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小學高段和中學階段,如果班主任前期應對不善,班級裡有可能會出現“稱王稱霸”的學生。這些學生在班級裡自稱“大哥大”、“大姐大”,帶頭破壞班級紀律,經常欺負、敲詐弱小同學,是班主任班級管理中最為頭痛的難題。
我們這一篇文章,不談這些學生出現的原因,因為一篇文章談不完,也不談這些學生應該如何“對症下藥”,因為長篇大論,多了讓人看著頭痛。在這篇文字裡,我們只談,出現了這些學生之後,我們班主任有沒有應急的方法。
01、說方法前,我們先看這個階段學生的特點。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處於十四五歲的青少年對於友誼的渴望最為強烈,如果他們得到別人的友誼,就會倍感珍惜。因此,這個年齡階段,青少年學生如果感覺到誰對自己好了,對自己夠意思了,他回報的情緒就會異常強烈,甚至表現出“哥們兒義氣”的特點。
從這段話裡,我們可以概括出如下幾層意思:
1、青少年學生,特別重視別人的友誼。這個友誼,可以是同學的友誼,但也不排除可以是老師的友誼。2、青少年學生情緒波動大,哥們兒義氣重,容易為人兩肋插刀。這個兩肋插刀,可以為同學兩肋插刀,對抗老師,同樣,也可以為老師兩肋插刀,對抗與老師作對的行為。
基於以上特點,我們其實做這樣一個假設:
我們能否成為這些學生的朋友,然後把他們收為己用,最後成為我們班級管理的利器呢?
我說完這句話,肯定有很多老師要笑話了。你這不是廢話麼?我們當然知道咯,把他們全都收歸了,我們當然就高枕無憂了啊,問題是,收不動他們啊!
你且聽我繼續講下去。
02、心理學上有一個互惠原理:受人恩惠就要回報。
人們一般認為,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也就是有來有往。而一個小小的人情,如果造成對方心中的負債感,極有可能會導致對方報以一個大出好多倍的好處的現象出現。
這個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
1、每個人都希望施恩圖報,誰也不願意欠別人太多。當學生得到了一定的小恩小惠,他肯定會想著回報,如果得到了老師的小恩小惠,他則更加會認為這是老師看得起自己,願意肝腦塗地。
2、施予好處與幫忙的巨大威力在於:一個人靠著硬塞給我們一些好處,就能觸發我們的虧欠感。所以,在做學生工作前,我們可以透過硬塞給他一些好處,促成他內心的動搖。
比如,很多有經驗的班主任在開展學生工作之前,總喜歡先表揚一點學生什麼東西,這裡的表揚,其實也屬於“施與好處”。再比如,對於,問題學生,有經驗的老師,則更加傾向於和顏悅色。當一個學生存在巨大的問題時,內心必然焦灼,這裡老師的“和顏悅色”,其實也是一種“小恩小惠”。同樣的,陶行知三顆糖感化學生的故事,其實也一種“小恩小惠”,促成了學生產生負債感,最後學生用價值無數倍於3顆糖的轉化行為來回報老師。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
對於這幫班級裡的“大哥大”、“大姐大”,如果我們在把他們逼入到一個較為窘迫的境地,然後我們卻給予一點小恩小惠,那麼,是否能夠收穫他們在行為上更多的回報呢?
在現實的教育中,這種假設應該說是成立的,在給大家舉個現實的例子:
學生王某,在校經常破壞紀律,班主任屢次勸說都沒有效果,他在學校裡成了政教處裡的常客,經常受到政教處的“警告”。對於這樣的學生,班主任頭痛不已。轉機出現在一次他和宿管老師的的頂嘴。當時宿管老師一氣之下,準備告狀到學校政教處,眼看王某又要受到政教處更加嚴厲的處分了。這時,班主任在盛怒之下,選擇冷靜處理這個事情,幫助王某壓下了這件事。王某後來知道後,大為感動。對班主任的態度也改觀不少。以後更是在班級管理上,特別賣班主任的面子。
03、最後,談一談實施這個策略的一個注意事項:
這個策略為應急策略,在運用這個策略之前,班主任在班級中要建有一定的威信。
如果班主任威信不足,施予小恩小惠則容易被學生看成是一種“示弱行為”。那麼這個度應該怎麼把握呢?
根據我的經驗,應該是,事情在我們的掌控之中,在可以處罰與不處罰之間,我們選擇一念之仁、寬容他,這才會被他是為是一種“恩惠”。
你好,我是君山,一線教師,愛談一點教育,如果你也喜歡,歡迎關注我,君山期待與你進行交流。以上是君山個人的一點看法,希望對你能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