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墓出土兩塊金磚,重量達到30斤,鑑定後:是不是拿錯了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若是年紀大了,哪怕再怎麼出名,也終究是缺了幾分滋味”,按照她的這個說法,李鴻章的一生是“幾分滋味”的人生。李鴻章出生於1823年,本人在年少的時候也有“神童”的稱號,17歲就考中了秀才,21歲考中了舉人,24歲考中進士。
蘇軾20歲時考取進士,轟動了整個北宋開封府。李鴻章二十四歲考中進士。他雖然看起來不如蘇軾這樣的古代文豪,但與普通人相比,他是很成功的。按照"學而優則仕"的做法,李鴻章在仕途上的進階,也會像他的學業一樣,一步步逐步提升,直至實現他"誰寫史一萬年,望官從三千里外"的理想。
然而現實給了李鴻章沉重的一擊,他年近四十,仍是一個不入流的小官,這一次李鴻章"以幾奇,不語",他對自己在事業上的進步不再抱有太多的期望,但在自己已經灰心的時候,幸運女神終於又一次眷顧了他。
在太平天國後期,李鴻章的老師曾國藩到朝廷報到,由李鴻章親自組建了"淮軍",他很快就帶領軍隊打出了一片天地,此時已經40歲的李鴻章,終於迎來了自己事業的突飛猛進,在大清名震天下,隨後他也成為了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為中興國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但大清王朝的天下早已風雨飄搖,儘管李鴻章四處奔波,煞費苦心地進行各種活動,竭力使大清王朝重新振興,但最終他仍然只是一個"裱糊匠",儘管他已經耗盡了心力,但他試圖挽救的大清王朝仍然是一個"被風吹破的花架子"。
1901年11月,李鴻章代表清朝簽訂《辛丑條約》後不久,突然吐血而亡,臨終前悲嘆"秋風劍孤淚,落日旗將軍墳",其實他已實現了年輕時被封侯的理想,卻沒有實現畢生救國濟世的抱負。
李鴻章帶著無限的遺憾和悲痛離開了人世,給自己留下了遺言,葬禮儘量從簡,沒有葬在李氏祖屋,而是葬在了"包青天"包拯的出生地。雖然李鴻章生前有遺言,但他的葬禮仍然不簡單,因為慈禧太后需要對這位功臣非常重視,光是修建陵墓就花了兩年時間,直到1903年才真正安葬。
後來,李鴻章的墓地在當地農民從事生產活動時被無意挖掘。人們發現,這位晚清名臣死後確實很"寒酸"。他的陪葬品只有一隻懷錶、一副老花鏡、一根手杖和七枚金幣。很多人不願意相信這一點,於是在地下挖了幾米,終於發現了兩塊"金磚"。
兩塊金磚每塊重15斤,加起來有30斤。發掘現場的群眾高興得馬上跑去找專家鑑定。結果鑑定後,專家們十分不解地問:"是不是弄錯了",原來兩塊所謂的"金磚"只是黃銅鍍了一層金。
李鴻章並沒有將財富帶到地下,而他為何將兩塊銅磚陪葬也成為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但儘管眾說紛紜,但具體原因至今沒有一個科學可信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