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志願軍的故事,例如志願軍統帥的人選、志願軍的武器裝備等等。今天,我們聊聊志願軍每個師的兵力問題。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陸續出動了27個軍入朝作戰。由於每個軍的兵力差異很大,因此,出現了每一層編制都有差別的問題。那麼,志願軍的一個師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每個師又有多大的差距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朝鮮的歷史。在古代歷史上,李氏朝鮮王朝曾經是明清兩朝的核心藩屬國之一,其他兩個是安南和琉球。李氏朝鮮在各方面,嚮明清兩朝學習。例如服飾、文字、科舉制度等諸多方面,與中原王朝非常接近,在眾多的韓劇中,經常看到明朝服飾的影子,例如明制大帽、明制襖裙等等。當時,《資治通鑑》《史記》等中國經典書籍,屬於李氏朝鮮貴族子弟們的必讀學習刊物。在19世紀末期,此時的清朝已經疲憊不堪、搖搖欲墜。經歷了明治維新之後,隔海對望的島國日本迅速崛起,並且開始了對外擴張之路。
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清朝被日本打得一敗塗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迫使清朝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隨後,朝鮮半島被日本所吞併,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立了總督府,對朝鮮開始了直接統治。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了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的時候,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指揮下,蘇聯軍隊已經挺進了朝鮮半島北部,美國軍隊則遠在沖繩列島附近。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和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談判和博弈。最後,雙方都進行了讓步,以北緯38度線為界限,劃定了雙方的勢力範圍,這就是朝鮮和韓國的前身。
起初,蘇聯和美國都在朝鮮半島駐紮了軍隊。1948年,蘇聯首先從朝鮮境內撤軍。隨後,美國從韓國境內撤軍。在此以後,南北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最終在1950年6月,爆發了影響整個地區的朝鮮戰爭。戰爭爆發以後,朝鮮的軍隊曾經一路勢如破竹,先後佔領了漢城、大田等大片地區,韓國的軍隊兵敗如山倒,全面向南潰退。即便是坐鎮日本的麥克阿瑟,命令美國軍隊參戰,也沒有多少起色,在戰局最精彩的時候,朝鮮人民軍已經佔領了朝鮮半島92%的土地和90%以上的人口。美國和韓國軍隊的10餘萬人馬,被擠壓在釜山周圍不足1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內,眼看就是上演“敦刻爾克的翻版。”
就在這個時候,麥克阿瑟上演了險中求勝的仁川登陸戰。7萬多美國軍隊大舉登陸,隨後,戰爭局勢才開始迅速逆轉,並且逐步惡化。越過了三八線,並且對“勿謂言之不預也”的警告,置若罔聞。截至1950年10月,戰火已經燃燒到了我國的鴨綠江邊。出於各方面的原因和安全考慮,毛主席高瞻遠矚,決定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其實,早在7月份,我國已經抽調了38軍、39軍、40軍、42軍等部隊,總計25萬多人,組成了東北邊防軍。
10月8日,彭德懷被正式任命為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任政委。14天后,以東北邊防軍的幾個軍為主力,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的率領下跨過鴨綠江,開始了抗美援朝的新徵程。我們看一下志願軍入朝初期6個軍的情況,6個軍分別是:38軍、39軍、40軍、42軍、66軍和50軍(原滇軍第60軍)。在這6個軍中,38軍、39軍、40軍和42軍都隸屬於第四野戰軍。其中,38軍、39軍和40軍,屬於第四野戰軍的王牌軍,被稱為“四野的三隻虎。”
由於初期6個軍的編制不一樣,因此在兵力上存在一定的差異。6個軍的兵力分別是:38軍44500多人、39軍52000多人、40軍48300多人、42軍53000多人、第66軍41000多人,第50軍36000多人。在兵力比較多的39軍和42軍,甚至出現了300多人的步兵連。不過,即便是38軍也能做到齊編滿員,當時的各個軍基本上都存在超編的情況。一個軍下轄了3個步兵師,以及其他的輔助部隊。按照這個表示計算,在這6個軍中,一個師的兵力大約在11000人到17000人之間。
起初,美國軍隊投入了第8集團軍和第10軍。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以後,迅速扭轉了戰局,把美軍從鴨綠江邊反推到了三八線附近。在這一階段中,美國軍隊也在不斷的增兵,第1軍、第9軍陸續參戰。在這樣的情況下,依靠志願軍的6個軍,兵力上已經明顯不足了。因此,原本駐紮在東南地區的第9兵團,奉命北上入朝參戰。第9兵團屬於第三野戰軍的拳頭部隊,原本進行島嶼登陸作戰訓練,下轄的第20軍、第26軍、第27軍,都屬於第三野戰軍的王牌軍。
不過與其他的部隊不同,這三個軍採用了四步兵師制軍,每個軍下轄了4個步兵師。三個軍的兵力,分別是:20軍50500多人、26軍48000多人、27軍50500多人。按照4個師的標準計算,一個師的兵力大約在11000人到12000之間,與第13兵團下轄的各個師相比,明顯少了一些,主要是編制不一樣。截至第四次戰役的末期,鑑於各個軍都已經就久戰疲憊,而且各個軍都出現了一定的傷亡。因此,第3兵團和第19兵團,先後奉命入朝作戰。
第3兵團屬於第二野戰軍的精銳力量,下轄了第12軍、第15軍(黃繼光的部隊)、第60軍。在後期的一系列戰役中,第3兵團打得非常猛。這3個軍的兵力分別是:第12軍54000多人、第15軍48000多人、第60軍41000多人。與第13兵團的部隊一樣,也是每個軍下轄3個師。透過計算,一個師的兵力大約在13000人到17000人之間,與13兵團的編制情況差不多。至於第19兵團,在解放戰爭時期,屬於華北地區的部隊。
1949年,鑑於解放大西北的實際需要,第19兵團和第18兵團,劃入了第一野戰軍指揮。與第三、第四野戰軍相比,第一野戰軍的總兵力整體偏少。因此,下轄兵團、軍、師等各級編制,都比其他野戰軍少一些。第19兵團下轄了第63軍、第64軍、第65軍,三個軍的兵力分別是:第63軍36000多人、第64軍38000多人、第65軍35000多人。經過計算,一個師的兵力,大約在11000人到12000人左右,與第9兵團基本相當。不過,第9兵團採用了四步兵師制軍,每個軍都多了一個師。
時間進入1951年的下半年,雙方大規模的運動戰已經結束,開始在三八線附近反覆爭奪。在戰局焦灼的情況下,美國軍方計劃利用自身的海空軍優勢,在朝鮮的東西海岸,再進行一次“仁川登陸戰。”為了鞏固自己的大後方,防止美軍再次進行登陸作戰。原本駐紮在湖南省的四野第47軍,奉命入朝作戰,擔任了戰略機動預備隊的作用。與其他兄弟部隊不同,第47軍的兵力達到了59800多人,已經接近6萬人的規模。
第47軍和其他四野部隊一樣,也是下轄了3個師,經過計算,一個師的兵力,大約在18000/19000人左右,明顯比其他步兵師高出一大截。從當時的形勢來說,雙方進入一邊打一邊談的情以後,第20兵團和第23兵團,先後奉命入朝參戰。第20兵團與第19兵團屬於兄弟部隊,第20兵團屬於華北地區部隊的老底子,下轄了第67軍和第68軍,兩個軍的兵力都有4萬多人。按照這個標準計算,第20兵團一個師的兵力,大約在13000人到14000人左右,與大部分步兵師的情況差不多。
至於第23兵團,下轄了第36軍和第37軍。這兩個軍的主體是綏遠地區起義部隊改編而來的。入朝參戰以後,基本上不承擔前線作戰任務,主要承擔後方警戒和修建各種基礎設施、機場等任務。兩個軍都下轄了3個師,但每個軍都只有2萬多人。按照這個標準計算,第23兵團的一個師,大約只有7000多人。時間進入1952年以後,戰爭進入了對峙的局面。鑑於部分部隊已經十分疲憊,我國開始有計劃輪換部隊入朝作戰。在1年多的時間裡,截至停戰協議簽訂之前,先後有第1軍、第16軍、第21軍、第54軍、第23軍、第24軍、第46軍等7個軍,入朝作戰。
這幾個軍,基本上都是四大野戰軍中的主力軍,各個軍的兵力,大體上都在4萬人以上。按照這個標準計算,一個師的兵力,大約在12000人到1400人之間。最後,我們進行一個總結,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國總計抽調了27軍陸續參戰。由於各個軍的兵力不同,平均到每一個師,兵力也會出現比較大的差異。總體來說,大部分部隊中,一個師的兵力,大約在11000人到17000人之間,需要看具體各個軍的實際情況。
當然,嚴重超編的第47軍情況特殊,一個師達到了18000人以上。至於第36軍和37軍,還是因為情況特殊,一個師的兵力只有七八千人。除了27個軍之外,我們還抽調了部分公安師、鐵道兵師、炮兵師、空軍師等一系列部隊,入朝作戰。將所有的參戰師合計,達到了100個師以上。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