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破解職業倦怠 著力引發教師內生力

由 尉遲長喜 釋出於 經典

  【案例】

  作者:駱縈懷(廈門市思明教育評估研究中心督學)

日前,筆者以一名“兼職督學”的身份走進某小學語文課堂,旁聽了《草船借箭》這節課。課上,筆者注意到這位老師使用的是浙江一位名師授課的教學實錄,課堂語言和教學環節都隻字未改。然而,由於名師的語言習慣與這位老師截然不同,所以導致學生多次答非所問;名師幾處的語言對比和刨坑,需要伺機引導學生聯絡上下文理解,但老師卻將引導學生的環節變成教師自問自答,替代了學生思考。課後,筆者翻看這位老師的教案,發現大部分是網上搜尋的設計。教學反思寥寥數語,多是對教學重難點的簡單重複。透過進一步深入調研,發現該校學科組研討氛圍不濃厚,且沒有學科骨幹的引領,業務水平提升遇到瓶頸,職業倦怠情況比較明顯。

這一案例讓我們反思,目前一些教師表面上存在的對工作的懈怠,挖掘起來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第一,缺乏領軍人物,教師的業務水平發展受到了遏制,教學質量長期裹足不前。本案例中的學校是一所公辦學校,但編外教師佔比85%以上,一旦培養出骨幹,就跳槽去了別處。學校各主要學科長期缺乏領軍人物,教研組、備課組的日常教研難以保障。第二,隔靴搔癢,很難針對薄弱環節長期幫扶。儘管學校教務部門每學年依照常規組織開展校本培訓,但是骨幹不多,難以提升整體水平。邀約名師到校送教、與片區中心校教研組定期備課等,都只是曇花一現,隔靴搔癢,很難針對薄弱教師的短板長期幫扶。第三,“本領恐慌”導致職業倦怠。一些教師教學水平與社會期待、自我期待有差距,價值感缺乏。

筆者認為,要破解教師職業倦怠,需著力激發教師的內生力:

第一,為教師營造有利於教學與研究的氛圍。讓教師樹立共同願景,引領共同的事業追求。向教師隊伍徵集關於學校校本培訓的思考與建議,讓教師參與到學校的建設當中來,把領導的要求轉變為自己的成長需求,完成從外在推進到內心自覺的自我更新。第二,針對校情制定屬於本校“私人訂製”的教師研訓模式。例如:開展swot分析,每位教師都要擁有屬於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細分梯隊,對年輕教師、薄弱教師採用“一對一”“多對一”多層多向的指導幫助,定期動態調整,激勵教師進步。第三,開展學科課堂調研,探尋教師的教學現狀和學生的學習現狀,聚焦課堂問題,讓研究根植於日常,服務於日常,引領日常的品質提升。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7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