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攀比”悄然來襲,家長不及時制止,心靈受傷的是孩子

幼兒園可以說是很多孩子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就像很多學生剛畢業都要經歷實習期,寶寶在幼兒園會接觸很多不一樣的事物,接觸新的朋友。

很多對與社會的認知,一些習慣都是從幼兒園開始養成的,是寶寶為今後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但是不良風氣也會讓孩子受到誤導,最近寶媽為孩子幼兒園出現的“新型攀比”所困擾,如果不加以制止,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和身心健康。

寶媽小張因為孩子的開學,生活也慢慢的走向正軌,可那天放學回家後,發現孩子的書包裡多了一件玩具,原來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帶過來的玩具。

自己家孩子比較喜歡,然後小朋友就答應送給他當禮物,不查還不知道,這玩具竟然高達幾百塊錢,小張告訴孩子明天上學我們把玩具還給人家!

通過於老師的接觸,寶媽希望能找到小朋友歸還玩具,同時也希望讓老師對於這樣的情況能教導一下孩子。

老師卻回答到:“孩子嘛!互相分享很正常,還回去那多傷孩子的心啊!”這一下就讓小張左右為難了,想了想還是算了。

於是當天放學的時候買了一個差不多價格的玩具,讓孩子帶到學校給小朋友作為交換的禮物。這也算鬆了口氣。

沒想到第二天孩子又帶回來另一件禮物,當時寶媽就來氣了,第一次交換,這樣長期下去那不就攀比了嗎?這買玩具的開銷可承擔不起。

而對於幼兒園出現的這樣“攀比風”我們家長該如何做呢?

自私自利是每個人的生存本能,分享是一個人社會化的表現。對於孩子來說對於社會的認知還不夠全面,會緊緊的抓住自己擁有的東西,不喜歡與別人分享。

我們讓孩子明白是分享的真正的涵義,而不是這樣透過交換,我希望從你這得到什麼東西,我希望從你這樣得到什麼東西。

分享更多的是一個人與人交流的一個過程,大家在資訊互換的同時,我們從對方分享的東西都可以促進雙方的成長,這樣才是分享涵義。

首先,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拒絕別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對於別人的私有物品不能強迫別人對你進行分享。

對於別人對你私有物品的分享,讓孩子明白不能隨意的接受別人的東西,讓孩子堅持自我。

畢竟在幼兒園裡,與孩子接觸最多的便是老師,而且老師這樣的形象比很多時候比較比家長更有話語權。

小張與老師反應這樣一個情況後,老師也意識到問題的嚴肅性,之後便直接告訴小朋友不能帶玩具來學校了,這樣算是根本性的解決了孩子攀比的問題。

但事情真的這樣簡單嗎?老師和家長透過這樣的事情之後也商量了對策,開展了一次手工課程,每一個孩子做一件禮物然後互相分享。

透過這樣的形式,能讓孩子更深刻的明白分享的意義,明白其中的快樂!

分享是一種生活信念,明白了分享的同時,明白了分享的意義。我們家長不僅要讓孩子懂得分享,更重要的明白分析那個的意義,這樣才會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81 字。

轉載請註明: “新型攀比”悄然來襲,家長不及時制止,心靈受傷的是孩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