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排解復課學生的“三重焦慮”

本文轉自【中國教育報】;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各地中小學生陸續開始返校復課。針對復課後中小學校疫情防控、中小學生學業銜接,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做了大量精心準備。除此之外,抓緊做好復課學生的心理調適,也是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

在疫情期間,我們倡導用“心”戰“疫”,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在復課之際,同樣需要用“心”復課,高度重視復課學生的心理調適。學校要全面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科學有效地做好心理危機干預,著力排解學生對疫情、對學業、對親子關係的“三重焦慮”。

透過科學引導,排解學生對疫情的焦慮。雖然目前已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新階段,學生似乎應該不再那麼焦慮和恐慌,其實並不盡然。在過去的四五個月時間裡,學生基本宅在家中,很少出門。復課後的學生走進校園,他們一方面會很興奮,同時家長的反覆叮囑,學校的嚴密防控,戴著口罩上課,反覆測量體溫,這些場景難免會讓學生的內心產生不安。因此,加強對復課學生的防疫知識宣傳教育,讓他們對疫情、對科學防控都能有一個正確認知,有利於排解各種緊張和不安所帶來的心理上的困擾。

透過平穩過渡,排解學生對學業的焦慮。疫情之下,中小學生的學習多半在線上,由於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存在一定差異,對學生自律能力、有效分配時間的要求更高,對家校配合的要求也更高。受多種因素影響,學生線上學習的效果不盡相同,對於那些自律性不強、學習效果不佳的學生,會有明顯的焦慮感。復課之後,為了檢驗線上學習效果,做好線上線下學習的有效銜接,學校通常會組織一些摸底性的考試測試,診斷學習效果,掌握每個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這樣的考試測試雖有必要,但考慮到大規模線上學習尚處於摸索階段,不必過分在意和強調效果,更不必在學生中分出三六九等,給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學業焦慮和壓力。從復課後的教學組織看,對前一階段沒有開展新課程線上教學的,要堅持實施零起點教學;對已開展新課程線上教學的,要認真進行串講複習,在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較好掌握所學知識基礎上,再進行新課程學習。這種做法有利於學生放鬆心情,也有利於線上線下學習的有效銜接。

透過家校溝通,排解學生對親子關係的焦慮。經歷此次疫情,家庭成員之間的距離更近了,家庭關係和親子關係都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父母與孩子的人際距離縮短,各自生活空間交集增多,有利於增加交流增進感情,但同時也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和衝突。在作息時間安排方面,孩子希望自主,家長希望服從,加之孩子看電視、玩遊戲等帶來的直接衝突,都會造成彼此關係的緊張。很多孩子期盼早一點返校復課,一方面是想念學校大家庭的生活,同時也是希望能夠擺脫從早到晚在父母眼皮底下學習的處境。對學校而言,要善於成為疫情之下親子關係的調和劑,主動與家長和學生溝通,化解雙方的矛盾和衝突,推動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這本身也是家校合作、協同育人的重要內容。

對於今天的中小學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視程度已經有了顯著提升,並逐步形成了一支專兼職教師隊伍,但相對於疫情防控之下的中小學生心理調適工作,僅僅靠心理輔導教師這支隊伍顯然遠遠不夠。復課後的中小學生心理調適工作,離不開學校的全員參與,包括班主任、學科教師、心理輔導教師等。同時還要善於用好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尤其要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聯絡,及時交流學生的情緒狀況和心理變化,尋找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行協同干預,確保學生身心健康。

復課學生的“三重焦慮”,是疫情帶來的新挑戰,也是做好心理調適的重要指向。雖然“三重焦慮”並不指向所有學生,但在部分學生身上會有明顯反映,有的甚至還比較嚴重,需要早發現、早干預。因此,做好心理調適工作既要面向全體,如:進行廣泛的防疫知識宣傳、開展全員的心理普查等;同時更要面向個體,對於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和必要的心理危機干預,包括適時的轉介治療,切實做到防患於未然。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96 字。

轉載請註明: 著力排解復課學生的“三重焦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