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乘勝滅趙,秦昭襄王決定暫時議和,誰更有道理

長平之戰,秦趙兩國精銳盡出,在趙括的率領下,趙軍被秦國名將白起殲滅了45萬人,這是趙國參與長平之戰的全部兵力了,白起只留下240個年齡很小的趙軍士兵,把這些人放回邯鄲報信,白起這麼做的目的有兩點:

1、震撼趙國,讓趙國產生畏懼。

2、打擊趙國抵抗的信心,言外之意如果繼續抵抗,將是同樣的下場。

因為白起想要趁著長平之戰的勝利,一鼓作氣滅亡趙國,趙國是東方六國最能打的國家,如果趙國滅亡,將是天下震憾,將會開啟秦國統一六國的序幕。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乘勝滅趙,秦昭襄王決定暫時議和,誰更有道理

白起

白起滅趙的軍事部署都安排好了,準備兵分三路攻趙,司馬梗為北路軍,攻打趙國北方的重要城池太原,剪除北方趙軍的威脅,王齕為中路軍,攻打邯鄲西北方向的皮牢,今河北武安縣,負責清除邯鄲外圍的趙軍,白起為南路軍,從上黨直接攻打邯鄲,負責主攻上趙國都城邯鄲城,三路秦軍遙相響應。

但是,這個時候趙國展開了外交戰與縱橫戰,一方面派出使者蘇代出使秦國,找到秦國丞相范雎,一邊以金錢受賄范雎,另一邊以政治利益引誘范雎,勸說范雎如果白起滅亡了趙國,那他的功勞無人可比,遠在范雎之上,而當時的范雎是秦昭襄王身邊最紅的人。

范雎同意了趙國使者的請求,他勸說秦昭襄王罷兵的理由是: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乘勝滅趙,秦昭襄王決定暫時議和,誰更有道理

長平之戰

1、秦軍在長平之戰中雖然殲滅了趙國45萬大軍,但是自身損失和消耗也非常大,難以繼續進行滅國之戰,需要休整。

2、趙國答應割6座城池給秦國。

從秦昭襄王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范雎說的確實有道理,長平之戰趙國動用了45萬軍隊,而秦國動用的軍隊數量在50萬左右,秦昭襄王為了打贏長平之戰,甚至動用河內郡所有15年以上的青年男子參與輔助作戰,打擊趙軍的糧道和援軍,再說了,秦昭襄王是一國之君,對於整個國家的戰爭資源,他非常清楚,他聽從范雎的建議是從整個秦國的政治利益出發來考慮的。

但是白起對於滅趙是勢在必得,他從放了240個年齡較小的趙軍就開始策劃滅趙的計劃了,那麼問題來了,是白起更有道理,還是秦昭襄王更有道理?如果白起執意攻打趙國,能不能滅亡趙國?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乘勝滅趙,秦昭襄王決定暫時議和,誰更有道理

秦昭襄王

應該是很有希望滅亡趙國的。

白起所率領的秦軍當時在長平一帶,也就是今天山西晉城市下轄的高平市到長治市一帶,這裡離當時的趙國都城邯鄲有180公里左右,如果按秦軍騎兵一天的行軍路程是50~60公里,步兵是20~30公里,秦軍的先鋒部隊3~4天就能到達邯鄲城,而步兵則需要6~9天到達

長平之戰後,趙國精銳基本上被全殲,此時趙國都城邯鄲空虛,趙國唯一能調動的軍隊就是李牧的邊防軍,當時的李牧遠在代郡和雁門郡,也就是今天山西朔州到大同一帶,這裡已經是山西最北邊的地方,與內蒙古交界的地方。

李牧所在地離趙國都城邯鄲差不多有500公里,就算李牧手下全是騎兵,有後來蒙古人的行軍速度,每天能行進80~90公里,也要6~7天時間,再加上趙國派出使者通知李牧的時間,以及準備物資的時間,也需要8~9天,加起來就是14~16天時間,實際上這個時間還不止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乘勝滅趙,秦昭襄王決定暫時議和,誰更有道理

戰國局勢圖

而當時趙國唯一能依靠的外援就是韓國、魏國、楚國,燕國與趙國是世仇,不會幫助趙國,齊國當時的國策就是置身事外,不會幫助趙國,韓國在長平之戰前後被秦國打得抬不起頭,韓國也幫不了趙國,只有魏國和楚國能幫趙國,而且還需要趙國派出使者出使這兩個國家,把自己國家的命運放在別人的手中,趙國就算能得到援助,也是需要很長時間的,快則一個月,慢則無期限

所以,長平之戰後的形勢對秦軍非常有利,在當時的情況下,秦軍如果攻擊邯鄲城,有幾個好處:

一、打了個時間差,就算有援軍來支援趙國,秦軍也有7天以上的時間來攻打邯鄲,而且秦軍王齕與司馬梗部的主要任務就是擋住李牧及其他趙國援軍,實際上秦軍攻打邯鄲的時間會更長,這取決於李牧能不能打敗司馬梗和王齕,這個時間差都是秦軍主將白起攻打邯鄲的絕好時機,對秦軍有利。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乘勝滅趙,秦昭襄王決定暫時議和,誰更有道理

長平之戰後的局勢圖

二、長平之戰趙國巨大的失敗,讓邯鄲一時半會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守,邯鄲只有不到10天的時間來做備戰,如此之短的時間,趙國想要籌集軍隊、物資、糧食來對抗秦軍,都是來不及的,秦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發起攻擊,邯鄲城很難守得住。

三、趙國信心處於崩潰的邊緣。白起放了240個年幼的趙軍回到邯鄲去報信,就是為了打擊趙軍的抵抗信心,軍隊的戰鬥力就來自信心,沒有信心的軍隊,是無法戰勝敵人的,趙國一下子損失了45萬青壯年士卒,這對趙國來說是巨大的打擊,一時半會,趙國還不能擺脫45萬人被殺的心理影響,這對趙軍的戰鬥力都是巨大考驗。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乘勝滅趙,秦昭襄王決定暫時議和,誰更有道理

白起與秦昭襄王

白起正是看到了這三點,認為有機會可以滅亡趙國,所以白起堅持要攻打趙國,一旦秦軍錯失了這個機會,趙國多方面動作,一方面向秦國求和,一方面向魏國求援,一方面向楚國求援,等趙國完成這一切後,秦國也就沒有滅亡趙國的機會了,後來的事情發展果然印證了白起的眼光。

當秦昭襄王決定放棄攻打趙國後,趙國在確認了魏國和楚國的支援以及做好了邯鄲的防禦之後,居然敢拒絕之前答應了割讓6座城池給秦國的協議,這一舉動讓秦昭襄王惱羞成怒,再次發兵攻打邯鄲,但這個時候已經晚了,秦國錯失了戰機,秦軍不僅在邯鄲城下損兵折將,而且在魏軍和楚軍的支援之下,秦軍被打得大敗。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乘勝滅趙,秦昭襄王決定暫時議和,誰更有道理

邯鄲之戰

所以從後來的事情發展來看,白起在長平之戰後建議攻打趙國,進而滅亡趙國的舉動是非常正確的,是有道理的,但是秦昭襄王卻拒絕了,如果同意的話,趙國很可能會被滅亡,趙國一滅亡的話,東方六國將會震動,接下來將被滅亡的將是韓國,最為重要的是白起不會死。

只要白起活著,肯定就能滅亡韓國,但是白起想要滅亡東方六國,還是時間不夠的,如果白起能多活十年,也許在他手上就能滅亡六國進而統一天下,機會還是很大的,但這只是猜想罷了,一切都因為秦昭襄王拒絕了白起攻趙,從而導致白起的身死,也延緩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12 字。

轉載請註明: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乘勝滅趙,秦昭襄王決定暫時議和,誰更有道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