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兵馬數量應該是按照人數計算的,因為古代的兵馬其實是多數是兵,少數是馬,漢武帝為了打匈奴大興馬政,從外國買馬,自己飼養訓練,等於是動用舉國之力才武裝起來一支強大的騎兵,最後把匈奴打敗,匈奴被迫遷徙。
漢武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的盛世,經過漢朝開國幾代皇帝的休養生息政策,還有著名的文景之治,使得漢朝的國力不斷充實,才有了漢武大帝的作為。可見建設騎兵部隊,對於中原王朝並不容易,要花費高昂的代價,所以古代的十萬兵馬主要是兵。
古人說:“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所以在戰爭中誇大自己的軍事實力,起到先聲奪人、在氣勢上壓倒敵人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人都喜歡誇大自己軍隊的實力,這是一種心理戰,而且很有效。
孫權是何等英雄,面對曹操的百萬雄兵,竟然不能決定是降是戰,主要原因就是被曹操嚇住了,曹操所有的軍隊加一起也就八十三萬,詐稱百萬,其實就連那八十三萬都得打個問號。
另外,從官渡之戰就可以看出來,當時曹操的軍糧已經耗盡了,寫了信讓荀彧火速籌糧運抵軍前,結果這封十萬火急的信卻被許攸截獲了,許攸報告袁紹一頓羞辱,被袁紹搞得滿面羞慚的許攸轉身就去投奔曹操了。
許攸問軍糧的情況,曹操說可以支撐一年;又問,曹操說可支應半年;第三次問曹操說還可以支應一個月。許攸說人們都說曹操奸詐果然如此,你的軍糧已經耗盡了,然後拿出書信,曹操才說實話,可見曹操為人奸詐的程度有多深。
所以在赤壁之戰時他號稱的八十三萬兵馬,肯定也就是後來諸葛亮分析的十來萬人。當時的漢朝末年的社會是大動盪時期,人口在戰爭、饑荒和疾病的共同作用下銳減,曹操在自己的詩歌裡記錄了當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
而人口的大量損失,哪來的那麼多人當兵?沒人種地,糧食不夠,反過來又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兵源根本就沒有保證,所以所謂的多少萬兵馬都是誇大之詞。
後世的將領都繼承了這些軍事思想,採取了很多誇大軍事實力的措施,目的就是先聲奪人,震懾對手,但是實際上沒有那麼多兵馬。
並且,就算到了萬曆年間,全國人口才突破1億,當時明朝最精銳的部隊就是關寧鐵騎,有關專家研究後認為這支部隊總數約3000人,這就是大明王朝的王牌部隊,當時的明王朝的國力雖然不如永樂年間,但是還是很強悍的,但是明王朝能武裝起來的打仗的騎兵也就不到五千,可見騎兵的費用之大。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雖然人數多,但是都是些烏合之眾、蟻聚之兵,在明王朝的正規軍的打擊下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所以建設一支能打仗的騎兵或者步兵部隊,都很不容易,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心血。
到了清朝末年,那個時候的清王朝的人口已經突破4億了,GDP在世界上排名也是靠前的,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練成了著名的北洋六鎮,每個鎮12000多人,六個鎮才70000多人不到80000人。袁世凱就可以靠著這支部隊橫掃中國,逼退清帝,打敗革命軍,奪取總統寶座。後來還利用這支軍隊鎮壓國內的革命力量,基本上也是所向披靡。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的所謂十萬、甚至幾十萬上百萬軍隊的出動,都是誇大之詞,那個時代國家根本就無力養活這樣大規模的軍隊,再說真正能打仗打勝仗的軍隊有十幾萬就夠了,根本不用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