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安史之亂,又被稱為天寶之亂,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主導發動的叛變。而大家也知道,叛軍當時擁有著15萬(有的說是20萬)常年鎮守邊關的精銳,而平叛的政府軍大多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小白,當時海內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幾代人都沒有見過戰爭了,聽說范陽兵起(安史之亂的·開端),遠近都震驚。

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河北都是安祿山統轄範圍內的,叛軍所經過的州縣,都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者開門迎接叛軍,或者棄城逃跑,或者被叛軍擒殺,叛軍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幾個月便攻破了洛陽、長安,國家首都都淪陷了。
雙方軍隊戰鬥力又懸殊,皇帝當時還沉浸在楊玉環的溫柔鄉中,面對這樣的情況一臉懵,走為上計,跑去南方,這還怎麼玩?
但是唐朝的政府軍就是硬撐了八年,最後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更是獻范陽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不是說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把皇帝打的屁顛屁顛的嗎?怎麼最後還是失敗了呢?今日就聽小編為你仔細剖析:

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一、叛亂不得人心
從政治來看,這場叛亂是不得人心的,本來老百姓好好的過著開元盛世的生活,你突然給我搞這一出,影響到了我的生活,很煩。
而且叛軍很喜歡搶東西,攻破城池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搶,不僅搶政府的,老百姓的也搶,搶了運回范陽去,這和唐朝政府形成一個巨大的反差。
人家最多收稅收多了一點,你這是明著搶的,要知道你想要稱王稱帝的話一定要有群眾基礎啊,你這樣不僅把群眾基礎搞沒了,還讓人家對你的印象大打折扣,你和人家說你是為了“正義”而反叛人家都不會信你。

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關鍵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將領有很多都是胡人,史思明是突厥人,孫孝哲和王武俊是契丹人,李寶臣和張孝忠是奚人,李懷仙是胡人,所以就喜歡屠殺中原漢人,老百姓可謂是死傷慘重,苦不堪言。
而且從某種程度來講這不是唐朝內訌,而是少數民族對中原文明的進攻啊,所以老百姓會希望安祿山和史思明勝利嗎?當然不會了,他們都希望唐朝的政府軍能早日從南方迴歸中原,當然他們也等到了這一天。
二、唐朝底蘊豐厚
從軍事力量來看,叛軍數量的確有很多,而且戰鬥力很強,但是俗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唐朝的政府軍只是在中原地區人數不多而已,畢竟那是你安祿山的地盤,但是西北、西南、東南可都還是我唐朝正規軍的地盤,還是有很多號召力的,不然的話潼關戰役20萬唐軍打得只剩下8000人了,還打個鬼。

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前期我打不過你我就耗死你,我地盤多,我以空間換取時間,打到最後叛軍也筋疲力盡了,政府軍卻在一場場的戰爭中不斷積累經驗與戰術,招兵買馬。
說到錢我唐朝還是不缺的,張巡拼了命地守著睢陽(今河南商丘),以三千弱兵抵擋安慶緒的十三萬叛兵,讓叛軍怎麼打也打不進江淮地區,那可是唐軍的主要財稅來源,只要它一天沒被攻破,錢和糧食就會源源不斷的補給到正規軍那的。
再者就是,唐肅宗即位之後,他趕緊調集朔方和安西的唐軍(前面已經提到西北地區還是我唐朝的,而且那邊的唐軍常年鎮守邊疆,戰鬥力可觀)南下作戰,再加上後期時發覺並呼叫像郭子儀、李光弼等具有傑出軍事才能的大臣,唐朝就逐漸地翻盤了,厚積薄發,後期發力一舉收復了洛陽和長安。

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三、叛軍集團內訌
前面我提到了安史之亂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主導的,話說叛亂那麼“嚴重”的事情,成則稱帝,敗則株連九族,不得好死,可謂是回報與風險成正比,而你風險如此之大,你和你的合作伙伴就更應該團結一致,而安祿山和史思明倒好,不注重經營團隊凝聚力。
安祿山原患有眼疾,同時又患有疽病,性情格外暴躁,他稱帝后,常居深宮,諸將很少能面見他議事,都透過嚴莊轉達。嚴莊雖受親重,也時而遭安祿山鞭撻。
宦官李豬兒常為安祿山穿衣解帶,服侍左右,捱打最多,怨氣也大。安祿山寵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慶恩,也受祿山寵愛,常想以慶恩代慶緒。

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安慶緒時常擔心被廢,嚴莊也恐怕宮中事變於己不利,於是,嚴莊與安慶緒、李豬兒串通一氣,謀害安祿山,沒有被唐軍殺死反而是死在自己人手裡,也可謂是造化弄人。
不管怎麼說,叛亂是不得人心的,我們要注重百姓、國家的利益,要以民族大義、國家利益為先,就算你安祿山和史思明的叛軍力量再強,但是不注重群眾基礎、內部團結,也只是烏合之眾而已。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75 字。

轉載請註明: 安祿山和史思明為何最終還是失敗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