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為何敦親王、果郡王、慎貝勒待遇不同

大家有沒有發現,在《甄嬛傳》中,同樣是上一任皇帝康熙的兒子,為何敦親王是親王,果郡王是郡王,慎貝勒是貝勒呢?
甄嬛傳: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為何敦親王、果郡王、慎貝勒待遇不同

敦親王
我們印象中,只有是皇上的兒子,今後都是王爺,而在甄嬛傳裡就不一樣了,什麼親王郡王貝勒的弄得人頭暈。
甚至同為皇帝的兒子,貝勒最後竟然不算是王爺,只有親王和郡王,有資格被稱為“王爺”。而且親王郡王一字之差,地位待遇也不同。
比如俸祿,親王每年能拿到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而郡王每年只能拿到親王的一半俸祿,一般是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甄嬛傳: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為何敦親王、果郡王、慎貝勒待遇不同

同是皇帝的兒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
先別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清朝對宗室爵位的劃分,按照《大清會典》的規定,清朝宗室爵位共分為12級,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在這12個爵位中,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4個級別的爵位,只授予皇帝的兒子。
別看他們都是皇帝的兒子,也有地位大小之分,也得像臣子們一樣打怪晉級。
一般來講,皇上如果對自己的兒子滿意,會進行冊封。
在皇子們出生以後,就會可以開始對其進行加封,看其表現,表現得好,爵位也會一步步上升,基本上到15歲的時候就會成為貝勒了,最高會是親王。
比如《甄嬛傳》的男主角雍正,因為經常幫助父親康熙皇帝辦理政事,在其31歲時就被晉封為雍親王。
甄嬛傳: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為何敦親王、果郡王、慎貝勒待遇不同

雍正
另外,因政事的需要或皇帝的喜惡,很多時候封爵也具有靈活性。
比如果郡王,其實在康熙在世時沒有得到任何的封賞,不過由於在“九龍奪嫡”時選擇了正確的站隊,雍正即位後才被封為多羅果郡王,並得到其重用。
在真實的歷史上,果郡王先後被雍正任命為前鋒統領,管理正黃旗蒙古都統與鑲藍旗漢軍都統事務,不但兼任兩個旗的都統事務,還被賞賜了一萬兩白銀,可以看出雍正對果郡王是非常厚待的。
甄嬛傳: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為何敦親王、果郡王、慎貝勒待遇不同

果郡王
另外,他也沒有劇裡那麼閒,在雍正六年時,果郡王被晉封為和碩果親王,正黃旗蒙古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和鑲藍旗蒙古都統四職皆由他一人兼任,根本就是個大忙人。
包括慎貝勒,也沒有在康熙在世時得到封爵,而是在雍正八年時才被封為固山貝子,同年五月二十八日,晉升為多羅貝勒。
甄嬛傳: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為何敦親王、果郡王、慎貝勒待遇不同

慎貝勒
在雍正十一年時,胤禧(慎貝勒)23歲起隨同果親王胤禮辦理鑲紅旗滿洲都統事務。雍正十三年乾隆降旨,贊其年幼時便好讀書,為人上進,辦理旗內事務也穩妥,被封為多羅慎郡王,生母陳氏隨之由“貴人”晉為“皇祖熙嬪”。
另外,由於明朝時期,只要是皇帝的兒子,都能獲得王爺爵位。所以幾百年下來,明朝王爺氾濫成災,對國家財政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清朝便吸取了明朝的教訓,一般不隨意對宗室封爵。所以即便皇帝的兒子獲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後,他們的兒子也不能對其爵位進行世襲,只能每世遞降一等。
比如,若父親是親王,爵位傳給長子時會降一個等級,變成郡王;若父親是郡王,爵位傳給長子時也降一個等級,變成貝勒,以此類推,一般遞降到輔國將軍這一爵位時便不再遞降。
這樣做也是為了鼓勵宗室子弟上進,多為國家做貢獻,以此才能保住更高的榮耀,若是不努力,爵位也會越來越小。
甄嬛傳: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為何敦親王、果郡王、慎貝勒待遇不同

與這種世襲遞降相反的一種情形是世襲罔替。這是一種十分特別的待遇,其長子世襲的爵位不遞降,若父親為親王,爵位傳給長子時還是親王,但也只有立下過戰功或是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才有可能受此優待。
享受世襲罔替待遇的人常常被叫做“鐵帽子王”,和我們常說的鐵飯碗差不多,但清朝享受這種待遇的,也只有12人罷了。
看過了這些解釋,想必你也能理解為何敦親王、果郡王和慎貝勒為何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爵位卻大不相同了吧。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59 字。

轉載請註明: 甄嬛傳:同樣是皇帝的兒子,為何敦親王、果郡王、慎貝勒待遇不同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