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第一學歷",是破除就業歧視的重要一步

正觀特約評論員 土土絨

呼籲不以學歷論英雄,並不是完全否認學歷的意義,而是要求全面考察一個人。

近日,教育部針對網友提問“專升本(非成人高招專升本)畢業後的第一學歷是專科還是本科”進行答覆,否認了“第一學歷”這個概念。答覆稱:學歷是指人們在教育機構中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的學習經歷,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相關政策及檔案中沒有使用“第一學歷”這個概念。我們在管理過程中所說“學歷”通常指的是個人獲得的最高或最後的學歷。

不提"第一學歷",是破除就業歧視的重要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不是教育部首次回應“第一學歷”問題。早在7年前,教育部就曾對“第一學歷”的問題作過類似的回應。

確實,“第一學歷”這個概念似是而非,非常模糊。僅按字面意思來看,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學歷”應該追溯到幼兒園或小學吧。當然,職場上人們提到的“第一學歷”,顯然不是指這個,而往往指的是一個人接受高等教育所取得的第一份學歷。但“學歷”這個詞原本指的是個人獲得的最高或最後的學歷,因此,“第一學歷”這個概念就顯得既彆扭,又不科學。那麼,為什麼教育主管部門一再否認的概念,在社會上卻大行其道?尤其是在職場上,人們更是頻頻提到?

稍加留意就可以發現,在很多招聘資訊中,用人單位都有對學歷的要求,“非985、211高校畢業生不要”“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如果求職者同為名校畢業的碩士或博士,那麼“比拼”就延伸到了“第一學歷”,如果本科只是畢業於普通高校,也可能被“一票否決”。

“第一學歷”歧視是學歷歧視的一部分。相對於其他型別的歧視來說,學歷歧視更加隱蔽,很多人甚至會覺得這並不是一種歧視,而是一種理所當然。學歷有意義嗎?當然有。它證明了一個人的學習經歷和成果。可是,學歷能說明一切問題嗎?當然不能。它只代表了一個人能力和素養的一部分,而不能概括一個完整的人。如果僅僅因為學歷或第一學歷的原因,就一刀切,那麼,這就是一種歧視。

這並不是紙上談兵。筆者曾在一些單位的招聘中,協助給出業務方面的意見,就常常發現,有些非名校畢業生雖然業務能力突出,但因為學歷原因,最終往往還是落選,令人遺憾。在獎勵、提拔的過程中,也常常有人因為“第一學歷”不高而失去機會。

我國勞動法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學歷歧視同樣不可取。勞動力市場的雙向選擇,一方面是為了用人單位能招到最適合的人才,另一方面是為了勞動者人盡其才。而唯學歷論則可能使得用人單位錯失人才,也會使得求職者被埋沒。

實際上,呼籲不以學歷論英雄,並不是完全否認學歷的意義,而是要求全面考察一個人。讓每個人的長處都能在適合的崗位發揮出來,讓每個人的閃光點都被看到,減少人才錯配和人力資源浪費。從這個意義上說,不提第一學歷,減少學歷歧視,就是破除就業歧視之路上的重要一步。而這也是教育部門一再澄清,不存在“第一學歷”這個概念的重要原因。#國家政策沒有第一學歷這個概念##第一學歷#

(黃河評論信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王航

統籌:王攀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15 字。

轉載請註明: 不提"第一學歷",是破除就業歧視的重要一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