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歷史事件縱覽古今歷史,綜合重大歷史事件,暢聊名人名士,扒一扒不為人知的趣味野史。
鄂爾泰張廷玉
鄂爾泰和張廷玉都是雍正時期極其受到賞識與重用的心腹大臣,雍正去世前,特意表彰二人對朝廷所作出的貢獻,為肯定其政治地位與價值,封二人死後可進入太廟。這顯然雍正擔心自己駕崩後兒子會迫害兩位老臣以此來鞏固君威,可謂是煞費苦心來保護兩位大臣。
張廷玉畫像
雍正本人對科舉出身的官員並不感冒,他偏愛的幾位大臣例如鄂爾泰、李衛都不是進士考入宮中,唯獨張廷玉是個特例。張廷玉深識大體,做事情十分謹慎小心,思維靈活變通,且在修前朝實錄時,刪除了很多對雍正不利的記錄,因此十分受到雍正的信任。
雍正年間,張廷玉升至大學士,並在軍機處任第二把手,皇上優待於他,由於張廷玉自小生活清貧,對於皇上的賞賜十分感恩。而此時的鄂爾泰是軍機首席大臣,二人皆有眾多親信在朝中任官,也吸取了很多官臣勢力。雍正注重打擊私黨,但由於過於重任鄂爾泰與張廷玉二人,也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張廷玉為首的漢官黨,以及鄂爾泰為中心的滿官黨,而二黨也在明裡暗中互相較量。
乾隆十年,鄂爾泰生病離世,乾隆一開始按照先帝遺旨使其進入太廟,後來為了打擊其黨,又以文字獄罪名將其移出太廟。鄂爾泰去世後,張廷玉漢官黨一枝獨秀,乾隆自然不能容忍,想方設法將其替換下來,得到張廷玉的主動辭官便同意。後來張廷玉由於入太廟的事情得罪了乾隆,被罷免入廟資格。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因病去世,乾隆轉變態度使其入廟,張廷玉也成為歷史上唯一入廟的漢官。
三朝元老張廷玉
張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於雍正年間到達了政治生涯的頂峰,他在諭旨與文字編撰、軍機制度的設定以及奏章制度的改革完善等多個方面直接影響了直至清代末期的歷史,除了政治功績以外,張廷玉的品行作風也極為端正。
張廷玉 劇照
張廷玉偏愛長子張若靄,小小年紀便登科中舉,書畫造詣也頗高。有一次父子二人去一個官員家做客,張廷玉看到一副名畫甚是喜愛,回家後更是屢屢讚歎。張若靄還以為父親十分想要,便私自去將該畫要了回來,誰知張廷玉看到後極其生氣,指責兒子奪人所好,命他馬上物歸原主。
張廷玉性格仁厚,但治理官員十分嚴苛,他掌管吏部時,部下有老奸巨猾的“張老虎”,常年為非作歹人人恨不得能誅之,張廷玉不顧多位官員出面求情,執意將其懲辦。還有一次,因為一份檔案上的縣名“元氏”被寫成“先民”,張廷玉便發現是有人刻意篡改以勒索外省,於是驅逐了奸詐的官員。
張廷玉的工作內容很大一部分是文字工作,編寫文史、草擬諭旨、跪受筆錄等等,張廷玉無論工作內容多複雜繁瑣或者是多辛苦,均能完成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甚至日批百份檔案,日夜加急不休也從未出過差錯,可見其文思敏捷,能一人辦十人的工作。
可惜後來由於張廷玉有一女婿涉案違法,因此張廷玉受到牽連晚年財產幾乎被收繳,他死後配享太廟,諡文和。
張廷玉的詩詞
張廷玉,作為清朝歷仕三君的元老大臣,其在政界的鼎盛時期是雍正年間平步青雲,眾所周知他是以政治才幹與文筆之佳而扶搖直上的,如今歷史上還流傳著他初入仕途時與康熙之間關於一首詩詞的故事。
張廷玉 影視劇照
張廷玉的文筆好是出了名的,他的詩文作品中,最出名的必然要數“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這一首,它被後世改成歌曲或用在影視作品中,知名度極高,據悉當時康熙也正是因為這一首詩而對張廷玉讚賞有加的。
康熙年間,張廷玉還是個初入仕途的新進士,有一天他在萬里長城閒著散步,詩興大發便作詩一首,趁著無聊順便還把詩句刻寫在城牆上。後來康熙前來此處巡視,碰巧看見了城牆上塗鴉著的詩句,大為震驚,但是康熙帝非但沒有因為詩文中消沉的語句而生氣將張廷玉定罪,反而當眾大聲宣稱此後大清將永遠不再修築長城,此後更是對張廷玉多加重用與提拔。
這個典故被頌為歷史美談,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一定程度上康熙帝或許胸襟氣量比許多漢人皇帝更甚一籌,其自信使他沒有因為這樣的詩句而搞文字獄,想必康熙帝也已經深深地體會到,長城再堅固,也不是鞏固一個民族的根本,更重要的是民族精神。
而張廷玉的這首詩,實在是史上難得的佳作,詩文工整有氣勢,前文講出了人生自然迴圈的規律、國家改朝換代的無奈,尤其是最後一句,以對偶的句式寫得氣勢磅礴、感概萬分,千古流芳。
張廷玉的弟弟
張廷玉,輔佐過清代三位不同的君主遭遇不同的政治待遇,死後破例進入太廟,他有幾個兒子且善作書畫,在藝術領域極有造詣,此外他還有一個弟弟張廷璐,也是三朝老臣,十分好學,善作詩文。
張廷璐 影視劇照
張廷璐,字寶臣,別稱藥齋,是張英的第三個兒子,中榜眼入仕,任職於翰林院做編修官,進入南書房,成為侍講學士。雍正元年,張廷璐成為河南提督學政,由於當時縣令違規 ,臨考前強制所有學生前去修河遭遇集體罷考,在張廷璐的說服下恢復考試,但張廷璐仍舊因為被別人上告此事而革職。查明真相後,張廷璐重新成為國子侍講,後逐漸成為江蘇提督學政,此後任過禮部侍郎,多次主持鄉試,於1744年71歲時辭官回鄉,世人讚頌他“三朝老臣,是後任學習的物件和楷模”,次年病逝於安徽桐城。
當時乾隆繼位時,下令更換全國各省學政,唯獨張廷璐繼續在江蘇留任,皇上認為江蘇學政太過於重要,必須由最優秀的學政任職,只有張廷璐能勝任,因此不能換別人。因此張廷璐在江蘇學政九年,選拔了很多優秀的人才。
雍正年間,其兄張廷玉擔任過兩屆會試正考官,而張廷璐只擔任過同考官,從未擔任主考官。張廷玉作為一名歷仕三朝的優秀高階官員,忠於職守,安分守己,深得雍正、乾隆兩個皇帝的信任和賞識。
張廷玉六尺巷
在安徽桐城的西南角,有這樣一處地方,兩座住宅之間相隔了一條六尺寬的弄堂,有一百米長,弄堂的南邊是相府,北面是吳宅,巷子裡鋪滿了鵝卵石。說起這條城中的六尺巷,還有一個歷史上的典故。
六尺巷的故事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當年有一位在朝中任大官的張英,在老家桐城的一處府宅與吳姓住宅相鄰。由於吳宅在修建圍牆時,越界佔了張家的二尺地,且無論如何都不肯退讓。由於兩家住宅都是家族祖上的宅基,時間久遠,界限已難以分明,兩家人將此事鬧到官府,由於雙方都頗具來頭,縣令也沒有頭緒難以了斷。
張家人見此時難分難解,於是寫了一封家書,千里迢迢送到京城的張英手中,張英看完來信後,回了一首詩寄回老家。張英的意思是,千里傳家書竟然只為了一堵牆這樣的區區小事,他佔了兩尺算得了什麼,哪怕讓他三尺又何妨呢,基業家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必如此斤斤計較。家人收到這樣的回覆,於是立馬退了三尺,吳家見狀十分感動與慚愧,於是立馬也退了三尺,就有了這著名的六尺巷。
然而這位禮部尚書張英,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清臣張廷玉的父親。
如今六尺巷的故事被廣為流傳和大力稱頌,成為鄰里相處大力提倡的宗旨,其中的寬容品格對於建立和諧社會具有深遠意義,該景觀也已經成了3A旅遊景區受到了國家的大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