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八國聯軍如果碰上康乾時代的清軍,清朝能否打贏?有一種假設可以

由 南門語山 釋出於 經典

文/商學野

''庚子''二字,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是一個沉重的字眼,在兩個甲子之前的公元1900年,中國爆發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政府在戰後被迫簽訂《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因為這場戰爭發生在庚子年,所以這筆錢也被稱作''庚子賠款''。

當年的八國聯軍人數只有四萬多人,而當時北京城周圍部署著8萬清軍,除了淮軍、甘軍這些綠營兵,還有新訓練的武衛新軍。此外,北京城內外還有10萬義和團拳民,這些拳民當時也被清政府武裝了起來,一同反擊侵略者。

清軍和義和團加起來總數接近20萬,是八國聯軍的四五倍,但是這場戰爭依然是清朝一敗塗地。北京城作為首都居然只守了一天就陷落,軍隊潰散,拳民奔逃。聯軍統帥瓦德西下令搶劫三天,幾萬侵略者洗劫了整個北京城,損失不可估量。

清軍在這次戰爭裡的糟糕表現讓國內外都很震驚,洋務運動搞了幾十年,先進的軍火也裝備了,為什麼清軍還是一敗塗地呢?如此囧境,不難讓人聯想起康乾時代的清軍。如果對陣八國聯軍的是康乾時代的滿清鐵騎,勝負會不會不一樣呢?

歷史雖不容假設,但在這個假設,我們或許還能發現許多有趣的東西。

一、八國聯軍的進攻歷程

1900年6月17日,俄軍指揮的聯軍海軍進攻大沽口炮臺,這是清政府用白銀堆起來的海防設施,由德國人督造,裝備先進的克虜伯大炮。

雖然大沽口守軍頑強反擊,但是寡不敵眾,炮臺被聯軍海陸夾擊,只堅持了6小時,守將羅榮光陣亡後炮臺陷落。

大沽口陷落後,聯軍進駐天津紫竹林租界。

7月4日,聯軍攻陷天津,清軍直隸總督聶士成戰死沙場。一個月後,聯軍整頓兵力,分兵2萬人,攜帶著80門火炮向北京進發。

不久後,馬玉坤率領武衛左軍和義和團民在北倉阻擊八國聯軍,被聯軍用''毒氣炮''擊潰,北倉被佔。

8月13日聯軍攻城,此時北京人心惶惶,慈禧和光緒躲在紫禁城,隨時準備出逃。次日,北京城破,慈禧和光緒則於第三天化妝成百姓西逃,城內達官貴人也大多棄城而去,守城清軍七八萬人,沒做出像樣的抵抗就四散奔逃。

十天時間,侵略者就從天津到達到了北京,一天就攻下京城,這比40年前英法聯軍快得多。

此時的清軍其實裝備精良,表現卻乏善可陳,並未給聯軍造成較大的傷亡。

二、清軍的戰鬥力,跟武器無關

當時部署在北京周圍的清軍主力,是新訓練的''武衛三軍'',他們的裝備堪稱''豪華''。以聶士成的2萬''武毅軍''為例,步兵裝備13000多支新式德國單發毛瑟步槍,騎兵有1400支奧地利的曼利夏連發騎槍,全部軍官都配備6發左輪手槍。

此外,聶士成的軍隊裡還有兩挺馬克沁重機槍,這是當時世界最新的陸軍裝備之一,各國軍隊都裝備不多。

而重火力方面,聶士成的清軍共有75mm克虜伯大炮16門、60mm後裝炮32門、57mm速射炮32門,還有些87mm和37mm速射炮。這麼多火炮,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國軍一個師都強。

但是,聶士成軍依然沒能守住天津。

在天津之戰打完後,八國聯軍把繳獲的武器列了個清單:

87mm克虜伯大炮36門;

70mm口徑克虜伯大炮60門;

57mm諾爾登費爾德式速射機關炮42門;

37mm口徑大炮42門,一部分為諾爾登費爾德式,一部分為上海機器局製造;

10門速射機關炮,口徑37毫米;

20門小口徑的速射機關炮;

3萬支新款的毛瑟槍和曼裡徹式來福槍,3萬把刺刀、軍用品及其他。

看完這個清單讓人有點不敢相信,這些武器別說是1900年,就算拉到二戰時期也跟國軍士兵的武器不相上下,但是清軍依然一敗塗地。

根據侵略軍後來撰寫的回憶錄,清軍在戰鬥中暴露的問題很多。首先,清軍士兵訓練很差,打仗子彈亂飛,進攻撤退都不成體系;第二,清軍的鬥志很成問題,一旦遭遇傷亡容易出現潰逃;最後,清軍的缺乏高效的指揮,進攻不堅決,各兵種之間不懂配合,炮兵尤其差勁,在打完仗後聯軍發現大量的火炮還在箱子裡沒拆封。

戰爭確實是關於武器的比拼,但是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武器代差已經不復存在。清軍落後的是士氣、士兵素質、以及戰術指揮。因為當時清政府官方的態度模糊,戰和不定,導致下面的指揮官畏手畏腳。

當時的士兵也大多是''吃糧當兵''心態,畏戰情緒比較重,很難要求他們做到視死如歸。反而是義和團拳民英勇頑強,用簡陋的武器給聯軍多次造成傷亡。

清末的中國腐朽不堪,政府高層優柔寡斷,軍隊軍心渙散。有人曾假設,要是讓這場戰爭發生在清朝鼎盛的康乾盛世,那時的清軍對陣八國聯軍,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

三、康乾盛世的八旗軍

康乾盛世,也就是清朝前期的康雍乾三朝,這是清朝最繁榮的時代,戰爭的功績上也是極其給力。

康熙帝時期:平臺灣,平三藩,平噶爾丹,還和俄國打了雅克薩之戰。

雍正朝比較和平,僅有平青海羅卜藏丹津之戰。

而乾隆皇帝是個愛打仗的皇帝,他晚年細數了自己一生的''十全武功'',自稱''十全老人''。這十全武功是:平準噶爾、平大小金川、平大小和卓、平臺灣林爽文、戰緬甸、戰安南、平廓爾喀。

我們就拿愛打仗的乾隆皇帝時期比,那時八旗軍戰鬥力確實很強,起碼在東亞未逢敵手,但他們是否真比1900年的清軍強呢?不妨用乾隆在''十全武功''中唯一抱憾的一戰,''清緬戰爭''舉例。

乾隆覺得''十全武功''唯一的不足就是和緬甸的戰爭,當時前線報告清軍先敗後勝,但其實清緬兩軍大規模交戰四次,清軍幾乎全部失敗,損兵折將,總督明瑞以下多名將軍戰死,核心武力八旗軍更是死傷慘重。

好在最後一次大戰中清緬兩軍兩敗俱傷,緬甸因為暹羅復國腹背受敵,跟大清耗不起,最後向乾隆求和。

清軍在這場大戰裡傷亡達到兩萬人,將軍戰死十幾個,這在清朝前期算是少見的大敗。總結清軍失敗的原因,首先是緬甸的氣候讓清軍難以適應,無論是綠營還是八旗兵都病死不少;其次是緬軍戰術得當,一直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然後截斷後路圍殲。

除此之外,緬甸軍隊當時裝備的先進火器是造成清軍傷亡的重要因素。

緬甸靠近印度,此時英國人已經殖民印度,緬甸軍隊從英國購買了大量先進火器。

根據清軍回憶,緬甸人在山區作戰時火槍和梭鏢非常精準,射速也高,緬甸人經常能對清軍後方指揮官進行''點名'',不少軍官死在槍口下。而清軍自己裝備的武器是鳥槍、煙炮等老式火器,準度很差,弓弩此時仍然是清軍裝備的主力武器。

清末魏源的《聖武記》記載:緬軍水戰時戰船裝著西洋槍炮,火力強勁,給清軍帶來很大傷亡。清軍雖然士氣高昂,訓練有素,但是奈何清軍的裝備已經落後,面對緬甸軍隊的先進火器處於下風。

在康乾盛世,清軍八旗軍騎兵戰鬥力很強,這毋庸置疑。緬甸人就記載打仗時''

唯怕彩甲騎兵

'',也就是八旗騎兵。但是八旗兵裝備主要是弓弩,部分''火繩槍''和''紅夷大炮''都是康熙年間平三藩之亂的存貨。

剩下的綠營兵裝備更落後,幾乎只有冷兵器,面對緬軍只能被吊打,所以清緬戰爭的前三次交鋒都以清朝慘敗告終。

四、 綜合來看,康乾盛世的八旗也無可奈何

清緬戰爭在後世被很多軍事學家拿出來研究,因為這場戰爭其實一定程度上預言了晚清軍事的衰落。乾隆皇帝一輩子沒打過敗仗,所以對於緬甸這個小國不放在眼裡,結果卻踢到了石頭。此戰前後打了7年,動員軍隊數萬,花費900萬兩軍費,清軍死傷慘重,只得到了個平手。

從這一戰開始,八旗軍引以為傲的騎射遇到了對手,那就是新式火器。清軍第二次出擊失敗之後,雲貴總督明瑞被派到前線,他認為''綠營''兵本來就不堪大用,打敗仗很正常。結果明瑞自己帶著2000滿洲八旗出戰,最後卻被緬甸軍隊包圍,明瑞和自己的800滿洲護衛戰死沙場。

清緬戰爭結束之後,乾隆帝並沒有吸取教訓大力發展火器,這導致清軍在之後的幾十年武器裝備幾乎沒有進步。到了道光年間的鴉片戰爭,清軍手裡的火器還是乾隆年間製造的,英國人的武器完全碾壓清軍,戰爭呈現一邊倒的結果。

所以要是按照假設,讓這支巔峰時期的八旗軍和八國聯軍大戰,結果可能是一敗塗地。畢竟當時的聯軍有大口徑火炮,有機槍,這都是騎兵的大敵。

如果讓巔峰的八旗騎兵和八國聯軍正面作戰,結果只會是第二個''八里橋之戰''。

康乾盛世的八旗軍和1900年的清軍相比,八旗軍訓練有素,勇猛頑強,但是卻缺乏先進武器;1900年的清軍空有世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但是畏縮不前,軍心渙散。

但要是讓康乾盛世的八旗軍擁有1900年的''武衛三軍''那樣的武器,在當時國力上升、軍隊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情況下,可能未嘗不能與八國聯軍一戰。

只可惜,清帝國早期的勇武沒有被晚清傳承,而清朝始終輸在了對火器的態度上。

參考資料:

1、《試論八國聯軍侵華中的爭鬥與合作》萬魯建

2、《9~18世紀的中緬戰爭與緬泰戰爭的特點分析》高金和,李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