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變“研學”,警惕違規奧賽“換馬甲”復活 | 新京報快評

奧數杯賽藏得再深,違規就是違規。

競賽變“研學”,警惕違規奧賽“換馬甲”復活 | 新京報快評

2021年1月9日,北京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在家中參加2020年-2021年度線上青少年創新能力活動複評答題,全程鷹眼系統監考,圖源新京報網。

文|熊丙奇

競賽變身為“研學”,奧數改名成“思維訓練”,答題搖身一變成“闖關”,競賽活動包裝為“研學營”、“冬令營”……新京報日前報道的“奧數杯賽‘歸來’”現象,引發社會關注。

據報道,儘管教育部門屢次出臺“禁賽令”,但有些奧數杯賽正捲土重來,這類賽事並未出現在教育部的中小學生全國性競賽活動白名單上,且改了名字避開禁令,比如用“BS”指代“盃賽”、用“YCB”指代“迎春杯”,還把奧賽等換了個名目。儘管曾經的賽事名稱有變化,但主辦方、組委會並未改變,仍會安排學生考試答題並評獎。

而受教育部委託負責競賽活動申報受理和初核工作的中國教育學會工作人員回應,對這類活動家長要多斟酌辨別,可向教育部舉報。

披個馬甲仍難掩“奧賽”面目

奧數杯賽更名“思維訓練”、“創新能力活動”後捲土重來,看似機巧,但這終究是新瓶裝舊酒——雖然換了個馬甲,但違規組織競賽活動的面目難改。

前些年,很多孩子和家長苦奧賽久矣。為治理中小學學科競賽亂象,2018年,教育部等發文,明確提出“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堅決查處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

而在《關於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明確的競賽白名單管理中,傳統的“迎春杯”“華盃賽”等在內的多項競賽沒有出現在白名單上,意味著,這類競賽不得再面向中小學舉辦。

問題來了:沒有競賽之名,而是進行“研學活動”,這些活動還屬於競賽嗎?有關管理辦法是否就管不著?

答案顯示是否定的,相關活動主辦方想透過“換臉”來打“擦邊球”,未必行得通。

一項面向中小學生的活動是“研學活動”還是競賽,從活動的具體組織形式、內容不難辨識——只要需要進行測試,並對成績進行排名,評定獎項,就屬於帶有競賽性質的活動。

鑑於此,社會當警惕違規奧賽“換馬甲”復活,監管部門也要保持“線上”,依法嚴查,取締違規組織的變相競賽活動,不讓已降溫的競賽熱“回溫”。

圖/新京報網。

要降低家長的“參賽熱情”

奧數杯賽轉戰“地下”,本就說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存疑,可即便如此,有些家長透過“暗語”交流也要讓孩子報名參賽。

這也表明,奧數杯賽仍有市場。經過多番治理,中小學學科競賽熱仍難以降溫,也跟這不無關係。

這或許是源於現實利益驅動。2019年,中央、國務院曾發文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若嚴格實行該政策,學生參加競賽的成績、獲獎證書根本不可能在招生中派用場。

可現實中,有些組織活動的機構進行焦慮營銷,誇大競賽的作用;還有少數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仍存在違規招生的問題。這也讓某些家長認為,競賽成績、證書仍可讓孩子獲得招生優勢。

鑑於此,顯然也該加強監管,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堵住部分中小學違規操作的空間,也加強政策宣導宣傳,讓家長懂得,參加這類競賽無益。

違規奧賽藏得再深,也是違規。對此的依法治理,自然不能含糊。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馬小龍 實習生:祁倩倩 校對:李立軍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42 字。

轉載請註明: 競賽變“研學”,警惕違規奧賽“換馬甲”復活 | 新京報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