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十全武功評價如何 十全武功的歷史背景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十全武功評價

清朝歷史上,乾隆帝在位期間無疑是對外交戰最頻繁的時期。據統計,乾隆執政的半個多世紀內,大清先後曾有過十次規模不一的對外軍事行動,史稱“十全武功”。由於這十次軍事行動發生的緣由和勝負情況各有不同,因而後世歷史學家對十全武功評價也褒貶不一。

十全武功圖

有關十全武功評價,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它們幾乎伴隨著乾隆皇帝的整個統治歲月,創下了乾隆朝不可磨滅的輝煌功績。持這類評價的人士,主要是站在評述乾隆以軍事手段掃除邊境隱患,確保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這固然不錯,然而深層次地剖析,這十場戰役中也有不少是乾隆好大喜功,缺乏政治斡旋手段而導致的毫無必要的戰爭。比如前後兩次平定金川土司的事件,本可以透過和談協商來解決,乾隆帝卻不顧群臣反對執意興兵,造成官兵死傷無數,更為無辜的百姓帶來無法估量的生命財產損失。

其實,對於乾隆十全武功的評價,本就應該站在宏觀的歷史角度進行分析,瞭解這十次戰役會發生的根本原因和歷史意義。

早在乾隆登基之初,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極為複雜,許多百姓不滿朝廷的賦稅制度而揭竿起義,對統治階層形成不小的壓力。為了穩固國內政局,乾隆帝不得不採取發動對外戰爭的手段來緩解國內矛盾,這便是十全武功的發生由來。

當然,也不能簡單地將這十場持續時間達四十餘年之久的軍事行動歸結為乾隆本人的窮兵黷武,這十場戰爭雖然血流成河,卻有效地保障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和統一,自有其積極的歷史意義。

乾隆十全武功是哪“十全”

清乾隆年間是滿清入關以來對外交戰最為頻繁的歷史時期。在此期間,乾隆皇帝為消除邊境隱患,緩解國內矛盾,曾數度發動對外戰爭,立下了所謂“十全武功”的輝煌戰績。那麼乾隆十全武功是哪“十全”呢?

乾隆十全武功資料圖

有關乾隆十全武功是哪“十全”的問題,近代歷史學家也做過多番考證。

據乾隆晚年親筆撰寫的《十全記》記載,所謂“十全武功”,指的是平定草原準噶爾部落的兩次戰爭,攻打少數民族回族部落的一戰,先後兩次征伐金川的戰爭,平臺灣的一次大戰,持續七年之久的清緬戰爭、打安南的兩次戰鬥,以及迫使廓爾喀投降的一戰,共計十場戰爭,使大清威名遠播,也令為清朝締造文治武功空前繁榮局面的乾隆皇帝得以名垂青史。

以上所述,不過是乾隆帝自我標榜之語言,史記上,更多歷史學者指出,“十全武功”其實是以訛傳訛的說法,認真統計一下,當時真正的對外戰爭只有九次,即1747至1749年發生的大小金川之戰、1755年平定準噶爾部落叛亂的達瓦齊部之戰、1755至1757年間,掃平準噶爾的阿穆爾撒納之戰、1758年發生的平定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爆發的大規模清緬戰爭、1771至1776年再次平定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剿滅臺灣林爽文叛亂、1788至1789年,前後持續一年的安南之役,以及1790至1792年間的兩次派兵征戰廓爾喀等九次重要戰役,由此,有了充分的歷史依據,關於乾隆十全武功是哪“十全”的問題便立刻迎刃而解。

十全武功的歷史背景

清朝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十全武功”,是指清乾隆帝在位時期對外發動的十次軍事行動,這“十全武功”,亦是乾隆執政期間軍事方面的主要功績。有關十全武功的歷史背景,還得追溯到乾隆執政初年,國內的政治體系和經濟大環境。

十全武功圖

據說乾隆登基之初,國家經濟體系較雍正朝而言並沒有實質改變,因而賦稅沉重,民情疾苦的現象也未得到改善,各地民變抗稅之事時有發生,其中既有小規模的農民起義,也有大規模、有組織的宗教反抗勢力,比如著名的白蓮教起義,就曾對大清政權形成過不小的威脅。

作為執著於中央集權的強悍封建君主,乾隆當然無法容忍任何試圖顛覆朝政的民間反抗勢力,於是他一邊採取強有力的鎮壓手段,一邊試圖透過發動對外戰爭的方式轉移國內矛盾,同時達到清除邊境隱患,彰顯國家軍事實力的政治目的,這便是發生十全武功的歷史背景。

儘管十全武功的歷史背景是導致這十場戰役發生的主要內因,然而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考量,乾隆帝本人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性格特點,才是促使他輕啟戰端,造成生靈塗炭的根本原因。

據後世歷史學家總結,這十場戰役有些確實是為了保衛邊境,反抗侵略,維護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成,可是也有一些純屬小題大做,得不償失,諸如大小金川之役,便有揚兵耀武,勞民傷財之嫌。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007 字。

轉載請註明: 歷史上對十全武功評價如何 十全武功的歷史背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