭官回鄉。世宗登基後,楊慎再次被召回翰林院任官。此後,由於楊慎不畏權貴的性格,更是一再得罪了世宗。起初,他趁講書的機會,屢次以世宗不妥之政來明裡暗裡批評他,尤其是在以其父為首的舊臣與皇上之間爆發的“大禮儀”之爭中,楊廷和被迫辭官後,楊慎一再上書不願與盲目順應皇上的小人共事並與群臣列宮嚎哭,引來杖責被流放雲南。
在流放期間,楊慎寄情於景詠物言志,不斷堅持創作,仍始終關心民間疾苦,多作詩文來痛擊不法行為,還為白族修著歷史,協助平定叛亂,無論流落何處,均得各地官員善待。
世宗因為對楊家父子恨得咬牙切齒,因此其一生多次大赦,楊慎都未能歸鄉。
1559年,楊慎死於駐守邊疆的住所,得遊居敬送回故鄉葬於父親墓旁。明穆帝登基後得追諡文憲。
楊廷和墓在哪裡
楊延和是明朝有名的賢臣,他才識過人,被稱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他的一生都貢獻給了大明王朝,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雖然在年邁之際受到了屈辱,但是在死後還是得到了應有的哀榮。那麼楊延和墓在哪裡呢?
楊廷和塑像
楊延和墓在成都的新都區西門外,而他的兒子楊慎的墓就在離他不遠處。這兩人都是因為議大禮得罪了世宗,只是楊慎受到的處罰更加嚴重,被貶職充軍去了雲南。楊延和一生為明王朝付出良多,最後卻換來了這樣的結局,印證了那一句伴君如伴虎的格言。
楊延和進入朝廷時,明王朝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社會危機不斷。儘管如此,明王朝還是一直保持著正統的位置,並沒有叛亂行為,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不斷有學識高超的人對這個國家進行改革,穩定民心。楊延和就是其一。
楊延和少有才學,在十九歲時就中了進士。之後他一直在官場浮浮沉沉,曾一度做到了戶部尚書、大學士等職位。在李東陽退隱後,他成為了首輔大臣。緊接著,他迎來了武宗的駕崩和世宗的登基。世宗登基後曾想要封他為伯爵和太傅,但是他拒絕了。
後來,他因為議大禮而得罪了原先優待他的世宗,被革除了所有職務,成為了一個平民。在嘉靖八年的時候,他以七十一的高齡病逝,病逝後的楊延和被追封為太保,並賜諡號為文忠。
徐階和楊廷和是什麼關係
楊廷和,是明朝年間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歷仕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尤其在武宗、世宗期間權利達到頂峰,一度權傾朝野,後來由於在大禮儀事件上與世宗意見向左,最終辭官回鄉,以庶人身份下葬。
徐階 劇照
然而歷史上另外一名與之相提並論的內閣首輔徐階作為嘉靖晚期及隆慶初年的大臣,那麼二人之間有什麼關係,誰的地位更高呢?
徐階,漢族,如今的上海人,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入翰林院,早年間因為得罪張璁被貶,此後為官便更為謹慎,入禮部尚書後逐漸參政論事,因揭發仇鸞惡行而得到嘉靖帝信任。徐階與歷史大奸臣嚴嵩共事十餘年皆小心翼翼不出差錯,且善於順應帝意因而得以自保。
1652年,徐階得知皇上早已對嚴嵩父子的惡性有所耳聞並不齒,於是便令御史鄒應龍彈劾嚴家父子二人,不久後得以皇上下旨命嚴嵩退休,其子治罪,推翻了嚴嵩,並取而代之成為首輔。但是晚年的徐階,由於屢屢勸阻穆宗的荒誕行為無效後請辭,由於家中子弟橫行霸道而名聲不佳。
當初楊廷和見到徐階時便連連稱讚其功名絕不亞於自己,還認為其水準絕對可以位列科考之首。徐階情商極高,懂得識眼色,很會做人,其最大的貢獻在於推翻了大奸臣嚴嵩。但是相較二人,徐階由於身處百廢待興的明朝晚期,要做出巨大的成就也是舉步維艱,但歷史上對於徐階的人品普遍給予好評。
楊廷和與張居正的關係
楊廷和,是明朝年間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善文書且其子是著名文學家楊慎。楊廷和一共輔佐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一度權傾朝野,甚至在世宗上任前執掌朝綱三十餘日,後來由於在大禮儀事件上與世宗意見向左,最終辭官回鄉,以庶人身份下葬。
張居正 畫像
然而歷史上另外一名赫赫有名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也是明朝年間的大臣,那麼二人之間有什麼異同,誰的地位更高呢?
張居正,生於1525年,也為漢民族,祖籍安徽,生於湖廣江陵,因而得名張江陵,為明代中後期政治改革家,輔助萬曆帝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萬曆新政。張居正與楊廷和一樣,都是少年時期便才華盡顯,12歲時中秀才,16歲中舉,23歲中進士,後逐步進入內閣,萬曆皇帝上任後,張居正取代高拱成為首輔。由於當時皇帝年幼,因此由張居正一手執掌朝政。
張居正任首輔大臣年間,推行多項舉措實施改革,例如“一條鞭法”簡化稅務制度,增加財政收入;軍事方面,派多個大將駐守邊疆,平定叛亂;官吏治理上實名考核等等。其一系列舉措使全國上下朝廷內外,饒有秩序。
相比較楊廷和與張居正的功績與歷史地位,兩人都是極其傑出的首輔大臣,然而歷史上的評通常認為張居正要高於楊廷和。張居正開創的萬曆新政復興了大明王朝,延緩了其滅亡程序。權力上看,二人的鼎盛時期,張居正要大於楊廷和,不過這與皇帝也緊密相連。然而從另一個方面看,張居正得罪了朝廷百官,反而是楊廷和更得到官員尊重。
明朝楊廷和的簡介
楊廷和,字介夫,也稱石齋,漢人,家鄉四川新都,是明朝年間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善文書且其子是著名文學家楊慎。楊廷和一共輔佐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個皇帝,在大禮儀事件上由於與世宗意見向左,最終辭官回鄉,於71歲時病逝故里。
楊廷和 塑像
楊廷和年少成名,自小便才華盡顯,第一次鄉試中舉時年僅十二。古時候的晚上分成五個更,兩個小時為一更,且以前的秋天一季度三個月被稱作三秋,初期七月孟秋,中期八月仲秋,晚期九月季秋。有傳言說,楊廷和七歲時,有一次父親與賓客一同對飲暢聊,不知不覺夜深了。此時有一個客人說到一更了,另一個客人說已到半夜,還有一個客人則認為五更已過去一半了。他父親便出了一上聯: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可惜誰也沒能接下聯,此時在一旁的楊廷和隨口說: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引得眾人驚歎。
據悉,楊廷和在朝廷執政時,長弟任京城公卿,二弟任地區大官,其餘眾弟也都身兼要職,其子楊慎高中狀元,眾人前去賀喜,誰知楊廷和竟眉頭緊鎖,極為不安,眾人問之,他說:“有一個說法即傀儡場,家族氣數有限,起初全家出動,我們耗盡了楊家氣數,以後就會盡剩些傀儡了。這不是我們家的榮幸,而是我正在擔憂的事。”果然到後來,他的話應驗了。
楊廷和掌朝期間,為人善政,是一代首輔,對於當世做出了極大的政治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