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張廷玉是清朝重臣,橫跨康雍乾三朝,尤其在雍正時期,張廷玉極受重用,成為雍正的心腹大臣,很多軍國大事雍正都交給張廷玉去辦,死前也是給張廷玉留下配享太廟的尊榮,並且讓他做乾隆的輔政大臣。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的是,前半生都順風順水,盡享高光時刻的張廷玉,晚年的時候卻遭到了乾隆的極大打壓,不僅配享太廟的榮譽被收回,政治上也留下了張廷玉無法忍受的汙點。可以說是很令人唏噓了。
過程
想要仔細瞭解這一過程,就不得不說一下乾隆和張廷玉的故事。通俗點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可以簡單概括為:論碰上一個多疑boss,辭不了職怎麼辦?
因為雍正臨終前的遺命,所以剛登基的時候,乾隆也是很尊重和重用這一批他老爹留下來的大臣們。然而隨著乾隆根基逐漸變強,乾隆對老臣子們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
比如後來,輔政大臣之一的鄂爾泰去世,張廷玉一家獨大,乾隆扶持其他大臣和張廷玉抗衡,張廷玉隱隱感覺到了帝王對自己的忌憚。其實他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官,也是時候考慮退下了。不過當時的張廷玉還沒有完全下定決心。
直到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去世,悲傷至極的乾隆皇帝遷怒了大臣們,很多大臣都被他申飭過,就連一些皇子也不例外。因為覆蓋面廣,雖然大家看起來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張廷玉來說,幾十年的為官生涯,他從沒出現過這種情況,他視為政治生涯裡的一個汙點。為了保持住自己光鮮亮麗的政治仕途,加上確實也年老力衰,張廷玉和乾隆提出了告老還鄉。
誰知道乾隆卻不同意,還拿話來堵張廷玉,說你可是配享太廟的人,理應為國家多做一點貢獻。於是張廷玉沒有走成功。
又心驚膽戰的過了一年,張廷玉再次和乾隆提出告老還鄉。此時的張廷玉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尤其是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下,整個人看起來更老了。乾隆終於大發慈悲同意了。
誰料到在官場呆了一輩子的張廷玉,此時卻像突然失去政治嗅覺一樣,竟然追問乾隆是否會依照先帝遺命給自己配享太廟的尊榮,還像乾隆要求保證。當時乾隆心裡很不悅,但不想翻臉還是答應了。
然而當乾隆命令下去的時候,張廷玉又一時腦子短路,居然讓兒子去替自己謝恩。乾隆很不高興,覺得他很不尊重自己。正想發下聖旨去斥責一番。結果當值的人中有和張廷玉相交的人,急忙跑去通告張廷玉,讓他提早做好準備。
張廷玉立馬進宮告罪,乾隆此時卻更憤怒了。原來他的聖旨還沒下呢,張廷玉卻已經來告罪,這不是明擺著自己身邊有他的人嗎?於是廷臣會議,商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
這還不止。乾隆十五年,皇長子剛去世。張廷玉又請求告老還鄉。這惹怒了乾隆帝,於是召開諸臣會議,讓張廷玉自審是否配得到配享太廟的待遇。連續幾年的打擊,早讓張廷玉明白自己的處境,乾隆帝就是要整他,尤其這麼大的陣仗,於是他沒有任何掙扎的放棄了配享太廟的榮寵,說自己不配享受這個殊榮,請乾隆帝收回。
直到後來張廷玉去世後,乾隆才給他恢復名譽。給了他配享太廟的榮譽。只是張廷玉再也不知道了。
乾隆對張廷玉的政治態度
回看乾隆對張廷玉的態度,其實真的是挺反覆的。你說他忌憚張廷玉吧,張廷玉數次提出告老還鄉,他不讓人家走;人家沒走吧,他又一個勁的找人家茬,其實真的挺變態的。
其實,我覺得,乾隆對張廷玉的每一步,都有其政治考慮在裡面。
比如登基初期重用張廷玉吧,那是根基未穩,需要老臣子幫忙扶持著站穩腳跟。而且雍正給他留下那麼多輔政大臣,也是有考慮分權。如果輕易處置了誰,都會造成另一方勢力的獨大。這顯然不是乾隆所樂意見到的。
而後來打壓張廷玉,也有這其中一個原因。輔政大臣鄂爾泰去世了,張廷玉實力太強,乾隆要扶持其他人維持平衡。這樣的情況,君臣怎麼不離心呢?
而且張廷玉在朝堂上,還再三提前應遵循舊制,不可輕易改變雍正時期留下來的制度。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也有自己的威望要建立,一昧遵循舊制,怎麼建立自己的帝王威嚴?乾隆對張廷玉心結越來越深。
而之所以後來給張廷玉恢復名譽,一方面是因為張廷玉到底也是乾隆的老師,如此折辱他,讓他帶著遺憾去世,乾隆到底也有點後悔,加上乾隆極力營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也不希望給世人留下一個忘恩負義的形象,他需要透過給張廷玉恢復名義這件事,來營造自己的形象。說到底,不過是利用了張廷玉最後一通罷了。
參考資料:
《清史稿》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