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冬棗設施促早栽培落花原因是什麼?
郭文俠
2020 年, 大荔設施冬棗普遍出現蕾弱小、分化差,落蕾落花、葉片黃化的現象,對此筆者趕到大荔設施冬棗主產區查原因、找對策。
1 落花原因
1.1 氣候影響,造成樹體營養積累不足 2019年秋季連續陰雨天氣持續時間較長, 加之棗農在採收結束後,棚膜大多數不撤除,薄膜經過一個生長季透光率降低,棚內光照不足,光合養分少,樹體營養積累少。另外,陰雨天氣較多,溼度大,高溫高溼環境造成棚內鏽病、褐斑病發病嚴重, 誘發早期落葉, 影響樹體養分積累。 加之2019 年冬季是暖冬天氣, 升溫後棚內溫度過高,枝條蒸騰量大,樹體消耗養分較大。 2020 年春季,氣候忽冷忽熱,加大棗農管理難度,溫度調控不當,夜溫過高,樹體養分消耗大。 樹體養分前期儲存少, 後期消耗大, 導致棚內冬棗蕾小、蕾弱、分化差,後期落花,坐果率低。
1.2 過度干預, 造成樹養分積累不足 近年,大荔棗農片面追求個大、高產,在管理上加大追肥次數和追肥量,氮肥使用量偏大,造成葉片過大,樹體虛旺。環剝、環割次數增多。據調查 1 年環剝次數平均為 3 次,最多 7 次,環剝口 30% 不癒合。翌年棗股不發芽,二次枝老化,甚至死株。
1.3 環境調控不當,造成地上部養分消耗過大農戶盲目跟風求早,升溫偏早且過急過猛,造成地上、地下生長不平衡。 萌芽前不通風,造成棚內二氧化碳濃度不足。為了提高地溫,全園覆膜導致棚內空氣溼度不足。 環境調控不當, 導致葉片光合能力差, 葉片黃化, 蕾小、 蕾弱、 蕾不分化。
2 防控對策
2.1 加強採收後管理 對於設施促早栽培冬棗大棚,採果後應加強棚內樹體管理。
1 )及時檢查環剝口,對環剝口有病蟲危害、沒有癒合或癒合不好的,要及時處理。有病蟲害的,用殺蟲、殺菌劑處理;沒有癒合或癒合不好的,及時用 15 mg/kg 赤黴酸 +5 mg/kg 細胞分裂素加入無菌土和泥塗抹環剝口,用薄膜包紮,促進癒合。
2 )及時撤除棚膜,增加光照;疏除多餘老化枝條,使樹體通風透光。
3 )清園。清除棚內枯枝落葉、病果、落果,帶至棚外集中深埋。 噴施殺蟲、殺菌劑,降低病蟲基數,配合噴施葉面肥,保護葉片,增加葉片光合能力和樹體貯藏養分。
4 )秋季早施基肥。 一般以生物有機菌肥為主,佔秋季施肥量 60% 以上,配合施用氮磷鉀三元複合肥和中微量元素肥。
2.2 確定適宜升溫時間 適宜的扣棚升溫時間需根據氣候條件和冬棗需冷量確定。 需冷量不足,過早扣棚升溫,會導致冬棗出現萌芽不整齊,棗吊生長勢弱,葉片黃化,蕾小、蕾弱,甚至無蕾且分化不好現象。 大荔當地一般溫室扣棚升溫時間為 12 月中下旬,鋼架棉被大棚扣棚升溫時間為 1 月 10 日左右,單膜冷棚扣棚升溫時間為 2 月 20 日左右。 另外扣棚升溫不能過快,扣棚升溫前 20 天,提前覆地膜提高地溫,避免升溫後空間溫度過快,地溫和氣溫相差較大,地上地下生長不協調, 造成棗吊生長與蕾分化期養分供應不足,葉片黃化。
2.3 調控好棚內環境 萌芽前 5~7 天為緩慢升溫階段,白天 18~25 ℃ ,最高溫度不超過 30℃ ,夜間溫度保持在 7~9 ℃ ;棗吊生長期、現蕾期,芽萌動至開花前,透過放風調節溫度,白天溫度保持在 22~30 ℃ , 最高溫度不超過 35 ℃ ,夜間溫度 10~12 ℃ ; 開花期, 白天溫度保持在28~35 ℃ ,最高溫度控制在 38 ℃ 以下,夜間溫度保持在 15~16 ℃ ; 果實發育期, 外界溫度升高,將通風口全部開啟,接近外界自然溫度,棚內溫度過高時加蓋遮陽網或在棚面噴布“利涼”等大棚降溫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