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終於等到您,還好我沒放棄!您終於來了!這裡有您最想知道的!這裡有您最想不到的!這裡有您在別的地方看不到的!總之,您來對地方了~那麼下面就讓我帶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學校”給人的印象大多都是那種青春、陽光、積極向上的,在學校之中到處都會充滿著無限的生機以及歡笑。但是你有見到過這樣的學校嗎?學校的大門是一扇黑色且充滿著壓抑氣息的大鐵門,在這扇大鐵門上又開了一個小門,但人們想要進出學校,只能從這扇鐵門透過。除校門外,在這所學校之內到處都充滿著大大小小的鐵門,而老師門的制服則是充滿著沉重之氣的黑色西服。
透過以上的描述,在你的內心中會有怎樣的感受?然而這還遠遠沒完,學校之中還有一個小黑屋,沒錯這個沒有一絲光線的小黑屋就是用來懲罰學生的禁閉室。這所學校之中的校長,脾氣又極為暴躁,使用暴力的手段來懲罰學生也是家常便飯,試問這樣的一所學校你會願意將自己的孩子送進來嗎?
其實這所名為“池塘底教養院”的學校出現在2004年上映的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在這所學校中的孩子全部都是一些問題孩子,而這所學校就猶如它的名字一般,像是一個池塘的底部,充滿著無盡的淤泥。
然而這樣一所充滿著暴力,幾乎無藥可救的學校,自從落魄的音樂家馬修來到這之後就開始出現了轉機,馬修和校長不同的事,他總是能夠從這些問題孩子中發現到有美好的存在,即便是被這些孩子們捉弄,他也能夠去包容他們,為了孩子們不會受到責罰,他甚至還會去袒護犯錯的孩子。
在生活中,有很多家長在孩子身上能夠看到很多的刺(缺點),於是便會像影片中的校長一樣,使用我們認為對的方式去將孩子的刺拔掉之後孩子就會變得完美無瑕,但在孩子身上那些所謂的錯誤就真的是錯誤嗎?
從《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校長的角色就好像是如今孩子們的家長,不容置疑的是每一位家長都在深深地愛著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越來越好,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總是能夠從自己的孩子身上看到不足,然後為了能夠讓孩子更好便會想方設法的去將孩子的這些所謂的不足改正過來,在這其中往往不乏會有各種不恰當的方式,家長們普遍都會產生出諸如“你只要按我說的改掉,就會變好”的想法。
身為成年人的我們總是習慣於使用“優點、缺點”將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某些特質進行劃分,例如“貪玩”就是缺點,而“聽話”就是優點,然而這兩種特質如果分別放在不同的情境、場合之中呢?比如當那些比較貪玩的孩子處於在一個需要更多創意的地方時,他們是否能夠展現出更多的可能?
而那些所謂的聽話的孩子,他們在很多時候是否會表現出沒有主見?所以說,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種種特質,我們不能以“優點”或“缺點”輕易將其劃分,因為這些都是孩子所獨有的特點,父母要能夠學會運用合適的方法去讓孩子展現出更多的可能。
所謂的“標籤效應”指的是,當一個人被某一詞語名稱貼上了標籤後,那麼他就會開始進行自我印象管理,最終使自身的行為與被貼上的標籤內容保持一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貝科爾曾說:
“一個人,一旦被貼上了某種標籤後,那麼他就會成為被標籤所標定的那種人。”
而對於孩子身上那被家長所嫌棄的特質,身為家長的你一般都是怎樣去評價的呢?比如對於孩子所展現出的“做事慢”家長會給孩子貼上“磨蹭”的標籤,由於“標籤效應”的影響,孩子做事便會越來越慢。
出於種種原因,父母在面對自己孩子的不足時,總是會出現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於是便會將這一不足進行無限放大,甚至會牽扯到孩子未來的整個人生。
為了將這個很可能影響到孩子以後人生的“毒瘤”剷除,會不計後果的使用各種方式,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吼罵、責罰,就如同影片中的校長一樣,導致孩子在心理上會產生出深深的恐懼。
長此以往之下,孩子們要麼可能會形成膽小自卑、不自信的心理,長大後也很可能會形成討好型人格;要麼會極度叛逆,越來越遠離父母。
就像我們在前文中所講到的,即便是“貪玩”的屬性,也能夠讓其在適合的地方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來。其實不只是孩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存在有彼此之間不同的特質,家長在平時的教育中,也可以將我們自身的一些特質,去融入到教育孩子之中。
例如有些孩子由於種種原因會表現出內向、不喜歡甚至不敢去說話,但孩子的家長卻是一個能說會道、偏於外向而且會有些急躁的人,針對孩子內向不喜歡說話這一特點,外向且又能言善語的家長是否可以在生活中去一點一滴的轉變孩子的呢?家長是否可以將自己的性子慢下來,用自身的熱情去感染孩子,給他們自信,讓他們從此變得敢於張口說話呢?
綜合以上,其實很多父母都在以“愛”的名義去讓孩子如何如何,會以愛之名對孩子進行幾乎無死角的控制,父母會以自己的經驗去對某些事物進行判斷,然後告訴孩子這件事好或不好,但卻從來都不會去顧忌孩子的感受。
與之相反的是,影片中馬修老師則是在以愛的名義,去讓孩子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最終這些問題孩子得以被救贖。所以,父母對於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去尊重他們,給他們真正的愛、認可以及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