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秦王嬴政,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很可能蹦到人腦海的第一個詞就是暴君。
翻開史書,談到古代的皇帝,歷史給予很高的評價的君主簡直是少之又少。
憑什麼你就是千古一帝,憑什麼兩千多年前你就把中國統一了,憑什麼你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的創始人。
其實,尚且不從嬴政對於中華文明以及人類發展的重大意義說,就從秦王嬴政的用人來看,可以肯定的是,秦王嬴政就是一個好領導,他非常的尊重人才。
有句話說“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的。”
這句話的合理性非常值得探討。
現在科學也證明,人的思維結構,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
所以,即使人力資源科學非常成熟的今天,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都是一個非常難的事情。
秦王嬴政很能識人。
戰國時代,戰火紛飛,人才輩出,可是,各個國家對人才的使用效果卻大相徑庭。
六國的情況怎麼樣呢?魏國人才最多,因為他們的領導識不得,絕大部分流到了外面,商鞅、吳起、孫臏,留下一個信陵君,還不能用,最後信陵君憋屈終老;
韓國出了一個韓非子,韓國也不會用,就給韓非子安排一個使臣的職位;
燕國和齊國到了末期,都沒聽說過有什麼傑出人才,看看燕國、齊國國君的表現基本就能找到原因;
楚國剩下一個項燕,比起秦國的王翦還不算最頂尖的人才;
趙國剩一個頂尖人才李牧,趙國還要幫著秦國一起把李牧給收拾了,把支撐廟堂的最後一根大梁給摧垮了;
真正人才聚攏的只有秦國。
在封建社會,人才是否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還不是全靠領導。
所以,最終秦國人才多,能說明秦王嬴政是個好領導,他能識才。
秦王嬴政愛才。
兩件事可以說明秦王嬴政愛才。
第一件事是關於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國的將領,在秦王嬴政手下乾的時候還是個年輕人,帶領幾千兵馬一直追燕王,燕王被迫的把自己的親兒子都給殺了,最終還是把燕王給抓獲了。
秦王嬴政非常高興,感覺李信是一個人才,還讓他去滅楚。
李信認為自己用二十萬人就可以滅得了楚,結果被楚將項燕打敗,敗得很慘,兩座兵營被攻下,七個都尉被殺。
李信狼狽逃回秦國。
這是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以來唯一的一次敗仗。
史書只記載了秦王嬴政大怒,但從結果來看,並沒有殺李信,因為在最後滅齊的戰爭中,秦國仍然派李信去參加。
這一點對於古代的帝王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另外一件事是,秦王嬴政手下有個武官,這個武官不知為什麼不太用自己的名字,就是寫書也用自己的官名《尉繚子兵法》。
尉繚打仗到底怎麼樣,歷史沒有太多的記載,但是從流傳下來的兵書看,很有戰略思想。
這個尉繚還不太喜歡秦王嬴政,說嬴政面相不好的就是他。
尉繚認為秦王嬴政沒有仁德之心,創業時虛心待人,事業成功就會翻臉,非常殘酷。
於是,尉繚就逃跑了。
不過,尉繚還是沒能逃出秦王嬴政的手掌心。
他還是被秦軍給追回來了。
追回來後,嬴政仍然對尉繚非常好,仍舊讓尉繚當這個官。
所以說秦王嬴政非常的愛才。
對於人才,嬴政很能放低姿態。
前文所說的秦國準備滅楚的時候,嬴政先問李信,
“滅楚你需要多少兵力啊”,
李信那時還是個毛小夥子,二十出頭,說他滅楚只要二十萬兵力。
秦王嬴政又問老將王翦,“將軍您要滅楚要多少兵力啊?”
王翦說“非六十萬不可。”
秦王嬴政聽後笑了笑說,
“看來王將軍真是老了,打仗都有些膽怯了”,
結果李信帶兵去,大敗而歸。
秦王嬴政震怒之餘,馬上跑到王翦家去找王翦。
對王翦說,
“將軍,寡人錯了,看來這楚國還是得您來滅。”
王翦趕緊推脫,說,
“大王,我老了,帶兵打仗是不行了”
秦王嬴政趕緊說,
“您哪裡老了,楚國這塊硬骨頭還得靠您來啃呢!”
就這樣,好說歹說,終於說動了王翦,王翦提出的各種要求,嬴政全部答應,無論是軍事上,還是王翦的生活上。
最終,王翦帶兵六十萬,歷時三年把楚給滅了。
秦王嬴政對人才的姿態很低,還體現在和一個叫頓弱的人身上。
頓弱是一個著名的謀士,也是一個能做間諜工作的專家。
秦王嬴政也聽說過他的事蹟,就想見見他。
頓弱到好,提出一個要求,
“我見秦王可不下拜,要是同意,咱們就見見,要不同意就算了。”
秦王嬴政竟然就同意了,這樣的態度,在封建王朝還沒有建立的年代是非常不容易的。
頓弱不但見君不拜,還把秦王羞辱了一翻,說嬴政不孝母親。
嬴政非常生氣,但還是容忍了,嬴政的低姿態贏得了頓弱的支援。
後來,頓弱在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頓弱問秦王要了萬斤,到各國遊說,籠絡韓、魏的重要大臣,到燕、趙去實施反間計,四大名將之一李牧就是頓弱遊說所害,齊國的滅亡也是頓弱到齊去遊說的,使秦兵不血刃拿下齊國。
正因為嬴政識才,愛才,會用才,所以,這些人才在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中都非常盡力。
秦王嬴政才在十年時間內完成了統一六國的重任,給我們展示了尊重人才的正確開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