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從小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區別才明顯
文|全文共1901字,閱讀時間2.5分鐘
這樣長時間下來,成績上去了,其他的毛病也跟著來了:
首先是自理能力很差,舉個例子就是這麼大連個鞋帶也不會系;其次是吃不了苦比較嬌氣,爬個山在半山腰停下了,問她怎麼不走,說腳痛,一定要爸爸背;最後是懶惰,在家裡除了坐著就是躺著,垃圾掉在手邊也不會撿一下,因為她覺得這是爸爸媽媽的事,跟她無關。
這位媽媽最後嘆氣說,我想了很久,根本原因就是,從小沒養成動手做家務的習慣。她還說,說明以上缺點也不是抱怨什麼,畢竟孩子是自己養出來的,只是想向其他家長說明,在孩子小時候讓他們適當地參與做家務的重要性。
哈佛格蘭特歷時75年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成功的人生由兩件事決定,一是愛,二是職業精神。
關於愛不必多說,父母之愛、朋友之愛、摯愛之愛都是人生走向成功的關鍵。今天重點說說後面的職業精神,所謂職業精神也就是人們對待工作的專業態度。怎麼培養?在跟蹤724位高成就者後,哈佛研究者發現,這些成功人士的職業精神來自於從小幫助父母做家務。
1、培養家庭責任感,提高孩子獨立能力
首先需要讓孩子明確一個觀點,家務活不止是父母的活。家庭由家人組成,每個人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責任,爸爸媽媽要賺錢養家,寶寶則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父母減輕負擔。這並不是壓榨,而是讓孩子有家庭責任感這個概念,要讓孩子懂得付出懂得感恩。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是家中的一份子應該付出,從而培養起家庭責任感。
同時做家務過程中,孩子會慢慢樹立起獨立意識,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麻煩別人,生活自理能力與獨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培養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增強自信心
從3歲開始讓孩子參與一些輕鬆地家務活動,比如洗碗時讓他遞抹布,洗菜的時候讓他拽壞葉子等,孩子透過自己的思考來解決的家務問題,培養動手能力。而且孩子在做事情時會產生一種“投入式”心態,並且會從中獲得成就感。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父母多鼓勵,孩子會很容易滿足,下次也就會產生自己做家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種滿足感也會讓孩子產生被需求感,讓他感覺到自己很厲害,做事情得到了父母的誇獎,會讓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時更加有自信心。
3、提高身體素質,鍛鍊毅力
孩子在做家務時,身體各器官得到開發運用,手眼靈活度、身體協調感等得到提升,還能有效拉伸肌肉,提高身體素質。且做家務需要長期堅持,讓孩子們體驗到堅持一件事的不易,讓他們學會堅持,在這個過程中,也鍛鍊了他們的意志力與毅力。
隨後,哈佛大學在研究中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曾對全國2萬小學生家庭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孩子做家務的家庭比不做家務的家庭,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1、從小事做起,不停鼓勵
根據年齡分配家務活的輕重,家長要把握度,讓他們在不勞累身體的前提下得到鍛鍊。6歲以下的孩子儘量不要讓幹他拖地、刷地板等重活,最好是一些輕鬆又需要有一點技巧的活,例如鋪被子、整理玩具等;6-12歲可以讓他獨立洗碗、晾衣、拖地;
12歲以上基本家務活都可以幹了。事後父母的積極反饋也很重要,要對孩子的勞動成果予以肯定,及時表揚和感謝孩子,讓孩子產生積極性。
2、制定家務計劃,適當新增樂趣性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家務分工表,每個人都要完成自己的任務,還可以設立獎懲,比如家務沒幹完就少玩一個小時手機,在給家務活增加趣味性的同時,也告訴孩子要完成自己的任務。
此外,制定表格的過程中記得結合孩子的個人動手能力來,同時任務細化,明確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最後就是丟掉完美主義,孩子家務做的再好也有限,不要用大人的標準去衡量,總之結合現實多讚揚。
3、不用金錢鼓勵,家長可以示弱
在培養孩子做家務活中嚴禁金錢獎勵,用物質驅動孩子的積極性是有限的,而且這也會給孩子留下不正確的勞動觀與金錢觀,讓他變得斤斤計較。
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適當示弱,讓孩子覺得你需要他,感受到分擔責任的成就感,比如做菜時讓他給你打下手,清掃時讓他整理物品等,但這個方法不能天天用,否則會適得其反。
凌晨媽媽來叨叨:
撫育孩子的艱辛只有父母深有體會,這條路上,從小給他們樹立起正確的觀念,比什麼都重要。你家孩子,從小做家務嗎?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