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並不知道,作為劉邦帳中第一謀臣的張良,曾兩度離開劉邦,另投他主。
劉邦與張良的初遇,乃是在下邳,當時,劉邦雖遭遇雍齒的反叛,大本營豐邑丟失,但仍舊有幾千兵馬和在留縣附近迅速攻城略地的本事,而當時的張良僅有百十來個兵卒。
二人相遇,劉邦對張良極為欣賞,拜張良為廄將。一段時間後,劉邦依附項梁,張良也趁機離開了劉邦,到韓地去尋韓國公子韓成,並擁立韓成為韓王。
劉邦與張良的再次項羽,是劉邦奉楚懷王熊心的命令,西進武關時。當時,劉邦已有幾萬兵馬,而張良跟韓王成只有幾千兵馬,劉邦戰必勝攻必取,張良卻只能往來遊兵,今天攻下的城池,明天就會失去。
這時候的劉邦,主動幫張良和韓王成攻下韓地十幾座城池,並命令韓王成留守,而後帶著張良西進武關。戲下分封之後,劉邦被項羽立為漢王,韓王成依舊被立為韓王,張良再次離開劉邦,投奔韓王成。
劉邦待張良極其真誠,異常地尊重,並沒有因為張良的另投他主而責備張良,為何張良卻對劉邦三心二意呢?
這就要從張良的家世上來說了。
張良的祖父和父親,先後給韓國的五代君主做過相國,所謂五世相韓。張良雖然因為年齡的關係,在秦滅韓之前無緣仕途,但張良的心思始終是在韓國的,因此,張良也特別憤恨秦王室,不但在博浪沙搞出刺殺秦王政的恐怖活動,還在陳勝吳廣舉兵後響應。
張良剛遇到劉邦時候,的確對劉邦很佩服,但在見過項梁之後,張良發現,劉邦的實力太弱,根本不可能靠劉邦破秦,於是,張良萌生了離開劉邦的想法。
這時候的張良,心內有兩個想法,一是破秦,二是復韓。
破秦的可能性比較低,復韓的可能性比較高,所以張良選擇了復韓,即擁立韓國王室後裔公子成為韓王。
然而,在擁立韓王成的過程中,張良發現,劉邦的實力雖然弱,但卻遠遠強於韓王成。所以,在與劉邦再次相見的時候,張良再次依附於劉邦,並助劉邦破秦。
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項羽將劉邦封在巴蜀。
張良以為,天下終將太平,就算不太平,韓國也應當是能夠持續下去的。
因此,張良選擇離開較為強大的劉邦,並勸劉邦燒燬棧道,自斷東爭天下的道路,困劉邦於巴蜀。使劉邦免於被項羽擊殺的同時,也使韓國免於被劉邦毀掉。
這時候的張良,再次輔佐韓王成。
不過可惜得很,項羽一直認為,劉邦是韓王成的後臺,如今,劉邦自毀棧道,自困於巴蜀,他項羽想怎麼蹂躪韓王成,就能怎麼蹂躪韓王成,於是先把韓王成廢為侯,再把韓王成殺掉。
張良沒有辦法,只好再次投奔漢王劉邦,希望劉邦能為韓王成報仇。
說到底,張良之所以對劉邦三心二意,並不是因為劉邦魅力不夠,而是因為,張良早已心有所屬。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留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