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購買服務和購買實物相比 哪個更值?
結論:「購買服務」和「購買實物」相比,前者更值,而且值得多。
先定義,商品消費指購買實體商品,如衣物,傢俱,文具等。體驗型消費指不購買實物的消費體驗,如到餐館吃飯,參加健身培訓,出國旅遊,到娛樂會所做大保健等。
研究者讓消費者回憶人生中讓自己感到幸福開心的一項體驗性消費和一項物質性消費,並評價這兩者哪樣讓自己更開心。絕大多數人表示體驗性消費更開心。但在另一組面向未來決策的研究中,人們並不認為自己未來把錢花到體驗性消費會比物質上更爽。體驗比商品對消費者影響更正面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假說有:
體驗性消費在記憶中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變得越來越正面,因為負面事件比正面事件忘記的快。人們通常會忘記 10 年前旅遊時沒趕上飛機的焦慮和對景區野蠻售票員的憤怒,但很難忘掉震撼的美景和旅途中遇到的奇葩的人。
體驗性消費的社交價值比物質消費更正面。我們在朋友圈上看到曬美食,旅遊,和健身的照片遠多於曬包的,是因為觀眾們普遍對物質性炫耀有反感,但對體驗性消費的反感低得多。再舉個例子,假設和不太熟的朋友見面的時候有兩個話題可選,你會選擇聊自己最近去過的一個好玩的城市,還是剛買的一個限量款包包?
體驗性消費比物質商品更獨一無二,更難以比較。買普通手機的人,使用起來的感覺都差不多,還要被買 iPhone 的人鄙視。但去雲南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在雲南的故事,且我在雲南的體驗,可能比你去普羅旺斯和托斯卡納的更難忘。
體驗性消費和個人的核心價值聯絡更緊密,人生體驗比物質商品對消費者的潛在影響也大得多。因為人們更多地用人生經歷定義自己,而非自己的物品。一個旅居過 8 國的富人,在定義自己的時候肯定更願意用旅居經歷做標籤,而不是用自己的豪車。同理,刻苦訓練跑完馬拉松的經歷,也比刻苦賺錢買輛車對人身心的改造大得多。
從這一系列研究的結論,及文青的視角來看,把買房買車的錢換來窮遊,或許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因為買來的商品只能是商品,而買來的經歷,都成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Van Boven, Leaf, and Thomas Gilovich. "To do or to have? That is the ques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6 (2003): 1193.
Carter, Travis J., and Thomas Gilovich. "The relative relativity of material and experiential purchas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8.1 (2010):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