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看品牌智慧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品牌就在於捕獲人心

那麼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的全部內容了,歡迎留下你的想法,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有什麼樣的明星,就有什麼樣的粉絲”這句話對嗎?看完這篇文章就懂了!
我個人特別喜歡《資治通鑑》,家裡有兩個版本,一套純文言文的版本,一套文言文+白話文的版本。
《資治通鑑》看品牌智慧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品牌就在於捕獲人心
毛澤東對《資治通鑑》的研究持續了一生,毛澤東的床頭總是放著一部《資治通鑑》,這是一部被他讀破了的書。據說,他將這部300多萬字的史書讀了17遍之多。
我個人也是沒事就翻讀。
今天我想聚焦在《資治通鑑》中的《漢紀》,聊一聊劉邦和項羽。
關於劉邦和項羽那些年那些事,我們都太熟了,電視熒屏、電影螢幕以及各種書籍、文章、典故從不同層面向我們傳遞資訊,以至於我們每個人都有關於二者不同印象的素描。
有人喜歡西楚霸王的霸氣和英雄氣概,有人喜歡漢高祖劉邦的睿智和知人善用。當然,也有人討厭項羽的剛愎自用和兇狠暴戾,自然也有人討厭劉邦的偷奸耍滑和不守信用。
無論你個人喜好是什麼樣的,電視劇和電影是怎麼瞎編胡扯的,暫且擱置不論,我只是透過《資治通鑑》中關於他們之間的故事來解讀品牌智慧。
《資治通鑑》看品牌智慧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品牌就在於捕獲人心
他們之間的故事,結局是劉邦勝,項羽敗。
那麼,我們就要探究其中的原因,為什麼?
我個人傾向於用一句話來總結: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品牌就在於捕獲人心。
這裡面,我把人進一步拆解,分為民心,軍心和將心。
其中民心相當於顧客心,軍心相當於員工心,將心相當於高管心。
企業或品牌其實和君王或國家一樣,得人心者得天下。
《資治通鑑》看品牌智慧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品牌就在於捕獲人心
一、民心VS顧客心
我們首先看民心,劉邦收買人心有很多故事,為了與項羽對比,我們僅拿其中一段來比較。
劉邦和項羽都曾進入過咸陽,但二者在咸陽的所作所為有很大差異。
凡事就怕比,一旦有了參照物,好的特別明顯,壞的特別凸顯。
1、劉邦進咸陽幹了什麼呢?
劉邦進咸陽後,部下諸將見到秦宮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銀財寶,不禁眼花繚亂,垂涎欲滴。
驚奇之餘便肆無忌憚地你爭我奪,鬧得不可開交。一時間,咸陽城中混亂不堪。
一貫好酒好色的劉邦以征服者的姿態大搖大擺地走進秦宮室,面對不可勝數的帷帳珠玉珍寶和數以千計的後宮美女,也不禁貪婪地想止宮休舍,體驗一下做關中王的滋味。
這時候,劉邦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其中樊噲的一句話耐人尋味,以至於我對這位“粗人”頓生好感。
樊噲說,“你是想坐擁天下還是想當富翁啊,這麼多華麗的東西,都是招致秦國滅亡的東西,你要他有什麼用啊,望儘快回到霸上,而不是待在宮裡。”
張良也勸諫劉邦接受樊噲意見。劉邦最終同意,然後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
為了取得民心,劉邦把關中各縣父老、豪傑召集起來,鄭重地向他們宣佈道:“秦朝的嚴刑苛法,把眾位害苦了,應該全部廢除。現在我和眾位約定,不論是誰,都要遵守三條法律。
這三條是:“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
父老、豪傑們都表示擁護約法三章。接著,劉邦又派出大批人員,到各縣各鄉去宣傳約法三章。這招叫做普及教育,建立品牌聲譽。
最後,百姓們聽了,都熱烈擁護,紛紛取了牛羊酒食來慰勞劉邦的軍隊。劉邦又一再辭讓不肯接受。這一幕是不是很熟,似乎看到了我們紅軍和八路軍的影子。
由於劉邦制定了標準——三章,讓百姓有了評估漢軍行為的標尺,同時由於堅決執行了約法三章,劉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擁護和支援,收穫了民心。
《資治通鑑》看品牌智慧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品牌就在於捕獲人心
2、我們再來看項羽入咸陽都發生了什麼。
鴻門宴後過了幾天,項羽率兵西進,屠戮咸陽城,殺了秦降王子嬰,燒了秦朝的宮室,大火三個月都不熄滅;劫掠了秦朝的財寶、婦女,往東走了。
雖然《資治通鑑》此段描述很簡單,但想到屠戮咸陽城,殺戮秦國大臣,火燒阿房宮三個月都不滅,掠奪珠寶和婦女,相比較先前劉邦的約法三章,一個暴殄天物的惡魔土匪形象就此與項羽建立緊密的品牌聯想。
經此比較,從品牌等號哲學來看:
劉邦=懂得治國安邦的義軍領袖;
項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的土匪霸王。
劉邦與項羽關乎民心的一得一失頓見分曉。
這個民心和顧客心也是一樣的。當不存在對比的情況下,顧客對於孰好孰壞沒有參照系,那麼最後選擇也就是隨意選擇或者隨機選擇。
但是一旦有了參照系,顧客選擇一定是傾向於順應心意的選擇。
就好比我經常講兩家銀行的故事。
一個顧客去了A銀行,沒有帶身份證,銀行職員直接告訴她,沒帶身份證不能辦業務,的確這是事實,銀行職員按規定辦事,這本無可厚非。
但是執著的顧客又去了B銀行,B銀行的職員告知顧客,實在對不起,沒有身份證不能辦理業務,但是您可以把這張錶帶回家,填好之後帶身份證來,不用排隊,直接來找我,我儘快幫您辦理。
在B銀行,顧客一樣沒能辦理業務,從結果上看和A銀行是一樣的。但是B銀行卻從此捕獲了顧客的芳心。因為對比得到了顧客心,從此也收穫了忠誠的顧客。
《資治通鑑》看品牌智慧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品牌就在於捕獲人心
二、軍心VS員工心
接著,我們看軍心。軍心方面,經過對比,不難看出,劉邦統帥這支戰鬥機器,雖然屢敗屢戰,但是從軍人數、降兵人數與日俱增。
而項羽雖然屢戰屢勝,但是從軍人數、降軍人數卻是逐漸遞減。
如果把軍隊比作一個有機體,一個在成長,一個在衰敗。企業也是一樣,品牌亦是如此。當內部員工不相信自己的品牌或者喪失對企業的整體信任,不能團結一致、協同奮鬥,那麼企業或品牌一定會走下坡路。
1、我們先來看劉邦如何收穫軍心的。
成皋之戰,是楚漢戰爭中一次關鍵性的戰役。這時楚軍外無援軍,內缺糧草,兵卒奔波疲勞,士氣低落。
項羽非常焦急、想和漢軍決一死戰。一天項羽在陣前對劉邦說:“天下不安,只因你我二人。我願和你單身決鬥。”
劉邦笑著說:“我只願和你鬥智,不和你鬥力。”
並列舉項羽的十大罪狀,嚴正宣告“我率義兵討伐你、何必和你單槍匹馬比武!”
項羽惱羞成怒,張弓就射,一箭正中劉邦前胸。
劉邦恐怕軍心動搖,急中生智,彎身捏住腳趾,大叫:這個賊射中了我的腳趾。策馬回陣,等軍心安定後,劉邦才馳入成皋養傷。傷愈後,劉邦到櫟陽,慰問父老,舉行宴會,割了塞王司馬欣的頭示眾,又下令撫卹將士,凡不幸陣亡或病死的將士,派官員備辦衣食棺木盛殮遺體,送回他的家裡。這樣,漢軍內部更加團結。
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關鍵性細節:
第一個,穩定軍心,明明自己重傷,卻強忍穩定軍心,告知軍兵,將帥無恙,這樣大家方能齊心奮戰;
第二個,體恤下屬,善待軍士,並厚葬傷亡軍士,送遺體回故鄉,這樣無疑為劉邦贏得好的口碑。更多人選擇加入漢軍。
2、那麼,項羽又是怎樣的呢?
項羽也有例證。當初,秦朝大將章邯投降項羽之後,他的二十萬士卒就被分插到了項羽的各個隊伍中間。
章邯的部下有八九成是關中人,項羽的部下都是淆山一帶的人。
這一帶的人,在秦朝統治時期,許多曾服過勞役和兵役,秦軍曾經欺凌過他們。於是,這次收編,新仇舊恨一起算,項羽的部下就將昔日的血海深仇一股腦兒地都發洩到了降卒身上。這些來自關中的降卒因此就受盡了呵斥、侮辱和打罵,嚐盡了欺凌。
剛開始,他們自以為是敗降之卒,還能夠忍受。但是時間一長,他們的怨憤就強烈起來了。
項羽得到屬下關於降軍的議論,對項羽來說,降卒的怨憤無疑是一種反抗,是一種潛在的危險。因此他同英布和蒲將軍商議之後就將二十萬降卒全部活埋了……
降軍也是軍,試想,經此一事,哪個軍隊還敢降,哪個百姓敢從楚軍。這二十萬降卒哪能沒有家人、弟兄姐妹,再加上項羽一路戰爭中不重軍紀、燒殺搶掠,必定廣結仇怨,雖然戰無不勝,但是所征服之地,未必真心向之。
所以,貌似西楚霸王統領各路諸侯,實則是軍心貌合神離,各懷異心。
儘管項羽對待自己親近的人很好,對待自己的兵也不錯,書中記載“項羽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項羽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但是楚漢之爭絕非較一時或者一戰,不是小股軍隊的智勇比拼,而是大規模部隊的版圖之爭,生死之戰,單純依靠項家軍而疏於收穫更廣義的軍心,想坐擁天下,只是痴心妄想。
所以,以兩例較之,劉邦軍心所向,最終變成了萬眾一心;項羽軍隊貌似強悍,實有內傷,最後很容易變成孤軍奮戰。
回到商業,這個軍心和員工心也有異曲同工之關聯。我常講,很多企業衰敗,其主因在內部而非外部,通常都是從內部瓦解的。這個內部瓦解的根源在於自身的員工。
員工是企業的內部顧客,內部顧客不滿意,你就甭期望外部顧客順心如意。
劉邦對員工好,廣施仁義之舉,越來越多計程車兵會加入漢軍(所謂的正義之師),大家便能上下齊心,共舉大事——除掉十惡不赦的西楚霸王。(劉邦曾列舉項羽的十大罪狀,並號稱率領義兵討伐你)。
項羽對親近的軍士好,對外來的軍士差,對投降過來的軍士更差,這種任人唯親的做法在企業內部也頗為常見。不公就是導致不忠,不忠就會生亂,生亂就會產生危機,危機最後很可能就危及了生命。
三、將心VS高管心
將心似乎就更好理解了,我曾經在課堂上問學員,劉邦手下有哪些大將:蕭何、韓信、張良、樊噲、陳平等,大家能講出許多來。然後問及項羽呢?范增,多數情況下都只是蹦出來一個答案,然後就不知道了。
其實,項羽手下除了蕭何之外,也有龍且、季布、鍾離昧、英布、虞子期等五位大將。但這些人無論從知名度還是效用都遠不及劉邦手下我們清點的那幾位。
要知道,這些人原本應該是項羽的臣子,像韓信、陳平早前都是追隨項羽的,張良也隨著韓王成歸順項羽,當時也都算項羽的中層幹部。
可是,項羽不懂知人善用,而且剛愎自用,將才和謀士在他身邊都被大材小用,最後把這些人才毫無保留地“送”給了劉邦。
劉邦也充分展示出籠絡高管心的本領。
我們以陳平為例。
陳平經漢將魏無知推薦,面見劉邦。兩人縱論天下大事,十分投機。劉邦破例任陳平為都尉,留在身邊做參乘(陪他出行,為他駕馭馬車的官員),並命他監護三軍將校。
這一下引起了將領的不滿,紛紛說他品行不端,貪圖賄賂、不僅“昧金”還是“盜嫂”之輩,認為這種人不能信任重用。
劉邦經不住眾人再三詆譭陳平,便也心生疑團,召陳平來質問道:“聽說你原來是幫助魏王的,後來離開魏王去幫助楚霸王,現在又來幫助我,這怎麼不讓別人懷疑你的信義呢?”。
陳平不緊不慢地回答道:“同樣一件有用的東西,在不同的人手裡作用就不同了。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我離開他去幫助楚霸王,霸王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來歸附大王。我雖然還是我,但用我的人可不一樣了。我久慕大王善於用人,所以才不遠千里來投奔大王。我什麼也沒帶,來到這兒,所以什麼都沒有,才接受了人家的禮物。沒有錢,我就生活不了,也就辦不了事。如果大王聽信讒言,不起用我,那麼,我收下的那些禮物還沒有動用,我可以全部交出來,請大王給我一條生路,讓我辭職回家,老死故鄉。”
寥寥數語,道明瞭各方的政治優劣,話中有話。劉邦的疑慮頓消,對陳平倍增好感,並重重地賞賜一番,提升他為護軍中尉,專門監督諸將。
從此,陳平一心一意為劉邦“六出奇計”奪取天下,成為西漢安邦定國的著名謀臣。
由此我想起一句話:用人之長,則天下無不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則天下無可用之人。
劉邦知人善用,不計前嫌,足以收穫重臣之心。
試想,如果沒有陳平,沒有“六出奇計”,劉邦焉能坐擁天下?
項羽處,與陳平對應的,是被陳平用反間計迫害的范增。
公元前205年,楚霸王項羽率兵圍攻滎陽,漢軍只有招架之功而毫無還手之力。
漢王劉邦命令閉城固守,急召謀臣商議破敵之計,陳平獻計:項羽手下的得力干將,不外范增、鍾離昧幾個。
大王如能不惜重金,賄賂利誘楚人,散佈流言,離間項羽君臣關係,使他們互相猜疑,然後乘隙進攻,何愁楚軍不破。
劉邦聞言大喜,撥出黃金四萬斤交由陳平實施反間計。陳平挑選若干自己的心腹小校,帶足金錢,混入楚營收買間諜,使他們在楚軍中散佈謠言。
不久,楚營中便到處流傳謠言,說鍾離昧功勞很大,卻得不到封賞。鍾離昧準備與漢王聯手滅楚,然後瓜分楚地。項羽生性多疑,聽到謠言後便起了疑心,從此不再找鍾離昧商議大事。
陳平見首戰告捷,便又將離間目標對準范增。范增是項羽的智囊,項羽尊范增為“亞父”,大小事情都找他商議。鴻門宴上,劉邦差一點栽在范增手上。
這次滎陽之戰,劉邦假意求和,又被范增識破,告訴項羽:“這是緩兵之計,劉邦意在拖延時間,等待韓信的救兵。必須加速攻城,消滅劉邦之後,再去剿滅韓信。”項羽聽言猛攻滎陽,但一連幾天都未能攻下。
這時,劉邦又派使者來求和,願意以滎陽為界,與楚東西分而治之。項羽雖不答應議和,卻派了使者去漢營探聽虛實。此一去,便為陳平提供了可乘之機。
楚使向劉邦轉達了項羽不肯議和的旨意後,被陳平接到館舍,以諸侯之禮款待,設下了豐盛的筵席。尚未開席,陳平便向楚使打聽范增的情況,而隻字不提項羽。
使者說:“我受項王之命出使,並非受亞父派遣。”陳平聞言,假裝吃驚異常:“你原來是項王派來的!”
說完扭頭就走,並命人撤去筵席和服侍人員。楚使一人獨坐館舍,好久不見再有人來,直到日影西斜,才有人來送飯,卻是粗茶淡飯,無一點葷腥不說,還有一陣臭味,連酒也是酸的。
楚使氣憤不已,便不告而別,徑自返回楚營。受了一通窩囊氣,楚使回營後,把這段經歷添油加醋地向項羽做了彙報。無意之間,做了一回陳平的反間。性情暴躁多疑的項羽,聽了使者的彙報,不禁勃然大怒,對范增產生了懷疑。
此時,范增還矇在鼓裡,忠心耿耿為項羽出謀劃策。見項羽幾天攻城不力,便催促加緊攻城,並說:“現在劉邦兵困滎陽,是滅漢的天賜良機。如不從速決斷,再次縱虎歸山,後果將不堪設想。”
項羽聽范增指責,忍不住氣上心頭,便說:“你要我攻滎陽,我並非不想攻。只怕是滎陽尚未攻下,我的性命就早被你送掉了。”
范增聽後吃驚不小,心想項羽從未對自己說過這樣難聽的話,一定是近來聽信了謠言,竟然懷疑起自己的忠心了。
范增頓時覺得心寒意冷,便對項羽說:”現在天下大勢已定,願大王好自為之,千萬不要中了敵人的奸計。我已年邁無用,請允許我告老還鄉吧!“說完便頭也不回走出去。隨即,范增將項羽授給他的歷陽侯印綬派人送還給項羽,草草收拾行裝離楚營而去。可憐范增,本來就年老多病,又氣鬱於心,在回家途中便發病身亡。
范增一死,項羽便如無頭蒼蠅一般,東碰西撞,爭霸事業開始走下坡路。
劉邦和項羽,劉邦得將心,贏得陳平;項羽失將心,折損范增。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失去將心就是失去天下。
企業高管好比企業之將,是品牌賴以長青的關鍵。因為產品有生命週期,但品牌可以屹立長存,關鍵要有好的謀劃、創新的策略讓品牌永葆生機,這些都離不開高管、企業管理層的戰略決策力和智慧。
最後,我們再回歸一下四面楚歌的一幕,體會“民心、軍心、將心”的作用。
劉邦項羽最後一戰於垓下,項羽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合圍了好幾層。
之後發生的事,與軍心、民心、將心密切相關,他們決定了項羽的命運。
《資治通鑑》看品牌智慧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品牌就在於捕獲人心
1、軍心不穩
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是什麼原因讓楚人這麼多呢?”
項羽就在夜裡爬起來,到軍帳中喝酒。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我該怎樣安置你!”
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項羽淚流數行,身邊的人也都哭了,沒有誰能抬起頭來看他。
這種狀態,大家都抱著必死之心,即使上天賜予一個求生視窗,也有可能視而不見。
2、民心不向
後來,項羽率領八百多人騎兵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窪地裡,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
老農為什麼要騙項羽,其關鍵還是不得民心。
3、將心不存
資治通鑑記載,項羽曾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從這個角度來看,項羽是有機會逃跑的。
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此時,如果有一個像范增一樣地位的重臣,能夠陳辭厲害,點撥他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也許歷史又會是另一個局面。
可是,當時的項羽,只有自己一個大將,連個參謀都沒有,剛愎自用的他到死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他最後還對手下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七十餘次戰鬥,從沒有失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但是今天卻終於被困在這裡,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啊”。
殊不知,失去民心、軍心、將心,雖然其“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但是他沒有體會到軍隊是一個持續成長的生命體,戰爭背後的邏輯——養戰與民生,其關鍵的根源是三心:民心、軍心和將心。
雖然項羽屢戰屢勝,漢軍屢戰屢敗,但項羽的楚軍逐漸被消耗,而漢軍則每次都有成長。
《資治通鑑》看品牌智慧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品牌就在於捕獲人心
敗了還有成長,這是什麼邏輯?
這就是心之所向。劉邦善用不懂戰爭但以經營擅長的蕭何,其能夠“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注重後方建設。
以將心謀民心,以民心支撐軍心。
反觀項羽,不得將心,則治軍無方。行軍打仗主要靠兵威四處索糧掠物,所得不多又失民心,自然不能持久。此外,項羽的楚軍具備極強的破壞性,戰鬥力雖強,但有焚殺劫掠惡習,他們曾製造了坑殺秦軍降卒、攻城後焚燒洗劫一類暴行。因此,項羽在關中不敢久留,是因當地百姓對他恨之入骨。相反,初到關中便“約法三章”的劉邦卻贏得了威望。
所以,為什麼一個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輸給了一個是“文不知詩書,武不能陣戰”的市井之徒。
而且頗為戲劇的是,楚漢之爭,劉邦只打贏了唯一一場,也是最後一場,恰恰項羽只輸了這一場。
最後連項羽都不相信,其最後自嘆是“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表達的意思是,這是天命,而不是戰敗。
就這一句話,彰顯出項羽到死都沒能夠領悟明智,把愚蠢帶進了另一個世界。
項羽自己沒有想清楚的是,有了三心之所向,劉邦,每次戰役都沒有能戰勝對手,但是隨著戰爭的進行,不僅能快速恢復元氣,實力也日益增強。相反.項羽能夠從每一場戰役中獲得一些勝利.但是實力卻愈戰愈衰。最後的結局是隻懂戰爭的項羽輸給了不懂戰爭懂得戰爭背後邏輯的劉邦。
其關鍵在於項羽失去的恰恰是劉邦收穫的,民心、軍心和將心。
同樣,對於企業和品牌也是一樣,如果你只懂商業,就商業談商業,忽略背後的邏輯,企業或品牌背後的三個心,顧客心、員工心和高管心。那麼企業可能會和西楚霸王項羽統帥的楚軍一樣,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但這是一種消耗的勝利,最後終將走向一敗。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7426 字。

轉載請註明: 《資治通鑑》看品牌智慧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品牌就在於捕獲人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