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宋仁宗的五位哥哥早亡,哪裡會有“狸貓換太子”的好戲?

《狸貓換太子》的確是一出好戲,然而這場“戲”卻遠離了歷史的真實。
若不是宋仁宗的五位哥哥早亡,哪裡會有“狸貓換太子”的好戲?

宋仁宗像
宋仁宗趙禎,原名趙受益,是宋真宗的六個兒子。在趙受益沒有出生之前,他的五個哥哥都已早亡,最大的也不過十來歲。這的確讓宋真宗大為頭痛。
宋真宗的最後一位皇后劉氏,真實姓名不詳,相傳名為劉娥。劉氏雖家世寒微,但生性機敏,有權術,從一個宮女逐漸爬上皇后的位置,成了真宗決策朝政的得力助手。但美中不足的是,她卻並沒有為宋真宗生下兒子,因而這也成了她最為頭疼的事。
宮女李氏,杭州人,初入宮時侍奉劉氏,她品性莊重,不多言語,有一次被宋真宗寵幸,竟然懷孕。劉氏看在眼裡,心頭燃起希望之火。
李氏懷孕後,有一次隨真宗登臨觀景臺,不慎將玉釵掉落地上,真宗心內禱告:''玉釵如能完好無損,將會生下男孩。''左右侍從撿起玉釵獻上,真宗一看,絲毫無損,滿心歡喜。
不久,李氏果然生下一個男嬰,卻被劉氏連哄加騙加威嚇奪為己有。李氏懾於劉氏之威,未敢聲張,所以此事宮廷內外也都不知。
宋真宗由於前五個兒子早亡,如今晚來得子,當然喜不自勝,但嬰兒剛生下來就離開生母,晝夜啼哭不止。有個道士聲稱能使嬰兒止啼,劉氏便把他召入後宮。道士對嬰兒喊道:''莫叫,莫叫,何似當初莫笑!''嬰兒果然停止了哭叫。
後來人們才知道原因,這大概是因為真宗當初祭拜上帝求子時,上帝問群仙,誰願前在超生,眾皆不應,唯獨赤腳大仙嫣然一笑,遂受命降生為真宗的兒子。後來皇太子在宮中愛好赤腳,也從另一方面驗證了此事。
這大概屬於野史傳說,只可當作故事來聽。
若不是宋仁宗的五位哥哥早亡,哪裡會有“狸貓換太子”的好戲?

劉氏劉皇后把李氏所生皇子奪歸己有後,權勢更大,勸真宗立自己的兒子昇王趙受益為太子,改名楨,其實仍是李氏所生的那個兒子。
宋真宗為人寬仁慈愛,有帝王的涵養。在即位之初至景德年間以前,任用呂端、張齊賢、李沆、呂蒙正、畢士安、寇準、王旦等賢臣輔政,足稱繼世之賢君;但是到了祥符年間以後,他罷免了寇準,改用王欽若、陳堯叟、馮拯、丁謂、曹利用等一批小人,從此信奉道教,為邪說歪道所迷惑,偽造''天書'',封祀泰山,迷信騙局接連不斷,做了許多糊塗事。
乾興元年(1022年)宋真宗去世,在位二十三年,太子趙楨繼位,這就是宋仁宗。
仁宗即位時年僅十三歲,五日一登承明殿,由母親劉太后垂簾聽政。宰相丁謂想獨攬朝政,暗中勾結太監雷允恭,讓他私下請太后頒詔,指出:''皇上每月初一召見群臣,其他時間如有大事,可以上奏大後,由太后召集有關輔臣會商決定;一般小事,可減去繁瑣程式,直接交雷允恭傳奏,在宮內簽署意見。''
這樣一來,雷允恭更加仗勢專橫,與丁謂相互利用,排斥異己,一時間權傾朝野,眾莫敢抗,只有王曾一人敢於正色直立朝堂,時人都很佩服他的勇氣。
當初宋真宗臨終前,曾說只有寇準、李迪可以託付後事。然而,當初寇準曾不贊同宋真宗立劉氏為皇后,所以產生積怨。丁謂也痛恨寇準,太后對李迪也不滿意,有人奏請任用寇準和李迪,也被誣為寇、李朋黨而遭貶謫。
王曾認為處罰過重,遂提出質疑,丁謂卻憤恨地盯著王曾說:''你這個曾將第舍借給寇準的人不要再多嘴了,否則你也免不了罪責。''這樣連王曾也不敢再多說什麼了。
若不是宋仁宗的五位哥哥早亡,哪裡會有“狸貓換太子”的好戲?

當時宋真宗的陵寢尚未告成,途命丁謂兼山陵使,內侍雷允恭為都監,協理陵寢事宜。在一次勘查陵址時,司天監邢中和對雷允恭說:''現在山陵上百步,即是佳穴,法宣子孫,我只擔心下面會遇到石頭和水。''
雷允恭說:''把墓室移就上穴即可。你儘管督工改築,我先入宮稟告太后,她肯定會允准的。''雷允恭這時正受朝廷寵信,沒有人敢反對他的意見。
太后讓雷允恭與山陵使丁謂商議處置辦法,丁謂卻唯唯諾諾。不久在挖穿上穴時發現了石頭,石頭清除後便有水滲出,眾人擔心對滲出的水無法控制,就遣內侍毛昌達回宮奏請太后,尋求解決辦法。
太后降旨讓王曾前去巡視。王曾回來報告說,丁謂包藏禍心,有意讓雷允恭將墓室移至絕處。太后聽後,大驚失色,盛怒之下,想把雷允恭和丁謂一併殺掉。馮拯勸阻說:''當今皇帝初承大統,即命誅殺大臣,恐怕會驚駭天下臣民。''
於是太后就未殺雷允恭,僅將丁謂貶職,改命王曾為平章事,呂夷簡為參知政事。
當初,劉太后在收宋仁宗自己的兒子之後,就與楊太妃一起養育,而仁宗的生母李氏,仍舊生活在先朝留下的嬪妃群中,從不自命特殊。人們因畏懼太后的權勢,都不敢在仁宗面前提起此事,因此仁宗雖逐漸長大成人,但仍不知自己是李氏的親生子。
後來李氏病危,仍然自我剋制,被晉封為宸妃。等李氏死後,劉太后想以一般宮女的禮儀來辦理她的後事,在宮外為她治喪。此時呂夷簡為宰相,奏請李氏的葬禮應該從厚。
若不是宋仁宗的五位哥哥早亡,哪裡會有“狸貓換太子”的好戲?

劉太后聞奏,便把仁宗叫起來,退往幕後商議。過了一會兒,劉太后獨自站在簾後說:''一個宮女病死,相公如此用禮,這是為何呢?''
呂夷簡回答;''臣待罪為相,凡事無分宮內宮外,都應當認真參與。''
劉太后怒道:''你是想離間我們母子的關係嗎?''
呂夷簡說:''太后還想不想在日後保全你們劉家的基業?''
但是劉太后仍然不聽,不久頒詔,想鑿開內宮城牆來出殯,以免李氏靈柩經過後宮正門。
呂夷簡得知後,就對內侍羅崇勳說:''宸妃生下了皇上,她的葬禮卻不成體統,他日必然有人要承擔今天的罪過,到那時不要怪我呂夷簡沒有提醒大家。以我之見,應該用太后的服飾入殮,用水銀防腐。''
羅崇勳聽後也害怕承擔責任,於是趕緊跑去請示劉太后,終於獲得劉太后允諾,以太后之禮葬了李氏。
那麼宋仁宗是在什麼時候,又是什麼人告訴他自己的生母並非劉太后,而是李宸妃的呢?這裡有兩種說法。
其一,荊王趙元儼,是宋太宗的第八子,性情威嚴剛毅,無人敢於冒犯,被人稱為八大王。由八大王出面告訴仁宗說,陛下是死於非命的李宸妃的親生骨肉。仁宗這才得知自己是宸妃的兒子,為此痛哭多日,下詔自責,並親臨洪福寺祭拜宸妃亡靈,為宸妃開棺易容、更換棺木,以水銀裝殮,使之下葬時面色如生,穿戴皇后的冠服。
事後仁宗感慨道;''人們關於我的身世的說法是真實可信的啊!''
但宋仁宗畢竟佔了一個''仁''字,他並沒有因此忌恨養母劉太后,反而對她的祭祀禮遇更加優厚了。
若不是宋仁宗的五位哥哥早亡,哪裡會有“狸貓換太子”的好戲?

其二,據一些史料記載,劉太后逝世不久,據說是他的另一位養母楊淑妃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於非命。''楊淑妃言下之意,宸妃乃是被劉後所害。
宋仁宗極為憤怒,多年來對劉太后的恐懼全部都變成了對劉太后的怨恨。原來正是因為劉太后並非自己生母,才會對自己那麼冷淡,才會經常刁難自己。
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圍劉太后寢宮,包圍劉娥孃家。然後不顧大臣們的反對,開棺驗屍。然而開棺之後卻意外發現,棺材中的李宸妃面貌如生,沒有一點中毒的跡象。宋仁宗這才知道自己錯怪了劉太后,下令撤去兵馬,並下詔嘉獎劉太后的親眷。
宋仁宗自己也親自到劉太后靈前謝罪,焚香哭泣,說:''從今之後,再也沒人會冤屈大娘娘了。''
可是,對揭開此事的養母楊淑妃,宋仁宗卻沒有任何怪罪。從此之後,宋仁宗尊奉楊淑妃為章惠太后,對這位養母事事依從,極為孝順。
後來這件事情被小說《三俠五義》和戲曲廣為渲染,所以就演義成了一場驚天動地、感天動地、悲天慟地的《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其實歷史遠沒有故事複雜。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歷史上''仁宗認母''這一事件,並不像《狸貓換太子》故事說的那樣,包拯幾乎參與了整個事件的過程,這其實與包拯沒有任何一點關係。
若不是宋仁宗的五位哥哥早亡,哪裡會有“狸貓換太子”的好戲?

包拯像
這件事發生於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也就是仁宗親政之前,而此時包拯還沒有任何功名,只是一個平民百姓。包拯才考中進士是在公元1027年,那時他已經二十九歲,本來他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永修)任職,但由於包拯為孝敬年事已高的雙親,請求回到家鄉附近的和州(今安徽和縣)任職。但由於仍無法照顧父母,於是包拯又辭職回家,在家鄉孝養雙親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才在親友勸告下,離家去天長縣(今屬安徽)任職,而這時包拯四十歲,已進入不惑之年。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包拯連京城都沒有去過,他又如何能幫助仁宗尋找生母,破開''狸貓換太子''的迷案呢?
歷史從來不缺少故事,但有些故事卻未必是歷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31 字。

轉載請註明: 若不是宋仁宗的五位哥哥早亡,哪裡會有“狸貓換太子”的好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