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序真跡 王羲之行書作品

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

王羲之於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蘭亭一聚中,寫下了亙古的“神書”《蘭亭集序》。《蘭亭集序》的寫成就連作者王羲之本人都是極為喜愛,後來已經可以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來了。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那裡,《蘭亭集序》更是被視為至寶,到了宋朝被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這麼一部絕世的佳作,其真跡自然是被世人所關心的。

後人臨摹的《蘭亭集序》

根據唐朝史家劉悚劉悚所寫的《隋唐嘉話》中記載,《蘭亭集序》真跡經歷這麼一段傳奇的歷程。在王羲之去世後的將近二百年間的時光裡,《蘭亭集序》真跡都是被王家人是為傳家至寶世代相傳的。到了公元548年,南方的梁朝政權在經歷了五十餘年後,因為侯景之亂而被四分五裂,《蘭亭集序》第一次流失在外。

之後《蘭亭集序》被南朝的一個叫智永的僧人獲得,而他就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蘭亭集序》在智永手中妥善保管了幾十年,後被獻給了南朝的陳宣帝。到了公元589年,陳朝被隋楊廣滅了,陳朝的寶物盡歸隋楊所有,其中自然包括《蘭亭集序》。不過楊廣並沒有將其當作寶物,不在乎的他被智永的徒弟智果以拓本為由借走了。楊廣做了皇帝后,也就沒有向智果要回真跡,所以就輪到智果收藏。

李世民也是個喜歡欣賞書法的人,極為推崇王羲之的書法。當他看到當年智果所拓的《蘭亭集序》拓本時,極為激動。於是命人花重金向智果購來。當李世民登基為唐太宗時,命人臨摹出了十本。因為唐太宗太過喜愛《蘭亭集序》,所以在其駕崩之後,真跡也就隨著他被葬在昭陵之中。

王羲之行書作品

王羲之行書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王羲之的行書用筆方圓結合,剛柔並濟。傳說蘭亭序是王羲之醉酒後的作品,當他清醒後試圖模仿,但是都沒有當時的神韻。

《蘭亭集序》

蘭亭序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筆風,被後來的人效仿,成為行書主流,知道唐代顏真卿創作的顏體被人們認可後,才有所改觀。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書法成就的表現,晉穆帝年間,王羲之和友人在會稽山陰聚會,那一次詩人們詩意大發,共創作了三十多首詩,後人編撰為《蘭亭詩》。《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為蘭亭詩寫的序言。這篇作品中凡事重複的字都不相同,王羲之尤其是在“之”字的寫法上,更是各具風韻,全篇語言通順流暢,自然易懂,是歷代名篇。

《蘭亭集序》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它不按常規,另闢蹊徑無論是對眼前景物的描繪,還是對歷史的評述談論,都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受。雖然前後作者心態發生變化,但是可以看出通篇要表的的情感還是積極向上的。

《蘭亭集序》最大的成就是在他的書法上,醉意微醺的王羲之在寫出作品的時候,瀟灑自然,手法即平和有跌宕起伏,即像是經過精心安排的,又像是隨意揮灑的放蕩不羈,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一座高峰。

從作品的結構上看,第一段著重寫作者沉浸在山水風光的享樂中,之後因為痛苦思考,讓作者感到無限的悲傷,全篇以悲來結尾,更是讓人眼前一亮。

王羲之的字

王羲之的字擺脫了漢魏時期的書寫風格,自成一家,對後世的影響比較深遠。王羲之字的風格平和自然,字整體走勢委婉含蓄、勁健優美、自然健秀。其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

王羲之還比較擅長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各種書法字型,精心研習紫的體態走勢,心裡在臨摹的同時,手也跟著心在動,能取百家之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精華儲藏在自己體內,冶煉成自己的東西。由於王羲之的字非常的優美健秀,所以世人常常用那位有著“一代詩宗”之稱的曹植寫的《洛神賦》中那段:“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來表示對王羲之書法之美的讚美。

想必大家都知道曾有傳說王羲之還是小孩的時候,苦練書法,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後,王羲之用來清洗毛筆的池塘的水都變換成墨色的了。後人還評價說他:“飄若遊雲,矯若驚龍”、“龍跳天門,虎臥凰閣”、“天質自然,丰神蓋代”。

當然有關王羲之字的故事還有入目三分這個典故,那是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去祭祀先人,祭祀的時候要有表示祝禱的言辭文章。皇帝就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木板上,並且讓工人去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的時候發現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到木頭三分多,不由的稱讚:“王右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


 

王羲之字型

王羲之是一位有著“書聖”之稱的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那麼王羲之字型有哪一些呢?

臨王羲之行書

王羲之出生於魏晉的名門,在七歲的時候便已經非常擅長書法寫作了,有傳說當時的晉帝去祭祀的時候,便是要王羲之將祝詞寫在木板上,然後再由木匠將王羲之的字型雕刻出來,可見當時的王羲之書法就連皇帝都想要。

而王羲之的書法更是不僅僅只侷限於一種字型,他兼善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等字型,在反覆的精研琢磨之後,將各種字型的長處留為己用,最終形成了兼具各家所長的而又自成一家的王羲之字型。

在王羲之字型中,絲毫看不出有漢魏的筆風。他的書法平和自然,遒美健秀,而最為明顯的特徵則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就王羲之的行書來說,他的行書學習的是鍾繇的,但是鍾繇在《四大書勢》之中卻被歸類在隸書一門,可見鍾繇的行書在當時還只是創新階段,他更為在行的還是隸書。而王羲之在鍾繇的行書的基礎上,將行書的體態筆畫都加以改造,將那些鍾繇的行書中所帶有的“隸味”去除,使得全新的行書顯得清新又華美。而在行書的基礎上,王羲之有加入了一些草書的特點,形成了王羲之字型中的行書。

他的行書字型形體簡略。他多用側鋒,筆勢連貫流利,人們便用“縱不復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來形容王羲之的行書。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王羲之的小楷作品《孝女曹娥碑》分為兩個版本,這碑自從明朝以來就被鐫刻到各種匯帖中,歷史上有另外的看法,認為這雖然是晉人書寫的,但是不一定是王羲之。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我們暫且不論這篇書法的作者是誰,但是他的研究價值依舊是很高的,宋高宗對這個碑的評價非常高,認為它的書寫手法纖勁清麗,是晉朝人的風範,如果不是出生在晉朝的人,是達不到這種水準的。文徽明從另一個角度闡明瞭這篇碑文出自王羲之之手,他認為書寫的手法古雅純樸,要是不能掌握書法的精髓或是領略不到,縱觀古今也只有王羲之這樣的人,才能寫出如此驚天地泣鬼神的作品。

曹娥碑是東漢年間人們為了歌頌其美德為她的孝行立的石碑,最開始由蔡文姬的父親寫的,在宋朝的時候,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將它臨摹,並且一直儲存到現在,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其實是宋朝的石碑。

因為曹娥的孝道讓世人非常感動,當時會稽上虞想要為她立碑,開始讓魏朗寫,但是很長時間也沒有個結果,就讓他的弟子邯鄲完成,邯鄲思考了一會,一揮而就,眾人看了都驚歎不已,文字慷慨激昂,將曹娥好好歌頌了一把,宣揚了中國傳統美德孝,蔡邕聽說後來視察,他用手撫摸著碑文,百感交集。

東晉二年的時候,王羲之看到了這塊碑,被曹娥的事蹟感動,寫下了這篇碑文,由新安的吳茂先鐫刻,這塊碑的絹本如今被儲存在遼寧博物館內,供人們參觀紀念。

王羲之題扇

在浙江紹興有一座橋,名字叫做題扇橋。因為南方天氣多變,尤其是在入梅時節,經常是陰雨綿綿,很多天都見不著太陽。

王羲之題扇

有一次王羲之看到一位老婆婆在賣扇子,但是生意慘淡而且很多竹扇子都已經發黴,賣家更加看不上了。就決定幫這位老婆婆一個忙。

他問,老奶奶,你這扇子生意如何啊?老奶奶也不客氣,客觀你真幽默,我這些扇子在這賣了那麼多天一把都沒賣出去,在這樣下去我們一家人就要斷糧了。王羲之說,老婆婆您莫要怨天尤人,我教您一個好辦法,保證可以讓這批扇子買個好價錢,還能讓你大賺一把。

然後他就在老太太買的扇子上題字,老婆婆哪知道是大書法家,忙奪過王羲之手中的筆,我說這位客官,您是來搗亂的吧,我這乾淨的扇子都沒賣出去,您來給我這亂塗亂畫一通,我賣給誰?

王羲之說,您不要著急,我寫完以後您在賣的時候只要大聲吆喝王羲之體扇,我保證每一把能賣到一百錢。老婆婆一聽這麼神奇,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讓王羲之寫了幾把。

人們一聽到是王羲之的書法,都來買了,一時間原來屯著的扇子被一搶而空,老太太納悶了,難道真是神人要幫我。

第二天老太太又等著王羲之給自己寫字了,王羲之不是很開心了,想昨天我是想幫助你,才出此下策,現在你求我就是為了賺錢,但是沒辦法,王羲之還是為老太太寫了幾把,結果又賣的很好。

之後王羲之路過橋的時候,要是看到有婆婆還在那邊賣扇子他就繞路躲避。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774 字。

轉載請註明: 王羲之蘭亭序真跡 王羲之行書作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