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被判被誅九族,康熙帝見其名字臉色大變:殺不得,會有大麻煩

據清人劉廷璣《長留集序》中評價孔尚任:“海內之重東塘者,不僅詩也。即以詩言,而《湖海》、《岸堂》、《石門》諸集,盈尺等身,亦洋洋乎當代之大家矣。”

康熙“尊孔”的根本原因

清朝推翻明朝的統治之後,滿族人入駐中原。但復興明朝的聲音卻始終都沒有從民間消失,而一切的根本便是以及與清朝皇室是滿族人。

此人被判被誅九族,康熙帝見其名字臉色大變:殺不得,會有大麻煩

眾所周知,中原大地大多是漢人,而滿族人想要來統治漢人,還想得到他們的擁護和支援,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其實,這些喊著反清復明口號的人,也並非是真的想要復明,主要就是對異族人的牴觸。

而清朝統治者從一開始便知道會面臨這樣的處境,於是清政府曾下令:全國人民都要穿滿族服裝以及留滿族的髮式。目地便是用滿族的文化來入侵漢族的文化,從而同化漢人。然而,這樣強制性的政策達到的效果並不好,反而是加劇了百姓的反抗心理。

因此,在康熙上位之後,他為了緩解這種情況,認為應該透過文化和心理的征服,才能夠徹底的穩定清朝統治。

此後康熙帝便做了一些事情,諸如祭拜朱元璋的陵墓、祭拜孔子以及孔孟之道。為的便是讓漢人覺得滿清和漢族是同為一種文化,並非有所差異。

確實,在康熙透過思想上和文化上的統治之後,漢人開始慢慢接受了滿族的統治。

除了個人對於孔孟之道的推崇之外,他也是對外宣揚自己尊崇儒道。亦是間接的昭告天下:滿清也是尊崇孔孟之道,與漢族是出自於一家。

此外,他還開始嘗試著找孔子的後代,並讓他們為官。

孔尚任的為官之旅,《桃花扇》的問世

當時的康熙為了更好地表現出自己願意接納漢族文化的誠意,還曾經親自前往山東曲阜,拜祭孔子。而且在這趟旅程中,康熙帝還帶回來一個人,此人便是孔子的後人——孔尚任。

此人是孔子的嫡系子孫,因此康熙在見到他之後,便與其討論了一些儒家的思想和道理。孔尚任還是比較有才華的人,康熙講了好久,雖然康熙也沒聽懂。

不過出於對收攏人心的目地,康熙帝想都沒想便給他封了個特別大的官職。但孔尚任卻真的以為皇帝是欣賞他的才華,才讓他當官的。

事實上,孔尚任確實是一個有才華的人,可惜他並不懂為官之道。在做官沒多久,他開始因為自己受皇帝的重用而得意洋洋,曾寫下了一本評論國家大事的書,這就是著名的《桃花扇》。

清人沈默在《桃花扇題辭》說道:“《桃花扇》一書,全由國家興亡大處感慨結想而成,非正為兒女細事作也。大凡傳奇皆主意於風月,而起波于軍兵離亂;唯《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遷變,而借波折於侯李。讀者不可錯會,以致目迷於賓中之賓,主中之主。山人胸中,有一段極大感慨;適然而遇侯李之事,又適然而逢蘇柳之輩;是以奇奇幻幻,撰出全冊,當在野史之列,不應作戲曲觀。”

是了,也許孔尚任寫下此書只是感慨,但一句“莫謂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卻讓人心驚膽跳,歷來統治者最為敏感的便是這個。

此人被判被誅九族,康熙帝見其名字臉色大變:殺不得,會有大麻煩

那麼孔尚任在《桃花扇》裡到底“空議論”了什麼呢?

“兒女濃情一筆銷,桃花扇底送南朝,扯碎扯碎一條條,再一番鮮血滿扇開紅桃,開紅桃!”。

這在清朝統治者看來,正是在為南明唱輓歌,公然鼓動反清復明的意思了。

卻只因一個原因免去了死罪

無疑,當1699年,這本剛剛出版的《桃花扇》轟動京城時,康熙帝在看到此稿本後,心中滋味自然不難想象。

明顯而又強烈的反清傾向,若是按大清律,對煽動造反的,無疑就是要殺頭、滅九族,而且動靜越大越好。

康熙原本打算處置此人,但是當後來康熙發現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孔尚任時,心下可就為難了。

若是隻殺孔尚任而不滅其九族,那麼這個無疑是違背了大清律,康熙帝更是尷尬至極。

此人被判被誅九族,康熙帝見其名字臉色大變:殺不得,會有大麻煩

但倘若滅門孔府,動靜肯定鬧得太大,不僅山東得血流成河,就連天下也要血流成河。康熙心理比誰都清楚,孔門是不能滅的,因為“尊孔”大旗不能砍,否則將會引來漢人更加激烈的反抗和牴觸。

小結

康熙不能這個時候殺了他,便是為了不引起民間的憤怒。所以最終康熙也只能將他放了,並讓他遠離朝廷,免得看到心煩。這也能夠表明,當時清朝為了得人心還是付出了許多的努力的。

參考資料:《長留集序》、《桃花扇題辭》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14 字。

轉載請註明: 此人被判被誅九族,康熙帝見其名字臉色大變:殺不得,會有大麻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