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山海經》中她是青衣帝女,助黃帝擊敗蚩尤,最終下場卻令人唏噓

由 敖學農 釋出於 經典

在我們國家浩瀚的五千年曆史中,農耕文明佔據了很長一段時間,即便是科技發達的現在,人們依然離不開土地的“滋養”。

靠天吃飯的農民“害怕”的自然災害很多,像是年初蝗災、冰雹等。糧食和我們一樣都離不開水,現在還好,有井水灌溉,在古代遇上大旱之年,那絕對會引發一系列災難,包括百姓填補飽肚子,流離失所,在封建社會賦稅的重壓之下揭竿而起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每當遇上大旱,人們便會將之與“旱魃”聯絡在一起,至今我國還有很多地方保留著“打旱魃”的習俗,那“旱魃”到底為何物,和我們今天說的青衣帝女又有什麼關係呢?馬上來揭秘。

首先,要“更正”一下大家對於旱魃的看法,他並非是現在很多網路小說中講的“殭屍王”,而是在我們國家古代神話中引起旱災的神怪。而今天我們多說的青衣帝女就是旱魃的老祖宗,出現在中國古老志怪小說《山海經》中的女魃。《山海經·大荒北經》中有著關於女魃的具體記載,大荒之中,“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這一句就揭示了“魃”的性別和身份,原來她是黃帝的女兒,喜歡穿著青衣。這樣的定義是不是讓很多喜歡看網路小說的小夥伴很震驚,女魃不是怪物,也不是殭屍王,她居然是黃帝的女兒。

既然是黃帝的女兒,魃也是一位遠古的女英雄,在黃帝大戰蚩尤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是《山海經》記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人應龍攻之翼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這裡講的是蚩尤和黃帝的戰爭,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雙方都派出了能兵強將,黃帝方應龍蓄水,蚩尤方直接將計就計,請來風伯雨師,縱大風雨,戰況一時間膠著起來。

“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女魃來了之後“破解”了蚩尤方的風雨,然後蚩尤就被殺了,所以說女魃是黃帝贏得這場戰爭的關鍵人物!這裡比較好玩的是“魃”的身份,又由黃帝的女兒變為了“天女”,這稱呼可是不一般,直接就是上天的女兒了,由此可見她是多麼的高貴。

02贏了蚩尤背後被“插刀”的女魃

她來了之後雨就停了,說明她操控風雨的技術要凌駕雨風伯雨師之上,倒是和她的身份也匹配。然諷刺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女魃沒有因為及時將雨止住而獲得功勞,反倒被“田祖”叔均背後來了一刀,大約就是和黃帝說,女魃在哪裡居住,哪裡就不下雨,這樣莊稼怎麼活?所以她不配回到“天上”居住。黃帝一想女魃是功臣不假,可這種糧食關係民生大計啊,於是聽從了叔均的建議,沒讓女魃跟著回去,而是“後置之赤水之北”。

真的是令人唏噓的一個結局,讓人覺得女魃只是黃帝贏得蚩尤的一個“工具”,戰爭贏了,女魃被逐了。後來“有中山者。有女子衣青衣,名曰赤水女子獻”,被驅逐到赤水北的女魃因為再也不能回到原來的家,梨白推測為崑崙山,於是就成為了女子獻。

這個悲傷的故事依然沒有結束,女魃去世之後,郭璞註解《山海經》時,道“言逐之必得雨,故見先除水道,今之除魃是也”,是的死了的女魃也不受歡迎,天天被追著跑,因為她在哪哪就不下雨。高貴的帝女就這樣淪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女魃的遭遇在梨白看來還是很可憐的。

03後世神話中“魃”

《山海經》之後,女魃的形象就開始慢慢“升級”,“青衣”元素不見,而是往“禍國殃民”方面發展。《神異經》中就記載了在“南方”出現旱魃的情景,旱魃長二三尺,袒身且眼睛長到了頭頂上,行走如風,所到之處皆大旱,赤地千里。不知道為何赤水北的高貴青衣女子怎麼就會被“演變”得如此不堪,可能因為她破壞了當時人們唯一的生計,中糧的土地,所以人們把她醜化了。

旱魃之後為什麼成為“殭屍之王”?清代著名學者,嘉靖年間的進士郝懿行註解《山海經》時提到,“今山西人說旱魃神體有白毛,飛行絕跡”,這應該便是殭屍之王的來源。

《山海經》是一本寫作時間、作者都無從考證的志怪古籍,其中很多山海的記載都讓我們相信這本書並不是作者的憑空想象,還是有源可據。“黃帝女魃”或者“天女魃”可能是遠古時期某位女英雄的化身。

但是梨白更傾向她其實是黃帝與蚩尤大戰中“祭品”,之後的《山海經》系列中我還會提到同樣穿著“青衣”的女丑,她們應該都是戰爭的犧牲品。此話怎講呢?女魃來了之後大雨便停了,之後她就被置在赤水之北,且變成了另一個人,女獻。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理解她“立功”之後依然被驅逐,是某種祭祀的形式,將她“獻”給了赤水,所以得名女獻。她死了之後,大旱便解除了,這和古代的“獻祭”太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