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當然有。不過更重要的不是生產力的絕對發達程度,而是男女的相對邊際產出 / 收入。如果女性相對男性邊際產出 / 收入提高,那女性地位就會提高。
介紹兩篇相關的研究。
第一篇是 Nancy Qian 大名鼎鼎的 MISSING WOMEN AND THE PRICE OF TEA IN CHINA: THE EFFECT OF SEX-SPECIFIC EARNINGS ON SEX IMBALANCE.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政府先是提高了農產品收購價,繼而放開了經濟作物的收購和定價,這一系列做法,和承包制一起提高了農業的總產出和農民的收入。
其結果,如下圖所示,Cat 1 是糧食作物,Tea 和 Orchard 分別是兩種主要的經濟作物:茶葉和水果。改革之後,經濟作物的產量和價格大幅度上升,農民來自經濟作物的收入也大幅度上升。
各地的政策是類似的,不過,同樣的政策,在不同地區,對不同性別勞動者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由於氣候、土壤等自然稟賦和文化上的差異,中國各地主要種植的經濟作物種類是有差異的。有些地方更多種植茶樹,而另一些地方則偏向於果樹。而同樣因為各種原因,不同性別的勞動者在種植這兩種經濟作物上是各有所長的。通常來說,女性在茶葉生產上更有優勢,而男性則更擅長果樹種植。
其結果,就是在改革之後,那些更多種植茶樹的地區,女性的邊際產出提高了。
上面這張圖,是各地區新生嬰兒中男性所佔比率。我們知道,因為重男輕女的原因,中國出生性別比很高。因而這個比率可以衡量各地區重男輕女的嚴重程度。
而這張圖給我們的資訊是,雖然各地新生嬰兒中男性所佔比率都在上升,但那些有種植茶樹,因而在改革後女性相對邊際產出上升的地區,其新生嬰兒中男性所佔比率要顯著低於不種植茶樹的地區。
這張圖看得更明顯,在改革之後,種植茶葉的地區新生嬰兒中男性所佔比率會更低,而種植果樹的地區則剛好相反。
不僅如此,上面這張圖顯示的是種茶葉還是種果樹對女童入學率的影響。在改革之後,種茶葉地區女童入學率更高,種果樹地區則剛好相反。
所以女性相對邊際產出的提高對改善重男輕女惡習是有好處的。進一步地,如果我們認為隨著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男性與女性之間的邊際產出差異會越來越小乃至消失,那生產力發展就能減少重男輕女現象。
當然,經濟因素至少在短期中無法徹底消除這一陋習,它背後是有文化因素的。
不過說到底,這文化是哪裡來的呢?另一篇研究給出了個有趣的解釋。Hansen 等人 2015 年在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上發表了一篇名為 Modern Gender Roles and Agricultural history: the Neolithic Inheritance 的文章。
這篇文章發現,那些具有更悠久農業傳統的民族,它們的女性勞動參與率更低。這點不難理解,擁有更悠久農業傳統的民族在前工業革命時代的農業生產率可能更高,因而有更高的出生率,而後者會要求女性更多待在家庭中。此外,更發達的農業,尤其是糧食種植本身也會形成性別分工,使得家庭外的田間勞作更多由男性完成。這兩個解釋都可以說是經濟因素,或者說生產力的影響。
更有趣的是,這樣的關係不僅在跨國研究中成立,即使把研究物件限制在美國,作者也發現,那些來自具有更悠久農業傳統民族的移民,其女性勞動參與率更低。換言之,這種差異不可能是來自當前的環境因素,只能來自固化在文化中的過去因素。
這個結果一方面說明了文化因素的頑固,但另一方面,它也在說即使是文化,說到底也不過是過去的經濟因素的固化。既然如此,當文化背後的經濟基礎消失,它的改變也不過就是個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