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定都天京(今南京)之後,洪秀全、楊秀清為了繼續擴大戰果,早日實現“開創新朝”的目的,置日益威脅天京的江南大營、江北大營於不顧,計劃北伐、西征。
那麼,太平軍的領導者為什麼如此決策?其結局又如何呢?
一、忘乎所以,盲目決策。
1、不採納羅大綱建議。對於北伐、西征的戰略規劃,太平軍名將、水軍將領羅大綱曾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欲圖北,必先定河南;大駕駐河南,軍乃渡河”。“否則,先定南九省,無內顧憂,然後三路出師,一出湘楚,一出漢中,疾趨咸陽,以徐、揚(徐州、揚州)席捲山左(山東),再出山右(山西),會獵燕都”。
同時,羅大綱告誡洪秀全、楊秀清:如果安排孤軍深入,遇到了危險,不能及時予以援助,必遭失敗。
可是,太平軍的領導者對羅大綱的建議不予理睬,執意派軍北伐、西征。
2、信奉真主無知盲動。太平軍攻佔南京後,形勢的確是非常好的,戰略上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但是,勝利也帶來了副作用。
由於勝利來得太快、太易,致使太平天國的領導者忘乎所以,錯誤地把這一切歸結於“上天”,把革命勝利和宗教信仰結合了起來,從而陷入了極大的、無知的盲動狀態,認為“天國之興,由天做主。”
由於勝利,太平天國的領導者驕傲起來,自我陶醉起來;誇大自身的實力,輕視敵人的力量,錯誤地估計了敵我力量的對比。
盲目地宣揚,“方今真主滅妖,十去八九”。其實,當時的太平軍的戰鬥部隊僅有十幾萬人,而清軍尚有八、九十萬人。
於是,太平軍主要領導者的內心慾望膨脹了,思維混亂了,認識不理智了,就開始想當然地理解、處理問題:儘快攻佔北京,奪取全國政權。同時,派軍西征,構築天京屏障。
隨之,北伐部隊出發了;繼之,西征大軍開拔了。
二、北伐之役,全軍覆沒。
1、佔據主動。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國的地官正丞相李開芳、天官副丞相林鳳祥率領太平軍的精銳部隊,自揚州出發,進擊北京。
臨行時,洪秀全叮囑北伐軍:
“師行間道,疾趨燕都,無貪攻城奪地以縻時日。”
北伐軍衝破清軍的圍追堵截,克服重重困難,經過近半年的戰鬥和行軍,於十月底到達了天津附近的靜海獨流地區。
在這近半年的歲月裡,這支以流動作戰見長的起義大軍,始終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打得清軍惶恐不安,疲於奔命,狼狽不堪。
2、待援覆亡。隨著戰鬥力的消耗,當這支孤軍為了等待援軍,而在靜海獨流鎮一帶駐紮下來後,便被越來越多的清軍層層包圍了。於是,北伐軍陷入了被動,被迫進行他們所不擅長的陣地防禦戰。
這支遠在天京數千裡之外的孤軍,在內缺軍備、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與佔據優勢的清軍,進行了十九個月的、艱苦卓絕的防禦戰後,全軍覆沒了。
這支孤軍,創造了太平軍戰爭史上的奇蹟,寫下了悲壯的一頁。
三、西征戰場,損失慘重。
1、西征任務。在太平軍的北伐軍從揚州出發的十一天之後,即1853年5月19日,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等率領的西征軍也從天京出發了。
西征軍的戰略任務是奪取安慶、九江、武漢等軍事要地,控制長江上游,以之為天京屏障。
太平軍建都天京之後,決定重新佔領長江上游的一些軍事要地,這原是完全必要的。但由於戰略上三路分兵(天京留守、北伐、西征),使得西征軍的兵力也很單薄。
2、代價慘重。西征軍雖然先後攻佔了安慶、廬州、九江、漢口、漢陽等重要城鎮,但也遭到了清軍的強力阻擊。
特別是在湖南境內,遭遇湘軍後,一敗於湘潭;二敗於嶽州;三敗於武漢;四敗於田家鎮。而且,太平軍的“水營”喪失大半。
後來,由於翼王石達開親自帶兵增援,西征軍才在九江、湖口一帶,重創湘軍,滯阻了其攻勢,扭轉了危局。
應該說,太平軍的西征是有收穫的。沉重地打擊了湘軍,從而保障了天京上游的安全和糧食的供給,基本上達到了預定的戰略目標。
但是,西征軍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尤其是“水營”的基本喪失,給太平軍以後的戰局帶來了嚴重的影響。
3、憾遺禍患。西征軍的戰場東起南京;北到廬州、隨州;西至宜昌;南到南昌、吉安、湘潭,跨越五個省,縱橫數千裡,導致戰線太長,兵力分散。
西征軍本就兵力單薄,加之兵力分散,未能將初建的湘軍予以殲滅,終致養癰遺患,最後成為致太平軍於死地的一支地方勁旅。
四、天京告急,西征回援。
當太平軍的主力投入北伐、西征戰場的時候,天京外圍的、清軍的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則在陸續增添兵力,不斷髮動進攻。
1853年底,在清軍的攻擊下,太平軍被迫放棄揚州。1854年夏,清軍來自廣東的五十條“紅單船”開抵南京附近江面後,天京的糧道受到嚴重威脅。
1855年8月,江南大營的清軍在水師的配合下,攻佔了蕪湖,加強了對鎮江的圍攻。
此時,由於天京城裡的糧食供應越發困難,導致居民大量外逃,天京的安全受到了愈來愈大的威脅。
於是,太平軍的領導者為了扭轉天京外圍的不利戰局,不得不於1856年初從西征戰場上抽調部隊回援天京。
在西征軍回援部隊的助力下,太平軍對天京外圍的清軍發起了進攻,先後攻破了江北大營、江南大營,從而挽回了戰略上的頹勢,重振了士氣。
可是,北征軍再也回不來了;西征戰場上喪失大半的“水營”一時難以復建,極大地影響了後續的戰局。同時,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湘軍不斷髮展、壯大,最終成為自己的掘墓者。
綜上所述可知,如果太平軍的主要領導者採納了羅大綱的建議,不管是哪種方案,其結局可能都比孤軍北伐、分兵西征要好得多,也不可能出現抽調西征軍回援天京的情況。
或者說,在解決掉威脅著天京的江南、江北大營,在進一步打擊、削弱清軍實力,獲取軍事上的絕對優勢之後,再興師北伐、西征,與清軍進行幾次戰略性的決戰,那麼,太平天國完全有可能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取得全國的勝利。
可惜,歷史性的大錯已經鑄成,再也無法挽回!
由此可見,北伐、西征,是太平軍主要領導者在定都天京後,作出的錯誤的戰略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