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導語:從外交策略角度,分析鄭國衰敗原因?強國外交,爭霸時期依附強國策略,在夾縫中生存的與來者盟策略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經歷一場深刻變革,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處於一個劇烈的變動之中。周室衰微,諸侯國風起雲湧,早期以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四國他們率先謀求發展、變革圖強成為大國,逐漸掌握國際舞臺外交的話語權。
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其它小國的外交主要是圍繞這些大國進行決策,鄭國作為春秋至戰國時期的一個主要國家,在當時的整個政局發展中,始終佔有一席之地。提起春秋戰國時期,很多人會想到春秋五霸以及後來的戰國七雄,其實在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鄭國就是春秋三小霸之一。
鄭國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春秋歷史,因為春秋時期幾次重要戰爭都離不開鄭國的身影,鄭國是春秋初期是一個地方霸主,沒多久就便迅速衰弱為二流國家,成為大國主要爭奪的目標。處於四戰之地的鄭國,憑著靈活的外交手段,在嚴酷的戰亂年代得以保全自己。本篇文章主要從鄭國的外交策略的角度,來解讀鄭國衰落的原因:
鄭國的外交策略
春秋初期強國時外交策略
鄭國在立國之初,經鄭桓公,鄭武公兩世積累,奠定了經濟基礎,鄭武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深得周王信賴受到重用,到了鄭莊公時期,雄厚的軍事實力和優秀的戰略人才成為開疆拓土的中堅力量。
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與此同時,齊國、晉國、楚國、秦國四大國由於各種原因,國力相對較長,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都未達到稱霸條件,中原霸業出現了至少二十多年的空窗期。鄭國正是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計劃,加上鄭莊公本人雄才大略,精明城府,深諳發展之道,經過苦心經營, 特別是憑著與周王室的特殊關係,上服天子,中平諸侯,下吞小國,並與齊、宋、衛、蔡、陳等國訂立聯盟,吞併許國領土,終成“小霸”事業。
這一時期,鄭國的外交策略是,鄭莊公在成就小霸業前,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對內清除對手,統一政令,穩固君主位置,掃除對外霸業的後顧之憂。
鄭莊公時期對外策略
鄭莊公時期,四大國未起之時,在中原地區有爭霸實力的國家主要有鄭國、宋國、魯國、衛國等國,鄭莊公根據國家實力和影響力的不同,對外採取不同的政策。
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對周室
對周室採取的外交政策是以隱忍態度為主;春秋初期,周天子威信尤在,各國都對周王有一定顧忌,誰也不敢打破天下公主的平衡局面。各國所面臨的課題是,既要承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又要取得中原各國的承認,在如何處理與周室的關係上,鄭莊公做的最為成功。他首先利用王室卿士的特殊身份,假天子以令諸侯,為了壯國勢,頻繁利用周天子名號為自己服務,甚至動用王師,不僅師出有名,又增加了自己的戰鬥力。
周天子雖無實權,畢竟是天下共主,周室所在地仍然是中原文明的精神中線,莊公仍然維護周王的權威,即使周王主動挑釁,在不涉及鄭國真正利益的前提下,莊公儘量保持表面平和,採取隱忍的態度,但一旦觸犯鄭國的底線,鄭莊公不惜“周鄭交惡”,也要維護鄭國的地位和聲譽。
鄭莊公對大國策略
春秋初期,晉國、楚國、秦國皆不成氣候,除了齊國強大外,宋國、魯國、衛國這些中等國家也因時代機遇擠入大國行列。
宋、衛兩國與鄭國是鄰國,他們長期與鄭國為敵對之國,宋、衛兩國曾結為聯盟共同對抗鄭國,而鄭國利用齊國的“舊好”關係,每每會盟時,都將盟主位置讓給齊國,自己甘居幕後,幫助齊國伐紀國,解決邊疆戎難進而鞏固與齊國的盟友關係,當鄭國要攻打宋、衛兩國時,齊國每次都派兵相助。
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鄭國對魯國的外交策略
魯國是禮儀之邦,它與鄭國並不接壤,也無邊境衝突,宋、衛兩國在與鄭國的長期對峙中也將魯國拉入自己的陣營,而魯國由於忌憚齊國,才加入與鄭國的對抗陣營中。當宋國受到鄭國攻擊時,魯國想出手相助,然而宋國派出的使者不善言辭,激怒了魯隱公,魯國與宋、衛聯盟出現間隙,鄭莊公抓住這機會立即修復與魯國的關係,魯國由此棄宋、衛而結交與鄭國;魯國加入令鄭齊集團、宋衛集團的實力發生了變化,最終鄭齊集團勝利。
此外,鄭莊公時期對周邊的小國採取拉打併用的政策,為了擴充自己的領土,乾脆就佔領了許國,對陳蔡兩國採取恐嚇、脅迫、拉攏最終使其臣服的。總之,鄭莊公時期,鄭國外交事業達到了頂峰,當鄭莊公去世後,鄭國結束了最輝煌時代,這也是春秋大勢的轉折點。
鄭國衰落期外交策略
春秋初期,鄭國躋身於一流強國,但當齊國齊桓公稱霸後,鄭國就衰落為二等國,並且長期居於齊國、楚國南北兩強之中,這一時期鄭國的外交策略有很大的改變,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宋國的政策。
宋國長期以來都是鄭國的最大敵人,當四大國霸業未起時,鄭宋兩國都借用外交手段影響對方的內政,積極尋求契機凌駕於對手之上,鄭莊公在位時期向地會盟讓宋國承認鄭國的大國地位,莊公死後,厲公借宋國之力才得以掌權,因此厲公時期的內政外交被宋國所牽制。
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齊襄公時期,積極推行霸權外交,當鄭國國力衰弱已不具備與齊國結盟條件時,齊國直接攻伐鄭國,鄭國在外交上處於大國欺凌的地步,進入外交軟弱時代。
鄭國國君諸侯會盟被弒,亦無反擊能力,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奇恥大辱,國家形象喪失殆盡,鄭國已經到了勉強自保的地步,任大國欺凌,外交地位降到最低點,喪失外交話語權。
齊桓公時期,齊國稱霸,鄭國正是參加盟會,尊齊霸主,鄭國二等國家的國際地位正式確立。鄭國自鄭莊公去世至鄭厲公繼位的二十多年中,是其內政外交最低迷時期,同時這段時間也是齊國、楚國、晉國、秦國國力迅速積累,國勢急劇上升時期。
齊國齊襄公實行強勢外交策略,為齊桓公稱霸鋪平了道路;晉國也正式獲得周王室承認,迎來了統一;秦國則迎來了雄才大略的秦獻公、秦武公,對外開疆拓土,吞併周邊小國擴大秦國版圖,積極尊王提高國際地位;楚國的勢力此時也深入中原,其實力比鄭國鄭莊公時還要強,並且開始與齊國爭霸,在鄭厲公時期還曾攻打鄭國。
當四大強國已經崛起時,發展勢不可當,而鄭國是內亂彌久,國勢大不如前,在鄭莊公、鄭厲公之後的繼任者能力都不如二者,偶有傑出者,無奈身處於南北兩大國雄起爭霸時期,只能隨波逐流,勉強自保,從此鄭國外交進入了第三個階段。
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春秋諸侯國爭霸的依附期
齊、晉、秦、楚四大國崛起後,實力旗鼓相當,都有入主中原稱霸諸侯之意;晉國擋住秦國東進之路後,秦國轉而向西開拓,積蓄力量暫時放下霸業之爭,齊國在齊桓公首開霸業之後,國力雖然強勢,但再也未登上霸業頂峰。
不管是最初的齊楚爭霸、還是後來的晉楚爭霸,在地緣政治上都是南北對峙的格局,在地理位置上鄭國正好是南北交界中心,因此成為大國對峙的緩衝中心,準備鄭國成為大國南北爭霸的首選爭奪目標,總是處於大國輪番侵擾之中。
鄭國在這一時期,國力驟降,無力抵抗大國輪番攻擊,獨立自主的外交權力更是無從談起,但是鄭國憑藉自身的智慧與能力,出色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最大限度地保全國家自主,在大國爭霸過程中夾縫生存,創造了春秋時期小國外交史上的奇蹟。
齊楚爭霸時期
齊楚爭霸時期,南北兩強都借軍事、聲勢、兵力給鄭國施加壓力,拉攏鄭國進入己方陣營,由此鄭國進入了南北“介居”時期;在齊桓公稱霸時,鄭文公長時期的外交重點是採取靠齊為主,當楚國常年不懈地拉攏鄭國時,文公動搖,欲與楚結好,周王也幫助楚國拉攏鄭國削弱齊國霸權。
鄭文公是位缺少遠見,膚淺浮躁之輩,在晉楚皆不敵的情況下,既不朝於齊,又害怕齊國威勢,背棄軍民;鄭文公這種做法不僅喪失軍心民心,也損害鄭國外交形象,更遭到齊國攻伐的報復,鄭國不得不再次向齊國“乞盟”。
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鄭國背齊向楚外交政策的失敗,是鄭國高層誤判形勢的結果,這也是鄭國的一次失敗教訓,在之後的十年內,鄭國再也沒背齊;當齊桓公去世後,六子爭位,齊國內亂,形勢發展轉變,鄭國抓住時機轉而向楚。
總之,在此時期,鄭國重新審視國際形勢,認清鄭國已經淪為二等國家的事實,因時制宜地轉變自身外交策略,根據霸主實力的此消彼長,迅速地轉變立場,力求保持平衡,保全國家。
晉楚爭霸時期
因地制宜與來者盟,在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時間最為持久,牽連地區最為廣闊,戰爭規模也最宏大;在這個時期,鄭國是晉楚雙方爭奪的焦點,鄭國在南北兩強同時重壓下,不敢與任何一方抗衡,也不敢得罪任何一方,為求自保,不得已放下立場,誰來與誰結盟,採取“介居外交”政策。
當楚國伐鄭時,鄭國立即放下所謂的禮儀尊嚴,迅速改變立場,安撫晉國使者情緒,推翻之前的與晉國盟約之事,令來者安心,儘量不讓雙方兵戎相見,儲存實力。
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在鄭簡公時期,在晉國的強力施壓下,鄭國被迫與晉國在戲地結盟,晉國為了用盟誓約束鄭國,讓其在盟會上發出“唯晉命是聽”的盟誓,鄭國巧用外交辭令,化被動為主動,將盟約改為“鄭國而不唯有禮與強可以是從”,按照字面的意思,盟約成立的前提是晉國必須善待鄭國一方;所謂的強者,也是因時而定的,這也為鄭國外交策略的改變提供了一個庇護的禮遇,這也是鄭國為抵抗大國施壓所採取的消極抵抗政策。
果然,戲之盟之後,楚國攻打鄭國,而晉國不救鄭國,那麼鄭國就認為楚國是強國,於是從容地背晉就楚。當鄭國順應楚國利誘政策倒向楚國時,激怒了晉國,當晉國仗著霸主地位對鄭國侮辱恐嚇時,鄭國表現極為冷靜與自持,不給敵手製造內政混亂的機會,並且在精妙的外交斡旋下得以保全國家。
此外,鄭國還利益晉楚兩國矛盾,主動挑起兩國事端,帶雙方打得兩敗俱傷,都無力攻鄭時,鄭國投靠勝者;例如晉楚泌之戰,晉國戰敗,鄭國看準時機投靠楚方陣營,而當楚國對鄭國產生威脅時,鄭國再次挑起晉國、楚國矛盾,使得鄭國贏得休養生息的時間。
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鄭國雖為小國,但它審時度勢、不屈不撓,進退有度,並且步步為營,牽引事態朝有利自己方向發展,這體現了小國、弱國的外交智慧;而鄭國主動出擊,在大國之間製造矛盾以贏得本國和平,這是相當高明的外交政策。
宋楚爭霸時鄭國外交策略
宋楚爭霸雖為形成南部對峙的局面,卻也對鄭國政治產生很大影響,鄭國依附楚國,引起宋國不悅,宋兵伐鄭;進而引起楚國伐宋,宋襄公大敗,宋楚爭霸雖然對當時的整體局勢沒有影響,但宋國慘敗是受鄭國影響的。
秦晉爭霸時鄭國外交策略
春秋初期,秦晉兩國是友好聯盟,當秦國征戰西戎後,成為地區性霸主,要想進軍中原必須突破晉國阻隔,而鄭國位於中原腹地,因此結晉服鄭成為秦國主要外交方向;此時,鄭國成為秦晉兩國爭奪的物件,而鄭國透過挑撥離間計再次挑起了秦晉之間矛盾,使得秦晉聯盟破裂。
郩之戰後,秦國戰敗投入楚國陣營中,而晉國失去秦國這個盟友後,為了對抗楚國則拉攏齊國;就這樣鄭國無形中促成了南北兩大軍事聯盟的形成,由此可見,春秋時期,鄭國雖然是小國,但幾乎所有重大戰爭都和鄭國有關,這與鄭國首鼠兩端、挑撥離間、見縫插針的外交策略是分不開的。
作為春秋初期曾顯赫一時的國家,鄭國曾經作為三小霸之一出現,不但沒有成為春秋白朮,反而成為大國爭霸的工具,在大國相互征戰中,鄭國國力不斷下降,最終成為諸國中教早的滅亡者。
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綜述
筆者認為,鄭國的外交策略為什麼從大國外交戰略,變成因地制宜與來者盟的“介居外交”政策,特別是到最後在與大國交往中首鼠兩端,唯強是從,在大國的夾縫中苟且生存的狀況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地理位置及地緣政治決定了鄭國是四戰之地,乃兵家必爭之地,無論是齊楚爭霸、晉楚爭霸,都必須拉攏鄭國或者征服鄭國,這也是齊、晉、楚、秦想要稱霸中原必須逾越的障礙。
對於鄭國來說,無論誰強大了都是一種威脅,這種威脅很可能在不經意間就會讓鄭國亡國,所以,鄭國不得不憑著高超的計謀挑撥大國之間的關係,讓他們互相戰爭,自己或漁翁得利,或依附兩敗俱傷後更強的國家。
其次,鄭國有一個與生俱來的敵對鄰居宋國,鄭宋兩國作為中原地區的強國,其關係向背關係到晉國、楚國、齊國等大國霸業的成敗,在四大強國爭霸過程中,鄭宋兩國的歸屬一直是霸業的主要內容。鄭國在大多數時間裡都採取“惟強是從”的策略,而宋國則長期依附於晉國,處於搖擺中的鄭國,經常與宋國發生戰爭。例如,晉國讓宋國攻打鄭國,而楚國讓鄭國攻打宋國,可見,鄭宋兩國並沒有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對於鄭宋兩國來說,要想互相保全的最佳策略是聯手共御外敵,若真能結盟就基本上控制了整個中原地區,憑藉優越地理地貌,遇到戰事,可相互策應,憑險而守。可惜,鄭宋兩國一直是冤家對頭,那麼,鄭宋兩國的悲劇不可避免,特別是鄭國被戰國七雄中最弱小的韓國所滅亡。
此外,貴族之間的爭鬥分散對外精力,這也是鄭國衰落而滅亡的原因之一,鄭國的開國君主是周王的弟弟,鄭國的強大崛起憑著與周王特殊的關係,與國內的公族勢力不無關係,在春秋時期所有諸侯國中,鄭國的公族所佔的比例要遠高於晉國、楚國等大國。但這些貴族公族之間都有強大的實力,可以左右國家政治,他們之間爭權奪利,不斷兵爭,極大地限制了鄭國的發展,這也是鄭國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鄭國處於中原地區核心區域,交通四通八達,商業活動頻繁,造成鄭國國民具有精明的商業頭腦,但這種頭腦在政治上過於靈活的反應,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首鼠兩端,這對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是十分不利的。綜合以上諸多原因,在大國爭霸的夾縫中生存的鄭國,始終無法擺脫大國的控制,走向沒落,衰亡是必然的,但是能夠享國400多年也是實屬不易。
參考文獻:《左傳》、《春秋左傳注》、《春秋大事表》、《春秋史》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293 字。

轉載請註明: 鄭國有哪些外交策略?強國外交,爭霸時期的依附,與來者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