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清最後一名忠臣被人廣為批評!

為什麼大清最後一名忠臣被人廣為批評!
1917年6月,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辮子兵”,借“調停”為名,於6月14日進北京。入京後,張勳急電各地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這就是著名的“張勳復辟”事件(又稱溥儀復辟)。那麼,被人稱為“大清最後一名忠臣”的辮帥張勳,為什麼被人廣為詬病呢?
話說,張勳在復辟前請來了之前在海外流亡的康有為一起造勢。復辟之後,康有為滿心以為自己會受封“內閣大學士”,結果張勳封了康有為一個弼德院副院長,康有為大為不滿,痛斥張勳。張勳知道後反駁康有為:“他什麼事情都沒做,就想撈個大官,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為什麼大清最後一名忠臣被人廣為批評!
事情再回到1917年7月1日,張勳踏入紫禁城內的養心殿,對著當時12歲的溥儀三跪九叩,恭請“皇上覆位”。溥儀在老師陳寶琛的教導下,先是推辭了一次,然後“勉為答應”,宣佈“共和解體”,自己“親臨朝政”。
隨後,被封為“議政大臣”兼“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順帶還被封了個“忠勇親王”的張勳通電全國,宣佈共和國解體,各地應該重新懸掛黃龍旗。
當時的北大教授李大釗直接就離開北京去上海了,魯迅立刻去教育部門口辭職表示抗議,孫中山開始在南方組建軍隊準備討伐,黎元洪死也不肯接受“一等公”的封爵,躲起來了……
當然,段祺瑞可不會躲,他正精心等著張勳。

為什麼大清最後一名忠臣被人廣為批評!
張勳復辟通電一出,段祺瑞立馬行動,7月3日在天津馬廠誓師,組成討伐張勳的“討逆軍”,7月4日釋出“討逆檄文”,7月5日直接開到北京附近與“辮子軍”交上了火。
僅一週時間,“辮子軍”就全線崩潰,不少張勳計程車兵是自己割了辮子去投降了。
張勳一開始還死撐著在自己的宅子裡不肯撤,依靠親衛隊最後抵抗。段祺瑞吩咐人打一排空心炮彈進去,但裡面放一顆實彈。
一發炮彈響,張勳決定放棄抵抗,躲進了荷蘭使館。溥儀皇帝隨即又宣佈退位。
整個復辟行動,前後加在一起,一共12天。
逆歷史的潮流而上,張勳復辟的失敗也許是一個必然,而他也難免被後人批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784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大清最後一名忠臣被人廣為批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