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什麼不稱帝 三國名臣司馬懿怎麼死的

司馬懿為什麼不稱帝

司馬懿是那個時代不可缺少的一個人,作為幾代帝王的輔佐之臣,曾經為歷代帝王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從曹操起,直到他最後反對曹家政權,這最後雖然他還是造反了,但不能磨滅的是他在這期間立下的種種功勞和他對於幾代帝王的輔佐之功。在輔佐帝王的期間,司馬懿漸漸積累起了人脈,兵馬以及逐漸在掌握實際的政權,所以司馬懿本身就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再加上這麼多年逐漸積累起來的權利,讓他有機會,有能力去造反。但是在造反之後,司馬懿為什麼沒有去當皇帝?這成為歷史上所有人都想解開的謎團。

司馬懿劇照

司馬懿在造反之後為什麼沒有稱帝呢?歷史上關於這一點說法眾多。但大部分還是比較傾向於是由於當時的時代所影響這一說法。司馬懿畢竟為曹家奉獻了那麼多年,雖然不能稱之為絕對的忠臣但是還是盡力了,並且始終是做了那麼多年的臣子。在那個時代,雖然臣子造反當皇帝的例子數不勝數,但是畢竟名聲上都不好聽,而且多數最後也並沒有什麼好下場。所以,司馬懿最後雖然造反,但是並沒有自己去稱帝,因為於情於理都不合適,都會遭到後人的詬病。司馬懿很聰明的選擇了為自己的後代鋪平道路。所以在他之後,他的子孫當上了皇帝。這樣後人便無法說什麼。雖然並不是那麼的光明正大,但畢竟事情是他乾的,他的後代登上皇位由於沒有直接經手,所以別人也不好再多說什麼。

司馬懿之所以沒有稱帝是迫於時代是做出的選擇,也是不論從當時看還是現在看都最明智的選擇。

三國司馬懿是哪裡人

司馬懿,出生於三國時期的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溫縣,這裡是司馬家的故鄉,他們一家人也算是為這個縣爭光了。

三國群英傳中的司馬懿形象

司馬懿的高祖司馬鈞是漢安帝那個時代的西征將軍,曾祖父司馬量是太守,祖父司馬雋也是太守;爸爸司馬防是京兆尹,這個官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長,他家可謂代代為官,而且官職都算不錯;他哥哥司馬朗為官清正,所到之處深受百姓愛戴,其中一個弟弟司馬孚也幫助過他平叛。這樣看來,司馬家真是人才輩出。

司馬這個姓氏原來是個官職,後來他家祖宗被封王,封地,他們一直在河南境內活動,官職封在此地,自然就在此安家落戶,所以在溫縣,出現了司馬姓這一大家子。司馬懿的故里似乎他的東西已經不多,畢竟已經過去很多年了,豎著一尊雕塑,不過也失真的很,雕塑很是清瘦。很多人都忘記他了,因為年代久遠,現在的他大約只是故鄉的一個旅遊景點了。

正如泰戈爾所說“天空沒有留下痕跡,可是我已經飛過。”這位在三國奮鬥一生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他是不會被忘記的,飛過的地方總有人看到,有多少人見證了他的輝煌:曹操,諸葛亮,曹丕,曹芳等等,都承認他,他不枉此生。於司馬懿而言,故鄉只是他出生的地方而已。正因為有他和他家的祖祖輩輩才讓那裡為大家所知。

司馬懿圖片形象解析

司馬懿給人的印象是一個老謀深算和深藏不露。經過悠悠歲月,歷經幾千年,中國的相學之博大精深非常人能及,祖先留下的傳統對我們的影響頗深。我們習慣透過圖片來描述我們對一個人的看法,那麼司馬懿圖片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司馬懿圖片。

圖為司馬懿的畫像

都說司馬懿竊國,但是在他還在世的時候並沒有作出任何出軌的行為,而是一生勤勤懇懇地當了四代的輔政之臣。司馬懿志向遠大,思維不拘於小節,講究靈活多變、因地制宜。估計他知道自己死後兒子會造反。

司馬懿圖片被後人描繪成狡猾、奸佞,他一直是以奸臣的形象出現。哪怕是在如今這個現代社會,大多數企業家都喜歡衷心不二的員工,沒有人會喜歡這個默不作聲卻舉兵謀反的司馬後人。其實司馬懿沒有錯,錯只錯在他輕而易舉地拿了別人辛苦打下來的天下。

司馬懿是聰明且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戰術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從他與諸葛亮的兩次對戰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泰然自若和臨危不變。他不在乎別人說他無能而不敢出戰,他要用最小的損失換來最大的利益。這就是他為人處事的原則,他用最小的付出拿下了曹操浴血疆場換來的江山。

聰明的人會用德服人,這一點他做的很好。由於司馬懿的形象以多種形式展現,司馬懿圖片形象也各異,有些圖片描繪的形象看起來有學者風範,有些圖片所描繪的形象有智者之骨,有些司馬懿圖片看起來像奸雄。


司馬懿有哪些經典名言

在人類社會的初期就有這般智慧,能說出這樣的至理名言,不得不說驚歎古人的智慧。司馬懿名言很多,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司馬懿名言。

圖為倪大紅版司馬懿劇照

當我們對司馬懿有多種評價的時候,可謂是褒貶不一。當我看到司馬懿名言的時候,我不得不佩服他是一個智者。他的長壽跟他的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有關,也跟他的智慧有關。從他的名言中可以看出他的睿智和成竹在胸,他真的是一個不同凡響的人。

他的至理名言很多,以下是部分從古文解釋成白話文:1、大丈夫待人處事的方法應當注重隨機應變,固執的、極端的處事態度怎麼能行呢?疆場打仗的用兵的方法,也是同樣的道理,不僅做人要隨機應變,用兵的戰術也應當隨機應變;2、權利蓋過才能必然會給自己帶來屈辱,威武蓋過德行一定會帶來禍端;3、部將用兵的道理,如果不跟對方打,那就採取防守的方式;如果不防守的話,那就直接撤兵;如果不撤兵的話那就選擇逃跑;如果這個時候還不逃的話就只有等死。

從司馬懿的這幾句名言中可以體會出他是一個很德行的人,且做人做事講究隨機應變。

司馬懿的名言之所以千古流傳的原因是就算過了幾千年,這些智慧的結晶仍舊適用於我們這個時代。

從司馬懿的名言中可以看出,他的子孫奪得曹魏天下只是局勢發展的結果而已,在他還沒有死的時候完全有能力直接取而代之,但是他還是顧慮忠節的。

三國名臣司馬懿怎麼死的

大凡奇人異士都有天妒英才的命運,那麼一代人臣司馬懿怎麼死的呢?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司馬懿怎麼死的。

圖為司馬懿的畫像

說到司馬仲達的死還要先說世人敬愛的孔明,孔明在五丈原被司馬仲達活活氣死。後人為孔明憤憤不平,就以此編撰了一個流言。據說孔明知道自己要死,就在死之前日夜用毒水浸泡兵書。因為他知道司馬懿有個看書的小習慣,就是翻書的時候習慣用手沾嘴裡的唾液。後人為諸葛亮抱不平,盛傳這樣一個謠言,同時也給死後的諸葛亮抹上了神秘的面紗。

諸葛亮死後距離司馬懿的死十多年,司馬懿的死於這個傳言沒有任何的關係。司馬懿是病死的,雖然中途有無數人想要殺司馬懿,但都被他一一化解。記得在司馬懿只有二十多歲的那年,他同村的一個人想殺了司馬懿。幸虧被司馬懿的好友知道及時通知司馬懿,司馬懿才倖免於難。

曹操也想殺了司馬懿,可是他司馬懿太聰明太狡猾了。雖然有不甘於人之下的風骨,但是卻處處隱晦、處處附和曹操,從而打消了曹操的疑慮。曹操在世之時,也只是把他擱置一邊不於重用。

曹丕也防著司馬懿,他把兵權交給司馬懿用完之後就馬上要回。從這裡可以看出曹丕對他的堤防,曹操在世時就一直提醒曹丕小心司馬懿,即便是臨死前也這麼說。曹丕謹記在心,可是誰想到曹丕在曹操死後的第六年就死了。曹丕死後,司馬懿就大權在握了,從此再沒有人可以左右他或者威脅他的生死,所以他是病死的。

為什麼諸葛亮怕司馬懿

人們對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看法各不相同,也有的人說諸葛亮怕司馬懿。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諸葛亮為什麼怕司馬懿。

圖為諸葛亮畫像

與其說諸葛亮怕司馬懿,倒不如說他們兩人互相忌諱。兩人歲數相當,且各為其主。孔明忠心不二,司馬仲達有竊國之心。兩個同是謀臣,同樣操守大軍。說諸葛亮怕司馬懿的原因是兩人若是對決的話,定是不分勝負的。他們兩個人一生只有過短暫的兩次正面對戰,兩次的結局都是兩軍對峙。誰若是想進攻的話,誰就是輸家,所以才會出現第一次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而無功而返,第二次諸葛亮準備好充足糧草,但是司馬懿堅決不出戰。誰先出戰,誰就是輸家。

如果真要說怕的話,那就是諸葛亮死後,蜀國將無人能擋司馬懿。若是司馬懿揮軍而上的話,蜀國必敗無疑。這是由於蜀國的實力較弱,諸葛亮若不為蜀國殫精竭慮,蜀國很快就會被吞併。

性格純厚端正之人肯定怕性格詭異之人。司馬懿能隱忍這麼多年,極少人能做到。一般這樣的人不是內心平淡如水,就是野心極大,而司馬懿就是後者。諸葛亮和司馬懿雖性格不同,但是他們對彼此的作戰思路和風格頗為了解。你說諸葛亮能不怕這樣的人嗎?只要有司馬懿在,他諸葛亮就休想戰勝曹魏。在他們兩人的最後對決中可以看出孔明耗盡心力,孔明甚至用下三濫的手段羞辱司馬懿,但是司馬懿就是不迎戰。可見,諸葛亮拿司馬懿無可奈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53 字。

轉載請註明: 司馬懿為什麼不稱帝 三國名臣司馬懿怎麼死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