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縣級以上黨委批准,不得組織全域性進校實地督查檢查考核活動;不得以調研指導、強化監督、專項行動、一票否決等方式,變相開展督查檢查評比考核……在中辦、國辦《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良好教育教學環境的若干意見》出臺將滿一年之際,全國多地開列教師減負清單,贏得廣泛好評。
教師“負擔重”是個老問題,在最近引發全民熱議的“某家長怒退家長群”一事中,大家普遍聚焦“釐清家校責任”,支援“老師必須自己批改作業”,同時也有人為老師“叫屈”,認為一些老師確實是忙不過來。但在多數人看來,中小學早早放學,老師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為何還頻頻吐槽負擔重,連作業也批改不了,時間都去哪兒了?
平心而論,任何行業都有壓力,都有負擔,關鍵在於“合不合理”“是否與主業有關”。師者,教書育人乃至主業。但媒體調查發現,從迎接名目繁多的檢查,到參加可有可無的會議;從接受不痛不癢的培訓,到參加各種社會專案的評比和比賽等等,教學之外的社會性事務性工作,正在不斷侵蝕、透支老師們的精力和時間。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有100多項相關工作進校園,在有些地方,各類部門甚至採取下任務、定指標、“一票否決”等形式強推工作。前些日子,湖南山村女教師李田田發隨筆質疑學校“停課打掃衛生、寫材料搶佔教學時間”本末倒置、不負責任,一度引爆輿論。或許大部分學校不會這般極端,但“形式主義進校園”已然成為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不可承受之重。”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副業”“雜事”過多,必然擠佔老師教研備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等主業。有統計表明,目前,老師用於非教學活動的時間,超過了用於教學活動的時間,這無疑是一個危險訊號。即便老師忙完額外任務,一頭扎進教學,身心疲憊的狀態必然會對教學質量產生影響。更遑論很多活動還需學生配合,“手抄報”“寫徵文”等等“超綱題”,難免把家長牽扯進來,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劇著家校關係緊張。從這個意義上說,把時間還給老師,讓他們把更多精力用在教書育人上,是一舉多得的好事。老師負擔減輕了,屢上熱搜的“讓家長代批改作業”自然也就沒有理由,反過來也是為家長減負。
營造讓師者靜心教學的環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這些年,國家層面出臺不少規定,大力精簡、嚴格規範各類“進校園”專題活動,排除對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干擾,各地也在積極推進,期待這些細化的“負面清單”能不折不扣得以執行,把老師從不合理負擔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潛心教書、靜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