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啟蒙初期,“聽”沒做好,要花更多的錢和精力來彌補

毛媽平臺投稿作者——悅小桃

座標魔都,海歸碩士媽媽,致力於分享育兒成長乾貨和育己提升心得,與孩子一起成長。

寫在前面

給孩子做孩子英語啟蒙的爸媽都知道,“聽” 應該是最先啟動也是最核心的一個環節。在給自家娃開始進行多管齊下的英語啟蒙期間,我深感動畫片和親子共讀繪本等更易勾搭孩子興趣,單純放音訊卻在兒歌之後就顯得

枯燥

了很多。老母親我也研讀了各位老師如蓋兆泉、安妮鮮花、汪培珽、吳敏蘭和廖彩杏的書作為理論依據,在梳理、挑選並遞進聽力材料的過程中總結了一些經驗和心得,與大家分享和討論。“聽”的原則

結合各位老師的啟蒙指導,做好“聽”這一步主要的原則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聽力先行,大量輸入

各位老師都贊同的按照聽說讀寫的順序,聽力先行,大量輸入。特別是啟蒙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聽,接觸語言的聲音多了才會說。只有大量聽力吸收才會慢慢的將聽力詞彙轉化為閱讀和寫作能力。這和我們學母語或者學習任何一種語言其實是一樣的道理,首先接觸到的都是大人的對話,不斷的詞音對應建立語言關係。

第二點:可理解輸入

這一點我深感蓋兆泉老師的方法最令人信服。而安妮鮮花和廖彩杏等都提到了“磨耳朵”,就是孩子一出生就不停的給他聽英語。但其實不理解意思的“聽”是低效的。2003年美國的語言學家給兩組9個月大的美國嬰兒做過對照實驗,結果表明實時互動的對話才能學會語言,單純放影片和音訊都沒有用。當然我個人覺得英語當成背景音樂也沒問題,這主要是用來增加孩子的興趣。但是至於有效聽力材料的選擇儘量還是要難度循序漸進,至少讓孩子聽懂其中關鍵詞和實物的對照關係,在生活中不斷的加強可以幫助他的理解和應用。

第三點:興趣至上

蓋兆泉和安妮鮮花等多次提到的這一點,從內容和形式上都要是孩子願意接受的。難度我們幫孩子定好,不同音訊的型別風格可以讓他們選,不喜歡的就換一個。聽的時間場合也進行調整。不要讓孩子產生是在學習的牴觸心理。這樣子看來,聽力的材料是要經過家長精心挑選的。我們需要先進行對孩子興趣的考量,讓他們進行比較和反饋。在原汁原味的聽英語聽力輸入過程中,直接建立英語思維。始終保持聽力材料比閱讀材料的難度大,這是保證英語閱讀能力不斷提高的有效手段。

三歲以下:聽兒歌為主

歌謠,歌曲,童謠可以幫助兒童建立對韻律節奏和語調的初步感覺,邊唱邊跳也有利於對內容的理解。

建議選擇英語為母語國家孩子唱的歌謠,容易給孩子產生認同感和親切感,而且原汁原味更加地道。歌曲可以適當重複播放,或者和孩子進行輕鬆的互動,更加有效哦。

對於兩歲以上的孩子,可以看動畫影片的,還可以先給他們看歌謠的影片,然後再給他們聽對應的音訊。這樣就可以更容易的抓住童謠裡的資訊,關鍵詞也可以更好的對應,從而建立歌曲歌詞與實際意義的直接聯絡。比如像Super Simple Songs,鵝媽媽, wee sing或者碰碰狐,在愛奇藝,B站,喜馬拉雅等都有非常豐富的免費資源,更不用說小小優趣app等海量付費素材了,一定要利用起來哦。

TPR 的童謠也可以適應適時的引入,比如說一句中文,一句英文的,其實有一點學習的感覺,但是孩子如果不排斥就好,家長可在生活中對應的情境再次進行強化該動作。

三歲以上及有基礎的

動畫片裸聽開始

這個時候更要注意材料的選擇。裸聽音訊最好是孩子已經熟悉的內容,因為沒有情境對聽力的要求比較高。最初期建議偏學習類的動畫片,比如《Big Muzzy》,也是蓋老師推薦的,圍繞重點詞彙和句型多次重複。另外我覺得《Wow English》也不錯,老師聲調語氣誇張,容易吸引孩子的關注。

對於情節性強的動畫片,建議孩子對喜愛的動畫片人物和場景設定熟悉後引入聽單。比如說小豬佩奇,孩子熟悉以後就可以很輕鬆的聽出來哪個是喬治在說話,哪個是佩奇在說話,更容易理解。但是有的孩子可能更想看,而且看過的就不想再聽了。

試試可以給他們先看一集

動畫片

,再聽一段下一集動畫片的

音訊

,後面順其自然

從影片過渡至音訊

。繪本和分級讀物親子共讀之外也可以利用相應的音訊。圖片描繪和音訊對話相互補充,給孩子在腦海中形成更強烈的場景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先看過以後再聽,另一種是聽過以後再看,根據孩子的接受程度。

但是初期內容不能太枯燥,難度建議略小於動畫片。因為動畫片更直觀生動。比較合適的就是孩子喜愛的低幼繪本,或者兼顧繪本性質的分級讀物。即詞彙和句型難度可控但是在故事性框架下的分級。自家娃3歲多的時候,RAZ這種教科書感的分級給他念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作為聽力材料,總是重複的句式又沒有畫面,他會覺得很沒有意思,像背書一樣,會排斥。繪本配套音訊可以從廖彩杏的書單開始,特別適合啟蒙初期孩子聽。

其中大都是韻律歌謠。從唱到讀的過渡,從有旋律到沒旋律,多次重複。孩子也易於慢慢脫離曲調聽懂。自家娃親測證明,讓孩子唱出來更容易輸出。之後的分級讀物我經過比較後最初選擇的是 I can read 初級 Biscuit 系列,孩子很喜歡。記得剛給兒子聽到第一本第一頁對 Biscuit 的描述,軟糯的讀音配上幾聲狗吠,就很有畫面感。

孩子還經不住啊了一聲。沒看到就覺得很喜歡這個狗狗,哈哈。同樣初級的還有小毛怪 Little critter 和 Pete the cat 系列,比Biscuit 略難。牛津樹系列校園版L1級前面一部分是無字書,也很適合作為讀繪本之外的補充。

先聽再看的繪本注意選擇不要是純對話,要有場景描述的語句。孩子很喜歡看的《大衛,不可以》和《小豬小象》,我試過就覺得不太合適。因為這類繪本畫面資訊很豐富,非常需要藉助畫面來理解文字內容,裸聽就很難有代入感。

還有尤斯伯恩的我的第一圖書館,非常適合當故事講。但是生詞量大,脫離了圖片直接聽很難上下連貫。不說孩子,包括我自己也覺得雲裡霧裡。不過如果孩子有興趣的話就這些材料可以選擇先看過再聽。

等孩子再大一點或者愛學習的,就可以引入RAZ,海尼曼這種分級感比較強幷包含non-fiction內容的材料了。有的孩子可能覺得會像唸經一樣,但有的孩子就會樂於其中,因為句型不斷重複很容易聽懂,非常有成就感。

聽的時間、工具及其他

至於聽的時間,對於啟蒙初期的孩子來說肯定是越多越好,可以安排在上下幼兒園的路上,或者早晚各安排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來聽。比如孩子剛起床,放一些輕鬆的歌謠。

晚上吃完晚飯後或者睡覺前讀完繪本正好再聽一會繪本或者動畫片配套的音訊。孩子願意專心聽當然是最好,不願意的就先當個起床穿衣刷牙洗臉時的背景音樂。每天定時定量播放,慢慢或許會形成孩子內心的秩序,願意主動來聽了。但是我個人不建議孩子玩玩具很投入的時候同時聽英語,會影響專注習慣。在難度的安排上不要急著跳級,相同難度的儘量多聽一陣子。聽的時候家長也可以適當的互動。

比如時而問一句,咦,這個挺好玩的哎,剛才是怎麼了?他們在討論什麼呀?但切記不要不停的盯著孩子問,這說了什麼?那是什麼?聽懂了嗎?至於聽的工具,現在雞娃的工具那麼多,真的是太幸福了。像牛聽聽有根據記憶曲線來的燻聽功能,可以放在家裡用,還有像小手掌和傾聽者這樣的行動式MP3可以用在路上。

如果不想買這些,我覺得把聽力材料放在百度網盤裡,或者列好喜馬拉雅app裡的聽單,用手機或PAD開啟來直接給孩子聽,也是挺好的。

最  後

最後的總結,要想讓孩子學好英語,少的根本不是雞飼料,而是願意被雞的娃和會挑選雞飼料的娃媽啊。與各位老母親共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992 字。

轉載請註明: 英語啟蒙初期,“聽”沒做好,要花更多的錢和精力來彌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