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王安石即興創作的詠史詩 王安石的詩句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讀史王安石

讀史是一首七言律詩,北宋著名詩人王安石創作的一首詠史詩。《讀史》作品收藏在《全宋詩》中。《讀史》這部作品與王安石的詠史作品一樣,是對於現實問題有感而發而創作的一首即興作品。全文共65個字,內容深刻達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

《讀史》王安石即興創作的詠史詩 王安石的詩句

王安石畫像

引原文: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黯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從古至今能功成名就的人都是歷經磨難的,但是他們的偉大事蹟將會何人來記載呢?

處於當世當場的人都無法正確客觀的將事情描述清楚,記不準確,那麼後人就更說不清楚,道不明真相了。

史書記載的也有糟粕的,用文字敘述的內容記錄的事實其實很難表達就像人們用繪畫來描寫人物肖像始終無法畫出其精神氣。

透過史書記載怎麼能將聖賢人的思想全部記載完全呢?但是卻依然有無數人抱著古典,不能醒悟。

首聯講述了詩人的憂慮,多少人為了能功成名就,背井離鄉,千辛萬苦才能有所成就,這些努力過後這奮鬥精神,如果沒有後人為其記載流傳那不是太過於可惜嗎?

頷聯詩人感嘆,現在都講不清楚了,千年後還有誰能道真相呢?

頸聯表述了詩人的內心情感,他為這些能人感到遺憾,歷史真相不能得到完美記載。

尾聯也是抒發自己的看法與見解。

整首作品表達了詩人認為對於史書記載應該要剔除糟粕,吸取精華,這樣才能達到一個高境界。在作品中詩人顯然思想很頓悟與開明,他清新的認識現實社會,又能理智的看歷史,看未來,可謂是思想獨立有見解。

王安石的詩句

王安石是北宗著名的詩人,其一生創作了很多的作品,留存至今的作品有一千五百多首,這些作品中不乏一些名言名句被人們所傳誦,成為千古佳句,如梅花中的“遙知不是雪,未有暗香來”等均是王安石的詩句作品。

王安石的作品又被收入各語文課本,為後人所稱讚學習。下面我們來列舉較著名的作品。

《讀史》王安石即興創作的詠史詩 王安石的詩句

王安石《梅花》書法

一:梅花

這是一首文學體裁為五言絕句的作品,詩人託物言志,詩中將梅花的堅強品質與高潔的氣質進行了高度的頌揚,從而筆風一轉,透過梅花來暗喻那些情操高潔的人們,這群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依然能堅持自己的原則與操守,為了正義,為了真理而堅持不懈,而據理力爭,從而對這一批人進行了高度頌揚。

名句:遙知不是雪,未有暗香來

二:元日

《元日》是一首七言絕句,描寫的是新年新氣象,舉國上下歡度新年,處處洋溢著歡樂與熱鬧,每戶人家都張燈結綵,處處都是一派新氣象。

《元日》是一首政治詩,王安石透過過新年這一新氣象從而聯想到自己的變法。那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新法推行被獲准的第一年王安石看著春節景象,不覺得心情愉悅,想到變法後的新氣象他很是開心與激動,所以整首作品積極向上,充滿歡樂。

名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三:泊船瓜洲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將無法量化的春意變成了物化的實景,著實讓人對其寫作手法與用字大為讚歎。

王安石的詩句中還有大量的佳作,我們今天就只羅列了以上幾句。

王安石名句

王安石不僅在政治上有作為,其在文壇也是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一生作品豐富,更有不少千古佳句被後人所傳誦,王安石的作品有詩歌,有散文,每個作品均有其獨特的個性與想法,今天就給大家羅列下王安石名句。

《讀史》王安石即興創作的詠史詩 王安石的詩句

王安石名句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句話出自《泊船瓜洲》,詩人借用“春風”來表現他的第二層深意,當時王安石被宋神宗恢復宰相之位,王安石上京入職,這無疑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重新燃起新希望,就像春風吹過,大地復甦之感。一個綠字將江岸兩邊的春色描繪的淋漓盡致,極富表現力。

2.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出自王安石的《讀史》,這是一首詠史詩,表達詩人對於後人對自己評價的憂慮,在當世當時都難以將一件事表述清楚,更何況是後世呢?古人留下的也只是糟粕,真正的好東西流傳不下來的,就像畫像再好的畫師也畫不出其精氣神。這首作品中,詩人憂己憂古人,從而起到警示作用,告訴後人史書記載也不準確,大家要相信歷史真相。

3.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這是出自王安石的《梅花》,在詩中王安石讚美梅花的堅強與高雅,在嚴寒的冬日,它依然獨自綻放。從而情感昇華,從讚美梅花昇華到頌揚在逆境中努力奮鬥的人,這群人不畏強權,堅持理想,不放棄,奮鬥在第一線,詩人給予最肯定的評價。

王安石名句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


 

王安石性格

王安石是北宋年間的人物,距今已有千年之久,但是人們對於當時的風雲人物王安石的好奇卻絲毫未減,許多人問王安石性格如何?關於王安石性格,後人也不能多加以批判,以下均是後人根據歷史記載而整理的一些觀點。

《讀史》王安石即興創作的詠史詩 王安石的詩句

王安石像

說法一:王安石是個自負,自視甚高的人。

王安石從小就聰慧,更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可謂是過目不忘,加之其勤奮好學及後天良好的教育,王安石成為了一代才子,才華橫溢,其文采深受好評。王安石不僅書讀的好,其更有自己的想法和志向,所以在古代王安石可以位列天才這一行列。但是王安石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自負,王安石創立了王安石新學,寫了一本書叫《三經新學》,其中以《周禮義》為變法依據,這個重要部分就是王安石親自訓釋的,因為他看不上前人對於古典書籍的註解,於是自己寫了一本,這裡面都是其自己的思想及對政治觀念的理解,這本《三經新學》經官方釋出,成為了官方之學,所有那些要透過科舉入仕的人必須讀這本書,不然別想金榜題名。

說法二:不講衛生。王安石的不修邊幅是出了名的,一年都可以不洗澡不換衣服,生活極其邋遢。

說法三:剛愎自用,不能容人。王安石面對老鄉晏殊的勸誡與建議,他很是瞧不起與不屑。王安石對於歐陽修從沒放在眼裡過,在實行變法之初,對於那些順從他變法的人都委以重任,不順從的都趕出了京城。

說法四:特別執拗,王安石素有拗相公之稱,當初包拯上任,王安石還是包拯的手下,一群人賞花喝酒,包拯親自敬酒,輪到王安石時他以不會喝酒拒絕,一點都不留情面,可謂時毫無情商可言。

王安石遊記

要論王安石遊記中最為出彩的要算《遊褒蟬山記》,這是一篇遊記,北宋思想家王安石透過追憶的形式寫下的一篇作品,講述的是王安石辭職回家途中的故事,王安石從京城辭職後回到自己的故鄉,途中游覽褒蟬山故此寫下這部作品。

《讀史》王安石即興創作的詠史詩 王安石的詩句

遊褒蟬山記原文

這篇遊記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對於現世來說也存在著深遠的意義。整部作品因事見理,敘述和議論相結合,將諸多思想進行了闡述,對後世影響之大。

王安石遊記創作於1054年,先前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後辭職回家探親,途中路過褒蟬山,對褒蟬山的所見所感記錄下來,明則寫所見實則寫所感,並且寄情於景,以此為喻,以此為志,也表明自己的決心,要實現大理想。

從王安石遊記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變法的精髓所在。王安石寫下游記4年後,就向宋仁宗上書,寫了一分萬言書,其主旨內容是改革政治。後來宋神宗即位,支援王安石變法,王安石不顧保守派反對,推行新法,並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觀點與王安石遊記的主旨內容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整觀這部作品,其風格與形式不同於一般的遊記,有著其獨特的特色,手法採用記敘和議論這兩個層次進行深入描寫,全文共有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講述褒蟬上的由來;第二個階段記敘遊覽的所見所聞;第三個階段主要講述自己不能進入華山後洞的心理活動;第四個階段講述僕碑所引發的頭腦風暴;第五階段講述遊覽的人員名單及創作時間。

王安石遊記明則是一篇遊記,實則是遊後感。

王安石具有什麼品質

文獻記載中記載了多個王安石的典故,如《王安石待客》、《王安石改字》等作品,這些都是被收錄在宋朝的奇聞異事中,從這些典故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具有什麼品質。

《讀史》王安石即興創作的詠史詩 王安石的詩句

王安石雕像

在《王安石待客》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一個生活簡樸,勤儉節約的人,雖然官至宰相,但是他依然過的很樸素,沒有豪華大宴,沒有鋪張浪費,就算是自己的親戚也沒有例外,他有自己的原則,有自己的待客之風。

在《王安石改字》中可以看出王安石認真寫作的態度,他注重語言與字句的錘鍊,特別是藝術展現手法上獨具創造力,也是有著這一份執著與態度,讓他在文學上能有此成就。

在《王安石辭妾》中看以看出王安石為人仗義,能處處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格。

縱觀王安石的一生,不論是做事做人都有其原則,而且嚴謹,一絲不苟,他從不誇大自我也不貶低他人,這是作為一個具有文化涵養的人必須要做到的。

但是王安石在性格上卻有 一個缺陷,那就是過於固執,這種性格也造就其在歷史上罵名一片,但是孰能無過,其對整個北宋的政治建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與成就。

王安石是北宋年間著名的歷史人物,不僅在政壇更是在文壇上功績顯赫,對於後人來說我們可以學習其優良的品質及寶貴的精神,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才是從古人身上學到的最好的知識。


 

王安石登飛來峰賞析

《登飛來峰》是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創作於1050年,那時候的王安石入仕不久,登飛來峰看見雲尖高塔,旭日東昇之美景,想到自己的未來,不覺充滿信心,詩人抱著滿腔熱情與抱負登上政治舞臺,只有堅持與努力總有一片新天地。

《讀史》王安石即興創作的詠史詩 王安石的詩句

王安石登飛來峰古詩配畫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在飛來峰的山頂坐落著一座高聳入雲的塔,到了雞鳴時分登上塔能看見旭日東昇。我不怕會有厚厚的雲層來遮擋我的視線,因為我站在最頂端,登高望遠。

《登飛來峰》創作於1050年夏天,王安石任職鄞縣知縣期滿,於是離開鄞縣回到了故鄉,期間經過杭州,於是寫下了這首詩。從這首作品中可以看出對於未來是充滿信心的,王安石入仕不久之後創作的這首作品。王安石也正值壯年,滿腔熱血,抱負不凡,正巧登上飛來峰,情景交融於是創作了這部作品。

《登飛來峰》雖是一首登高詩,但是卻不單純的寫景,其篇幅佔據最多的是自己登高處的感受,王安石的作品有一大特色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在認識方面有自己的一個新高度,王安石將一個簡單的登高遠望動作折射到他的工作折射到他的理想中,從而也表現了作為一個改革家和政治家,就必須要有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覺悟,更要有那種氣概與自信,這樣才能有一番大作為。

王安石詠竹

《詠竹》是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竹子是古人創作詩歌的風雲參照物,文人騷客鍾愛於竹子,但是王安石在本作品中透過託物言志的方式將自己的寶貴品質透過竹子展示出來,所以在讀詠竹時,發現讀竹如讀人,讀人又有竹影,可謂是達到了另外一個高境界。

《讀史》王安石即興創作的詠史詩 王安石的詩句

王安石詠竹古詩配畫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意思是這樣的:人們鍾愛竹子是因為它直而且有節,且出生就很清瘦,就算老了竹子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堅硬,越來越剛強,深受人們的讚美。

竹子和蒿草蒺藜等一樣受到雨露的滋潤,但是最後竹子變得如松柏一樣傲然挺立,即使在寒冬依然堅挺。

《詠竹》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託物言志詩,詩人對於竹子高度頌揚,頌揚其剛正不阿,頌揚其就算在寒冬也勇於與嚴寒抗爭,不畏懼風雨亦不畏懼霜寒,從而表達了詩人不折不撓的堅韌精神與宏偉博大的政治抱負。

古往今來,詠竹作品不在少數,竹子也成為了詩壇中的風雲物,文人騷客分別對爭相讚歎其氣節。而王安石的《詠竹》卻一波三折,一個不一樣的詠竹詩映入眼簾。先描寫其先天不足,後來還描寫了後天環境的惡劣,但是竹子沒有被這些因素所壓倒,它勇於反抗,最終成大器。

這首詠竹不像往來作品,與松竹梅三友出現,而是透過這種形式展現一個不一樣的竹。

王安石晚年

王安石辭去官職後就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縱情于山水間,流連於大自然中,從其作品就可以發現。1076年以前,王安石的作品大都是詠史詩,政治詩,1076年後,其作品主旋律為寫景的作品頗多,其晚年時期更是與佛教禪宗密不可分。

《讀史》王安石即興創作的詠史詩 王安石的詩句

王安石畫像

1076年,王安石二次罷相,罷相後的王安石又去任了判江寧府,但是一年後就又辭職不幹了,此後王安石才與政壇徹底告別,為自己建了個半山園,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隱居生活。這段期間,王安石騎著小毛驢,身後帶著老僕人,一主一僕一驢漫走在田野上,遊走于山村間,閒暇之餘吟詩作對,唸佛誦經,可謂是清心寡慾。

王安石早年時期就結識了一大批的高僧,與覺海禪師有著很好的交情,但是後來王安石官至宰相,兩人在漸漸疏遠,待王安石歸隱後,兩人關係逐漸好轉。

王安石是老年喪子,這對於他的傷害是很大的,王安石將兒子的祠堂建在江寧鐘山的寶公塔內,王安石每每去那裡悼念亡兒,1084年,王安石大病了一場,這場病後將自己的住所也改成了寺廟,稱半山寺。

不僅如此,王安石還為女兒作詩一首《楞嚴新釋》,這首作品就是勸誡其把佛法作為解脫,從佛法中悟得真理。

王安石的晚期作品中有大量的禪理詩,如《夢》、《讀<維摩經>》等,都是王安石詩興蟬趣的證據。王安石晚年可謂是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生活閒適。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619 字。

轉載請註明: 《讀史》王安石即興創作的詠史詩 王安石的詩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