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安史之乱,又被称为天宝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主导发动的叛变。而大家也知道,叛军当时拥有着15万(有的说是20万)常年镇守边关的精锐,而平叛的政府军大多是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小白,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都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安史之乱的·开端),远近都震惊。

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几个月便攻破了洛阳、长安,国家首都都沦陷了。
双方军队战斗力又悬殊,皇帝当时还沉浸在杨玉环的温柔乡中,面对这样的情况一脸懵,走为上计,跑去南方,这还怎么玩?
但是唐朝的政府军就是硬撑了八年,最后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更是献范阳投降,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不是说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把皇帝打的屁颠屁颠的吗?怎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呢?今日就听小编为你仔细剖析:

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一、叛乱不得人心
从政治来看,这场叛乱是不得人心的,本来老百姓好好的过着开元盛世的生活,你突然给我搞这一出,影响到了我的生活,很烦。
而且叛军很喜欢抢东西,攻破城池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抢,不仅抢政府的,老百姓的也抢,抢了运回范阳去,这和唐朝政府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
人家最多收税收多了一点,你这是明着抢的,要知道你想要称王称帝的话一定要有群众基础啊,你这样不仅把群众基础搞没了,还让人家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你和人家说你是为了“正义”而反叛人家都不会信你。

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关键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将领有很多都是胡人,史思明是突厥人,孙孝哲和王武俊是契丹人,李宝臣和张孝忠是奚人,李怀仙是胡人,所以就喜欢屠杀中原汉人,老百姓可谓是死伤惨重,苦不堪言。
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不是唐朝内讧,而是少数民族对中原文明的进攻啊,所以老百姓会希望安禄山和史思明胜利吗?当然不会了,他们都希望唐朝的政府军能早日从南方回归中原,当然他们也等到了这一天。
二、唐朝底蕴丰厚
从军事力量来看,叛军数量的确有很多,而且战斗力很强,但是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唐朝的政府军只是在中原地区人数不多而已,毕竟那是你安禄山的地盘,但是西北、西南、东南可都还是我唐朝正规军的地盘,还是有很多号召力的,不然的话潼关战役20万唐军打得只剩下8000人了,还打个鬼。

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前期我打不过你我就耗死你,我地盘多,我以空间换取时间,打到最后叛军也筋疲力尽了,政府军却在一场场的战争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战术,招兵买马。
说到钱我唐朝还是不缺的,张巡拼了命地守着睢阳(今河南商丘),以三千弱兵抵挡安庆绪的十三万叛兵,让叛军怎么打也打不进江淮地区,那可是唐军的主要财税来源,只要它一天没被攻破,钱和粮食就会源源不断的补给到正规军那的。
再者就是,唐肃宗即位之后,他赶紧调集朔方和安西的唐军(前面已经提到西北地区还是我唐朝的,而且那边的唐军常年镇守边疆,战斗力可观)南下作战,再加上后期时发觉并调用像郭子仪、李光弼等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大臣,唐朝就逐渐地翻盘了,厚积薄发,后期发力一举收复了洛阳和长安。

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三、叛军集团内讧
前面我提到了安史之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主导的,话说叛乱那么“严重”的事情,成则称帝,败则株连九族,不得好死,可谓是回报与风险成正比,而你风险如此之大,你和你的合作伙伴就更应该团结一致,而安禄山和史思明倒好,不注重经营团队凝聚力。
安禄山原患有眼疾,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格外暴躁,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
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怨气也大。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庆绪。

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安庆绪时常担心被废,严庄也恐怕宫中事变于己不利,于是,严庄与安庆绪、李猪儿串通一气,谋害安禄山,没有被唐军杀死反而是死在自己人手里,也可谓是造化弄人。
不管怎么说,叛乱是不得人心的,我们要注重百姓、国家的利益,要以民族大义、国家利益为先,就算你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力量再强,但是不注重群众基础、内部团结,也只是乌合之众而已。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75 字。

转载请注明: 安禄山和史思明为何最终还是失败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