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音樂都與國家的興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尤其是國家陷入混亂的時候,音樂也會隨著國家的滅亡而衰落。
如商朝即將滅亡時,《韓非子.十過》中就記載:“此師延之所作,與紂為靡靡之樂也”。“靡靡之音”由此而來,意為頹廢的音樂。
然而在烽火狼煙的漢末,“五胡亂華”,戰爭不斷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音樂不僅沒有因為戰火而凋零,反而在這一混戰時期發展到了巔峰,漢末、魏晉南北朝音樂為何會如此繁盛呢?我們來深入探討一下。
一、特定的歷史時期造成的文化現象
從漢末到魏晉南北朝的音樂之所以如此繁盛,主要原因,和當時的文人、帝王、百姓推動有著莫大的關係。
1、曹操與曹植:一對浪漫的文壇詩人和音樂家
提起曹操,大家腦子裡想到的都是他“奸雄”的稱謂,漢獻帝劉協說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而孫權和劉備更是瞧不起這位“宦官之後”,因此在史書工筆中,曹操都是奸詐小人的形象。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曹操是一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而且他也十分喜愛音樂。
《魏書》中說:《魏書》說他:“文武並施,御軍三十餘年,手不捨書,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絃,皆成樂章”。
從中可以看出兩點,其一為曹操喜歡作詩,“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就是曹操在登臨高處有感而發的一首好詩。其二為曹操的音樂造詣非常高,他能把自己所做的詩透過管絃等樂器做出節奏,然後譜寫成樂章。曹操還能準確的聽出樂器音律的差異,:宮中的太樂令杜奎認為製造銅鐘的工匠做出的銅鐘音律不準,由此起了爭執,最後在曹操的鑑定下,確定了銅鐘標準的音律。此外,曹操也很喜歡唱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樣的佳句,應該也是曹操喝著酒唱出來的絕句。
曹操不喜歡上古時期那些呆板的音樂,他喜歡靈活多變、歡快俏皮的音樂,並且“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他和這些人一起唱歌和詩,自己創作節奏,或吹管絃、或打節奏、或一起合唱,史書記載,曹操的音樂才能和精通音律的菜邕、恆譚不相上下,並且時常能將音樂加以改革和創新。
曹植的音樂才能,比起其父更是毫不遜色,早在銅雀臺時,他就作出了“休矣美矣,惠澤遠揚,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的讚美父親功績的千古佳句。著名的《白馬賦》更是被譜成了曲子,其中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被作為著名的樂曲廣為傳頌。在曹丕繼位後曹植被貶為東阿王,閒來無事經常去佛寺唸經,後來有感而發,創作了梵唄,成為了佛教音樂創始人。
2、文人雅士的“音樂情結”
曹魏末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殺了大將軍曹爽以及眾多曹氏宗族子弟,後來他的孫子司馬炎篡奪了曹氏江山,建立晉朝。此時的文人雅士們,十分鄙視司馬氏的篡位之舉且不滿司馬氏的殘暴統治,紛紛歸隱山林,他們認為既然天下得位不正,那麼儒家思想當然也是名存實亡,於是“玄學”誕生了,他們已經對儒家的傳統音樂感到失望,轉而研究“無慾無為”的音樂。
著名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提出了“聲無哀樂論”,他認為儒家音樂理論中,把音樂等同於政治,強調天子、諸侯、卿、士大夫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等級來聽音樂的理論是非常錯誤的,不僅忽略了音樂的藝術性,還使音樂喪失了原本的美好。嵇康強調音樂是用來欣賞的,而欣賞音樂是一種精神的解放,因此人們應該在音樂中追求自由的感覺,而不是將音樂和政治等同,變得功利主義。
嵇康進步的音樂思想,促進了魏晉時期音樂的繁盛,而魏晉時期的音樂和詩歌名著《樂府詩》和《木蘭辭》敘事都比較自然樸實,其中充滿了自由的思想,敘事風格娓娓道來,強調透過音樂追求自由的感覺,是最早的透過音樂追求思想解放的行為。
3、帝王們的“靡靡之音”
從晉武帝司馬炎開始,就喜歡清商樂舞,所謂清商樂是永嘉之亂北方人南遷之後,在南方音樂和北方音樂相互交融,形成的一種新樂曲,其曲風溫柔婉約,清新自然。西晉滅亡了吳國後,司馬炎將數百名歌舞伎送到了清商樂署,讓她們隨時來唱歌為自己助興。永嘉之亂後建立東晉王朝,著名的王愷與石崇鬥富故事中的石崇,就在家裡養了數千名舞姬,開心時和她們一起唱歌跳舞,極盡享樂。
南北朝時期,南方的宋齊梁陳和北方的北魏、北周王朝的音樂發展也是突飛猛進。由於南北朝是由很多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因此各少數民族的音樂與中原音樂相結合,誕生了許多前所未有的音樂。“歌姬舞女,擊築吹笙,絲管迭奏,連宵盡日”,可見當時的王公貴族們都是十分喜愛音樂的。
4、平民也是“音樂發燒友”
南北朝時,由於南北政權的對峙,南方和北方產生了許多不一樣的詩歌音樂,南方百姓受到戰亂的影響比較少,因此在南方的《西洲曲》和《子夜歌》中,多是悽切纏綿、你儂我儂的愛情音樂。而北方人飽受戰亂之苦,他們創作的《木蘭詩》、《敕勒歌》、《隴上歌》,曲調粗狂豪放,質樸剛健,常反映民間疾苦,唱起來使人有種深處荒漠,找不到生路的悲涼,又絕不放棄希望,奔放灑脫的情懷。
二、俗樂的興起和琴樂的流行
1、奢靡之風,俗樂興起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帝王和上層社會倡導的奢靡之風盛行,因此普通百姓也開始追求奢靡的音樂,這使得俗樂開始興起。
清商樂非常受魏晉貴族的追捧,遠的如曹操創作的《觀滄海》、《龜雖壽》,近的如晉武帝司馬炎,他雖然不太會作詩,但是他喜歡清商樂也到了一種痴迷的地步。如同曹操一樣,晉武帝不管走到哪裡,身邊都會帶著他的歌舞樂伎,以便隨時能聽到優美動聽的清商樂。
即使是在他晚年,社會腐敗不堪,他也依然每天都要聽著清商樂,如痴如醉。史書記載,清商樂的種類繁多,多為樂府中的民間歌詞,而當時設立的清商署,也是從這些歌詞中尋找靈感,然後編成更加優美的音樂。
2、千古絕唱,名琴名曲
有關琴樂的歷史可謂悠久,從春秋戰國時,就有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東晉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寫道:“樂琴書以消憂。”而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吟詩作賦,到了開心的時候也會奏琴助興,琴聲中也包含著他們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許多著名的琴曲,它們流傳千年,歷久彌新。比較著名的有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阮籍的《酒狂》、以及神秘人贈送給嵇康的《廣陵散》。相傳蔡文姬精通音律,在她小的時候,隔著牆壁就能聽出父親彈斷了第幾根琴絃。而長大後,曹操到蔡家做客,表示很喜歡他們家流傳下來的四千卷書,但是這些書卻早已在戰火中遺失,蔡文姬憑藉著自己的記憶力,竟然寫出了其中的四百卷,真可謂“才女”。
後來蔡文姬被匈奴人擄走,在匈奴學會了胡人彈奏的胡笳,胡笳是從西漢時就流行於西域的一種三管孔的樂器。並且在回到中原後將這種樂器的使用方法流傳了下去。在被曹操接回中原之後,蔡文姬感嘆自己的命運多舛,有感而發,創作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
其音樂風格悲傷婉轉、無限哀嘆,使人聽來肝腸寸斷。而後蔡文姬嫁給了董祀,董祀也是一位精通音律、熱愛音樂的大才子,經過董祀的譜曲,《胡笳十八拍》也成為了一首著名的琴曲。
《酒狂》採用三節拍的節奏,琴曲主體不斷迴圈變化、如潮水漲落一般差異巨大,並且營造了一種醉酒後感覺朦朧還想要繼續暢飲的感覺,阮籍透過琴曲表達了對司馬氏政權的極度厭惡,琴曲的創作過程中還有賦比興的手法,託物言志,寫出了他心中無法排解的苦悶,只好把人生寄託于山水之間的無奈。
而《廣陵散》最為傳奇,它把聶政刺殺韓王為父報仇的情景在琴曲中演繹的活靈活現,彷彿就在眼前。琴曲中存在著殺伐征戰的音律,作者意在透過音樂表達對司馬氏暴政的反抗,音樂中的藝術造詣和進步的思想價值,推動了琴曲在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可惜的是嵇康最終被司馬昭處死,死前悲憤的說道:“廣陵散於今絕矣”。這句話也成了那個時代文人最後的千古絕唱。
三、“國際”間的大融合,造就魏晉南北朝的音樂盛宴
1、人口的大規模南遷
從“永嘉之亂”後,北方大地戰火紛飛,大批百姓和名門望族、文人雅士等都向南方逃命。隨著南北方音樂文化的不斷交流,誕生了清商曲,清商曲是北方的漢魏音樂與南方的吳曲等歌曲結合而形成的音樂精華,清商曲不僅在上層社會廣為流傳,在民間也保留了很多。
2、與西北民族的音樂“碰撞”
西北地處邊疆,自漢代起,西北地區除少部分國土為漢朝所有,其他的都被認為是外族土地。
而張騫出使西域使西北各民族與漢朝的經濟貿易往來頻繁,在貿易的往來中各國的文化也不斷交融,音樂文化也是如此,由此誕生了西域少數民族音樂與中原音樂的結合體。而在“五胡亂華”後,由少數民族建立的西涼、西秦等國家,在入主中原的那段時間內,把他們的音樂文化也帶了過來,和漢族音樂相互融合,推動了魏晉南北朝音樂的繁榮昌盛。
3、與各種少數民族的音樂交融
“五胡亂華”後,少數民族在中原相繼建立了數十個政權,這些政權互相混戰,對百姓的傷害可謂是罄竹難書,但是對魏晉南北朝的音樂發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實力比較強大的北魏和北周帝國,建立者都是鮮卑人,他們將鮮卑的音樂與漢族音樂相融合,又加入了西域的音樂,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形成了系統的《西涼樂》。此外,少數民族的疏勒歌、龜茲樂等等,都在北魏和北周的音樂中流傳,即便是漢人建立的北齊,在飲宴時用來助興的音樂,也是既有漢人的清正雅樂,同時也有少數民族的的龜茲樂和高昌樂。
4、西域佛教音樂的更新
佛教從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後,就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而佛教音樂中體現的哲理和音樂思想,更使得佛教在中國盛極一時。魏晉南北朝之前,佛教音樂的內容還很單一,直到曹植來到佛寺修身養性,偶然間對佛教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感而發,將中原音樂與佛教音樂相結合,創作了梵唄。從此,佛教音樂的內容開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而曹植將西域佛教音樂和中原音樂的聯合創作,不僅對魏晉南北朝的音樂發展意義重大,對整個佛教音樂的發展也是功不可沒。
總結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混亂且暗無天日的年代,但是音樂的繁榮昌盛,就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劃破了黑暗的夜空,帶來一絲微弱的生命之光。南方與北方的音樂融合、中原與西域民族和各少數民族的音樂碰撞,讓音樂在魏晉南北朝發展到了巔峰。而民間音樂的興起,也讓那個時代受盡了苦難的百姓們,心中有了一種精神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