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條2700億的賽道,頂級基金卻只敢投“賣水的”

由 長孫秀芬 釋出於 經典

來源丨投中網(ID:China-Venture) 作者丨張楠

中上游的技術類公司,就一定值得投資嗎?

我關注虛擬人賽道有一陣子了,上週發現個挺新奇的事兒,有人推了一個知識類數字人,叫“Dr.Yu(宇博士)”。

你問這事新在哪兒?首先表面上看是有人在一眾美女IP環繞下,推了個男人IP出來,但男人IP販賣的不是偶像式的“男色”,不是主打唱歌、跳舞、表演等娛樂功能,而是知識博主定位。也就是說,虛擬人IP的場景,正在延伸到更深層次的需求中。

但反過來,投資市場則有另一個奇景。

人們都知道虛擬人是個大賽道,是元宇宙的入口之一,也有報告測算20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但投資案例呢?魔琺科技受到紅杉五源軟銀的追捧,兩輪連續融了1.3億美元,但它卻是“虛擬人解決方案服務商”。而反過頭看看,IP孵化方向上,唯一令人有印象的就是位元組投了李未可。

什麼意思?不能錯過,必須參與的元宇宙入口,幾年後的千億賽道,為何VC們卻只敢投資“賣水的”?是資本市場對這個賽道根本沒有信心嗎?

先拋個結論供拍磚:

要真正吃到虛擬人紅利,IP投資仍然是必由之路,而一些潛在的事實正在發生:

虛擬人IP正快速滲透入更多場景;

虛擬人代言、帶貨、產品周邊等變現路徑正在蹚出來;

虛擬人的人格化短期看是商業效率的掣肘,但長期未必如此;

虛擬人IP正在從“應付賬款”變成“資產”。

來吧,我們從看上去最深刻的“人性”問題談起。

01 人性是商業效率的敵人嗎?

近來被MBTI人格測試刷屏了,據說現在年輕人已經把自己的人格型別,放到社交媒體簽名欄,大有種“尋求認可、尋找同類”的意思。

我可太理解這種感覺了,畢竟十幾郎當歲的時候,本人的QQ簽名一度也是無法直視的畫風,而現在知道了MBTI,馬上花30分鐘做測試,結果是INTP,我很滿意。

歸根結底,我們之所以在網路中尋求安慰,現實中卻越來越多地感到孤獨乃至社恐,還是源於陷入了“熟悉的人不理解,同頻的人找不到”這種怪圈。

那麼試想如果有個人,TA知曉你的所有喜好,瞭解你的生理狀態,說話也符合你的語言習慣,容貌也符合你的審美,甚至可以說是天生為你而存在的,每天在網路上可以隨時找到TA,甚至將來還有機會在現實世界與你朝夕相處,你願不願意?進一步說,如果TA是個數字人,你能不能接受?

這一天也許很快就要到來了,從外貌特徵、語音、動作等外在模組來看,不少市面上虛擬數字人已經難辨真假。也就是說,刨除成本因素,目前建模、驅動、渲染三大底層架構,已經足以支撐相當多場景下,虛擬數字人的實際應用。那麼,如果將推薦演算法、大資料與虛擬數字人結合,能不能幫你找到這麼一個“TA”呢?

這聽起來並非關乎技術,反而更像倫理問題。也難怪,技術的進化本質上是源於思想的進化,是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打破和重建,這與圖靈發明計算機破譯納粹德軍密碼、愛因斯坦靠相對論打破萬有引力,乃至於喬布斯以一己之力,驅動社會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樣,你很難用單純的技術或科學去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些進化。

之所以提出這個TA,我主要想表達兩點意思:

一是如果進入元宇宙時代,不管是虛擬數字人進入現實,還是人的虛擬化,未來一定會遇到類似的倫理問題,提早開展思辨有助於思想解放;

二是不少分析機構都對虛擬數字人進行了發展規劃和資料預測,雖然投資中這是必不可少的判斷標準,但具體到產業和場景上,還是不要預先設限為好,畢竟擱十年前,估計沒人能想象現在的生活會是這個樣子。

回到現實,我們能看到虛擬數字人正在大規模、成批次地“入侵”線上世界,在不少具體場景都有了相當程度的應用,但如果誰提出讓他們做個MBTI性格測試,就有些扯淡了,因為他們都未具備真正的人性,也就更談不上什麼性格,就算有也是導演、編輯、策劃、文案的,是集體的,不是個人的。

比如柳夜熙,2021年12月正式上線抖音以來,共收穫點贊上千萬,可謂大受歡迎,在其推出的5集“地支迷陣”短劇中,雖然包裹著諸如電車難題這類人性探討,但你很難在短短的幾分鐘中看到實質性的觀點,最終都是要為其目的服務,即如何讓受眾更容易接受這樣一位憑空而降的虛擬人物。

因此商業通常都是打著人性的旗號反人性的,反人性不是一種貶損的說法,人性也不一定就是褒義詞。我們理解中所謂充滿人情味的東西,比如街頭巷尾的髒館小吃,早晚被連鎖餐飲取代;煙火氣的菜市場如果沒有相關政策,可能敵不過社群團購,更不用說報刊亭這種已經是上古時代的產物。

因此,人性只是商業效率的敵人而已。

但他們是暫時的敵人,還是長期的敵人?

02 從“應付賬款”變成“資產”的邏輯

量子位在《2021年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認為到2030年,我國虛擬數字人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2700億元。上游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讓虛擬數字人底層技術,從建模精度、容貌細節、形態動作等不一而足,精細度自然與成本成正比,以柳夜熙短劇的內容質量,單集製作費用高達“百萬元”級別。

來源:量子位《2021年虛擬數字人深度產業報告》

量子匠星CEO王博軒告訴我,目前虛擬數字人產業鏈非常零散,由於製作週期長、成本高,因此產能也比較緊張。

以量子匠星最新推出的首個知識類數字人“Dr.Yu(宇博士)”為例,據悉,其製作團隊為影視製作班底,包括曾就職新加坡盧卡斯電影公司與上海東方夢工廠等公司的動畫與特效團隊,此前也參與《星球大戰》動畫、《prime rose》動畫電影、《功夫熊貓3》等角色的開發,因此才能較好地實現超寫實風格。

因此也不止虛擬數字人,其他如電影特效、遊戲CG動畫等諸多產業,都是這些上游公司的目標客戶,例如數字王國就是北美最大的影視特效公司,在北京的分部。

中游的公司為虛擬數字人注入“靈魂”,其核心在智慧、互動、動作捕捉等,當然也催生出了不同技術路線,比如由於表情、姿勢識別精度的提高和演算法的進步,成本的降低,目前市面上大多的虛擬數字人,均採用真人動作捕捉技術,而單純透過AI擬真距離突破技術臨界點還有一定距離。而百度、微軟小冰、科大訊飛等老牌企業,則主要應用在互動的智慧化領域,具備多行業通用性。

不論如何,諸如建模、渲染、動作捕捉等中、上游“賣水”的初創企業,自然是科技流風投追捧的物件。4月6日,虛擬人解決方案服務商魔琺科技,宣佈連續完成B/C兩輪融資,總金額1.3億美元。其中,B輪融資由清新資本和錦沙資本聯合投資,紅杉中國和五源資本連續三輪追加投資;C輪融資1.1億美元由軟銀願景基金2期和某知名戰略投資機構聯合領投,北極光創投、指數創投跟投。

相比之下,IP孵化運營簡直是丟了虛擬數字人的臉面,明明無論去哪個平臺,接觸到的都是這些已經孵化的虛擬數字人,但你甚至沒法將他稱作一個賽道。

就在虛擬數字人已經如此火熱的情況下,公開渠道也鮮見這類IP孵化、運營企業相應的融資訊息,我印象中上一次比較出圈的,還是今年初位元組跳動投資的“李未可”。

安信證券的觀點很有意思:

1、上一輪IP孵化的商業邏輯,就像是“應付賬款”,這一輪則變成了“資產”;

2、IP由“高高在上”的“媒體邏輯”,走向“平權”的“社交邏輯”;

3、IP兩極分化會更突出:世界範圍內有龐大世界觀的IP、細分領域有影響力辨識度的IP;

4、IP的影響力必須被呈現得更加表象化、具象化,如影片、AR/VR。

第一個觀點其實就解釋了這個問題:為何這輪虛擬數字人投資火爆,卻沒有IP孵化什麼事兒?

首先此前一輪的IP投資熱,刨除追風口的因素,基本的投資邏輯是,運營公司拿別人的IP來賺錢,屬於負債,提高了槓桿率,是典型的輕資產運營模式;這一輪呢,變成資產了,自然就要變”重“,從虛擬數字人的製作到運營,哪哪都要花出去真金白銀,還不一定沉澱得下來,是典型的”差賽道”。

這裡我們先不談虛擬人IP孵化到底有沒有投資價值,所謂中上游的技術類公司,就一定值得投資嗎?

也不盡然,在《剛開年,這個賽道融資已近百起,VC投入2500多億》中,盛景嘉成投資人劉迪談到,“要麼是做遊戲失敗的團隊,要麼是做影視失敗的團隊,看到賽道熱了,一窩蜂湧進來,但多半都沒有認真做。道理很簡單,賽道熱、資金多,哪怕沒有過硬的技術,先入局佔位就有成功的可能性。”

今日資本徐新也曾明確表示,“看過太多的優秀人才在平庸的生意中痛苦掙扎,好賽道比好創始人重要。”

再結合安信證券的第三個觀點,我認為相比於上游和中游的技術類企業,數字虛擬人的IP孵化仍然存在機會。

王博軒透露,Dr.Yu宇博士上線當天,量子匠星就敲定了天使輪的首家投資機構。新一輪入場的資本,對於數字虛擬人賽道IP的投票也正在展開。

03 新的視角與觀點

目前多數的數字虛擬人IP孵化、運營公司,都是由此前的真人MCN公司轉型,或至少有相關經驗,所謂“世界範圍內有龐大世界觀的IP、細分領域有影響力辨識度的IP”,柳夜熙顯然要做的是前一種,你可以細品一下電影明星與網紅的差別,在小紅書爆火的AYAYI,則是偶像養成的思路;後一種則是不同領域的KOL,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潛藏著機會。

而且虛擬人在MCN行業能迅速風靡,存在如下行業共識:沒有道德風險,不會“塌房”;沒有合約風險,火了也跑不了;第三可以無限授權,不受時間、場地等限制;最重要的是,虛擬人沒有沒有商務分成(IP授權類除外)。

王博軒認為,刨除銀行客服、電視主持、手語主播等特定場景下的服務型虛擬數字人,按照目前短影片MCN的邏輯,一共分為兩條大的賽道:劇情和口播,口播沒有劇情演繹,沒有場景變化,所以虛擬人最先覆蓋的場景,就是時尚美妝和知識類。

王博軒坦言,推出Dr.Yu(宇博士)自然有數字虛擬人大火的因素,但核心競爭力還在於其多年的知識類MCN運營經驗,其運營的“黑匠傳媒”旗下擁有影片號的多位財經頭部博主,而能否運營好虛擬數字人,主要依靠三點能力,內容、技術與營銷(品牌)。

技術支撐起虛擬數字人的“皮囊”,不止是單純的容貌擬人這麼簡單,形象能力、表達能力、感知交流能力都要達標。

內容方面則是“思想”,比如“梅澀甜”以虛擬數字人的新奇視角說脫口秀,無疑會帶來新的觀點和思辨精神,宇博士將透過短影片、與高校聯名虛擬授課等剖析元宇宙與數字經濟。與此同時,Dr.Yu也立足於現實,透過經濟政策、行業動態等解讀,輸出來自於元宇宙的觀點。

因此我認為,重要的不在於他們說了什麼,而是這種視角和行為本身就會帶來前文所說的“思想的進化”。畢竟如果只是具備持續地輸出優質內容的能力,別說虛擬數字人了,說句不好聽的,你就是放條狗上去也有些價值,但這些都是一個優質虛擬數字人MCN機構的下限,核心在於具備萬物虛擬,也就是元宇宙的思想。

品牌與營銷能力則是實現商業化最重要的條件,一位短影片MCN從業者認為,AYAYI從容貌來看無疑是業內頂級,但很可惜是多數是靜態圖片,從專業角度來看無疑是屬於“換頭”流,能走“偶像路線”拿到諸多大牌商務,無疑是靠著一流的營銷能力和背後資源,這點從其剛出道就與陳偉霆合影即可見一斑,但如果不能“動起來”,如真人偶像般吃粉絲經濟,恐怕不會持久。

王博軒告訴我,未來所有現實對應細分類別的賽道,都有可能出現相應的虛擬數字人,數字人毋寧說是所有出鏡者的延伸,當某一天虛擬數字人變成了另外一個集體,元宇宙世界才可能真正降臨,對於Dr.Yu的創作團隊而言,不僅要輸出專業知識,更要傳達元宇宙背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除此之外,對於企業品牌客戶的定製服務,以及已經打造出來的IP影響力轉化為服務型與陪伴型的數字人硬體產品,也會讓元宇宙加速“落地”。

04 虛擬數字人是面向未來的敘事

可以說,虛擬數字人是面向未來的敘事,人們對其感興趣,是因為很多先知先覺的人對它感興趣,歸根結底是還對未來感興趣,而一旦我們都認可了虛擬數字人,那麼就可以很輕鬆的啟動其與現實世界的聯絡。

那麼,虛擬數字人到底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

在Roblox的元宇宙八大要素中,Identity(身份)是最重要的一環,畢竟如果連“我是誰”和“你是誰”都不知道,遊戲也就沒法進行下去。遵循著這個思路可知:虛擬數字人必然與人在元宇宙裡的身份有關。

來源:Roblox招股書

如果你認同一個觀點,即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一個人存在於這個社會,會發生必然的、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關係,那麼虛擬人如果要存在於元宇宙,就必然與進入元宇宙的人產生社會關係,所以我們不妨再循著人的思路,來看虛擬人與現在以及未來的我們之間,有可能的關係是什麼。

或者進一步說,虛擬人到底能提供什麼價值?

首先是連線。

連線人與人,連線人與品牌等,你可以把虛擬數字人想想成一個具有智慧的NPC。我記得京東在狗年的時候,曾經發布過一條動畫短片,製作很精良,乃至於社交平臺經常出現“狗東”的稱呼,當然這是愛稱,當你想到這條狗的時候,自然會啟動與京東的聯絡。

所以我強烈建議京東立馬啟動“虛擬數字狗”的專案,為未來做打算。

那麼各類企業推出的虛擬數字人,在形象上能夠與使用者或客戶形成更好的連線嗎,我認為對於此前沒有這一角色的企業來說,必然是有效果的。比如看到“小諍”你就會想到中國航天,雖然AYAYI不是專屬,你也有可能會想到阿里巴巴。

第二是能否提供增量資訊。

如前文所述,重要的是能否如梅澀甜或DR.Yu一般,擁有有全新的視角和觀點,從而演繹出源源不斷的新內容,這不光是智慧與否的問題,考驗的主要是團隊背後的內容能力。

現在很多銀行、電視臺等機構,都推出了自己的虛擬客服、虛擬主持人等角色,如湖南衛視的“小漾”、浦發銀行的“小浦”等,如果只是如現在的智慧客服一般,或者乾脆只憑借姣好的面容賣個萌,那就仍然只是在連線層面解決問題,沒有增量資訊,如據鈦媒體報道,《你好星期六》這個由數字虛擬人主持的節目,熱度就逐漸下滑。

最後,就是關懷。

有個讓我印象頗深的社會事件,2020年時,一位60多歲的大媽刷短影片迷戀上了“霸總”靳東,聲稱已經影片對話確認他的心意,為了和這個假靳東在一起,花了不少錢不說,還與老公和子女都鬧翻了。

這簡直是大型荒謬現場,但不得不說,陷入“佔有”心態的人都不能以常理度之,就如同許多偶像的粉絲一樣,一旦陷入這種“佔有”心態,是不允許有一點汙穢和懷疑的。

回到虛擬人,前面所謂連線與增量資訊,都只是商業層面的考慮,真正能體現數字虛擬人價值的,還是在於人性的關懷。實現起來難嗎?看起來不難,小冰的各種虛擬數字人都能畫畫、作詩、發朋友圈了。試想如果靳東有虛擬數字人,只要給錢他或許真的會給你打電話,如果《鬥破蒼穹》的蕭燻兒和蕭炎有虛擬數字老師,現在的小學生們也許連早戀都省了。商業雖然短時間屈從於效率,做了人性的敵人,但最終還是要回到人性關懷,成為時間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