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床前明月光》說的是送別,敬一丹:我要在陽臺種花,用媽媽留下的種子

2019年4月27日,敬一丹64歲生日。這一天,她的母親永遠離開了人世。

一年之後,敬一丹的新書《床前明月光》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有一個副標題:為親愛的媽媽送行。

新書《床前明月光》說的是送別,敬一丹:我要在陽臺種花,用媽媽留下的種子

女兒的生日,媽媽的忌日,竟然是同一天。“64年前的這一天,我第一次脫離母體;64年後的這一天,我再一次脫離母體。”敬一丹說,她接受這樣的解釋。

2017年10月,敬一丹的媽媽被確診為癌症,這是敬一丹參加工作以後陪伴媽媽最長的一段時間,也開啟了她與媽媽慢慢告別的過程。

敬一丹的媽媽曾經用信件、文字、影像記錄了自己和家庭的每一個歷程。在病床上,她對敬一丹說:“你把這一段寫寫吧!我不能寫了。”

正是那個寂靜的夜晚,敬一丹望著窗外的月亮,看著病床上的媽媽,腦海裡油然而生了一個書名——“床前明月光”——從小熟悉的這五個字,在特定情景裡有了新感覺。“夕陽”用以形容晚年,但天黑了,還有月光。月光雖不耀眼,卻柔和安寧,是家人的溫情,是伴隨生命最後旅程的光。

新書《床前明月光》說的是送別,敬一丹:我要在陽臺種花,用媽媽留下的種子

敬一丹知道,失親之痛不能分擔,但生命的體驗可以讓人共鳴。所以,《床前明月光》不但是寫永別,還記錄了作者在生命過程中的體驗,抉擇面前的惶惑,情感交流中的感悟。

比如,當親人患絕症,到底告不告訴他?這是作者遇到的難題,也是曾出現在千家萬戶的話題。

對此,很多人都熟悉這樣的聲音:“別告訴她。”“告訴就毀了她的美好心情。”“不告訴,是為了分擔她的思想壓力。”也有另一種聲音:“她不應該知道嗎?”“如果她想說再見呢?”“如果她想做些什麼呢?”

不同的患者,不同的家人,不同的環境,帶來因人而異的選擇。沒有唯一答案,這正是敬一丹留給讀者的思考空間。

又比如,年邁的時候,該以怎樣的姿態生活?面對生死?這是每一代人都要面對的。在敬一丹眼裡,她媽媽就是從容變老的榜樣。

還有:陪伴對病床上的至親來說,意味著什麼;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如何有尊嚴地告別;幾世同堂的大家庭,老人走了,未成年的孩子們怎樣理解“死亡”……

這些帶有痛感的思索,這些有關生死的問號,不僅僅屬於作者,也屬於每一位讀者。同樣,敬一丹也試圖讓生者從那些曾經的溫情中汲取力量,就如同她在《床前明月光》的後記中寫的那樣——

“逝者漸遠,留給我們的一切都將保持著生命的溫度。對生命的認識和體驗會幫助我們獲得心靈深處的寧靜。擦去眼淚,我要在陽臺上種花了,用我媽媽給我留的種子。”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81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書《床前明月光》說的是送別,敬一丹:我要在陽臺種花,用媽媽留下的種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