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著名學者黃道周曾經留下一幅著名的對聯:“
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 這幅對聯巧妙的利用諧音,褒揚明末大忠臣史可法,諷刺備受皇恩卻投敵仕清的原明朝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其實,洪承疇也曾有機會成為史可法一般的忠烈之臣,甚至成為袁崇煥一般文臣轉武將的傳奇人物,可惜最終因為貪生怕死,屈膝投敵,臣節盡毀。
進士出身也能戰場立功
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洪承疇出生於福建泉州,因家境貧寒,11歲輟學,走街串巷叫賣豆乾。當地才子洪啟胤發現洪極有天分且抱負不凡,免費收其為徒,幫其重返校門。23歲時,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為乙卯科中式第19名舉人。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洪承疇赴京會試再次高中,為丙辰科殿試太甲第14名,賜進士出身。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七月,陝北地區爆發農民大起義;次年,起義軍進攻韓城。陝西總督楊鶴苦於手中無將,情急之下令當時還是參政的洪承疇領兵出戰。洪雖然一介文臣,在戰場上卻毫不示弱,一舉解韓城之圍,斬殺敵兵3百人,名聲大噪,被任命為延綏巡撫、後繼任陝西三邊總督。
剛剛重創了李自成,又被調往東北對付八旗兵
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十二月,洪承疇又加封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成為明廷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軍事統帥。他調動兵力,四面圍攻各路農民起義軍,並於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十月將勢力最強的李自成部擊潰,李自成僅餘18騎敗走陝南商洛山,農民起義暫時陷入低潮。
雖然內憂有所緩解,但明朝的外患卻愈演愈烈,東北地區的滿清八旗軍主力南下,猛攻山海關外重要門戶——錦州。崇禎十年(公元1639年)初,洪承疇被緊急任命為薊遼總督,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等,會合在遼西駐防的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山海關總兵馬科和寧遠總兵吳三桂所部,號稱13萬大軍北上救援錦州。
兩次正確主張被否,
13萬大軍全軍覆沒
洪承疇主張穩紮穩打,徐徐逼近錦州,不能輕易與擅長野戰的八旗騎兵交鋒,但這一正確意見遭到兵部尚書陳新甲和崇禎皇帝的反對,只能採取速戰速決的方針,直接將大軍駐紮到錦州外圍的松山、杏山一帶。同年八月,皇太極得知明援兵已到,便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救援,與進攻錦州城的部隊遙相呼應,一舉截斷了明軍糧道,將洪承疇部包圍。
洪承疇堅決主張決一死戰,無奈各部總兵主張南撤,結果13萬大軍在突圍途中遭到伏擊,全軍崩潰,洪承疇僅收攏萬餘敗兵退守松山城,堅守半年之久。由於糧盡援絕,松山副將夏承德投敵,開啟城門引八旗軍入城,總兵曹變蛟等將領被殺,洪承疇被俘。不久,堅守錦州城的祖大壽見援兵無望,也無奈率眾出降,至此,大明王朝苦心經營的400裡關寧錦防線不復存在。
也曾絕食明志,最終被皇太極親自勸降
洪承疇剛剛被俘時,也曾絕食數日,拒絕投降,所有前來勸降的,均被大罵而回。不過,此時的滿清皇帝皇太極畢竟熟讀《三國演義》,親臨勸降,問寒問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的貂裘給他披上,洪承疇感激涕零,下跪請降。
洪承疇投降前,滿清政權內也集中了范文程等漢臣和耿精忠、尚可喜等降將,但這些人要麼出身低微,要麼常年在遼東駐防,對中原尤其是南方的情況兩眼一抹黑,而洪承疇不僅位高權重,還長期在陝西與李自成農民軍較量,又在東南地區享有很高聲譽,因此在清軍入關奪天下時,長期充當智囊和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