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學習,家長生氣;孩子學習成績上不去,家長糾結;孩子不想去上學了,家長就要崩潰了,孩子的學習彷彿真的是給家長學的。或許是家長們在孩子身上,給予得希望太多了,覺得自己的所有理想與抱負,都需要靠孩子來替自己實現似的。所以,兩隻眼睛,不,是四隻或者還動用爺爺奶奶,七大姑八大姨等諸多隻眼睛盯在孩子的學習上。更可怕的是還翻來覆去的磨嘰學習這點事,正如有句笑話說得那樣“自己不去努力,生個孩子讓孩子替自己努力”。
教育孩子學習原本是件好事,但很多家長們的心態扭曲了,致使行為變得越來越極端,並且到了無度縱容自己的程度。在學習內容上任意給孩子加量,在學習形式上變著樣的去填充設計,弄得孩子除了吃飯睡覺之外的所有時間,都用學習的內容與形式排得滿滿的,只要還有一點空餘時間,家長就覺得不舒服,如此呆瓜的家長真的不在少數。
雖然道理人人明白,可越是明白的人越犯低階錯誤,特別是那些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家長們,更是無一例不如此這般行事。學習猶如意識層面上的勞動,與體力行為有著形式與本質上的不同。學習是需要在“輕鬆、自願、愉悅”的先決條件下方能得以實現,違背這一原則基礎,即便是學了,甚至是努力的去學習,但其效果也收效甚微,因為進入不了潛意識層面,形不成永久記憶。
一張一弛乃生理與心理的共同需要,長時間的鬆弛勢必怠懈,一味的緊張必然崩潰。體力行為過繁過重人們都能理解與重視,知道如何去減負休息,但心理負重即便是到了超載的程度,也很可能被他人,甚至是自己忽視了,這便是導致心理問題與疾病的一大誘因,特別是抑鬱性疾病爆發的點位。像抑鬱症這種精神類疾病在七八十年代之前很少發生,即便是有,那也是在成年人當中,學生中幾乎很少出現。而近些年來的低齡化爆發趨勢,無一不與學習壓力,和家長們的錯誤教育方式有直接關係。
我經常遇到有家長帶著抑鬱的孩子來找我說“老師,這孩子不想上學了,你幫我開導開導他”。每每遇到這種家長,我都有抽他大嘴巴的衝動,如果用情智雙商來界定,至少在自家孩子這個問題上,雙項為零。抑鬱屬於精神類疾病,由於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處於失衡狀態,體內元素分泌也會出現問題,所以,生理與心理上均有不適的反應。此時的情緒極不穩定,或低迷不振,或狂躁不安,別說是學習了,就是以往所有喜好的一切,此刻也都蕩然無存了。
餓了吃飯,渴了喝水,累了休息,病了看醫生,這些老幼皆知的基本常識到了心理疾病這塊,似乎就變得不是病了,即便是病,也會被誤認為是裝的。所以,家長們關心的還是學習,還是學習成績,如果到了這種程度,其實,家長已經病了。很多領著孩子來解決心理問題的家長,都被我排查出心理問題或疾病了,更不可思議的是,家長的心理疾病治癒了,孩子的心理問題自然也就化解了。
所以,在此忠告:孩子的學習成績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離開心理健康,別說是學習了,就連本能的吃喝玩睡都難以常態化了。其實教育並不複雜,只是被很多很多的問題家長給複雜化糟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