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日本發現吳三桂討滿檄文:追悔、未投降,難道他一直被誤解?

由 夏侯依絲 釋出於 經典

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城。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眼見大勢已去、無力迴天,在親信太監王承恩的攙扶下,爬上了紫禁城北面的煤山。

看著破碎的山河,崇禎留下最後一道聖旨後,之後便在煤山壽皇亭一棵歪脖子樹上自縊而亡。至此,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覆滅了。

在農民軍揮師直撲北京時,面臨亡國亡種的崇禎帝,便把賭注押在了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身上,下詔令讓其率關寧鐵騎火速進京勤王。


史料《清史稿》記載:“順治元年,李自成自西安東犯,太原、寧武、大同皆陷,又分兵破真定。莊烈帝封三桂平西伯,並起襄提督京營,徵三桂入衛。”

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接到皇帝詔令的吳三桂,竟然在路上磨蹭了數日,在三月二十二日兵至玉田,而此時北京城早已被攻破,走投無路的崇禎帝也在煤山自縊了。

在這之後,吳三桂便開始在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投機活動。一面是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另一面則是和自己血戰數年的滿清八旗兵。失去依靠、猶豫再三的吳三桂,原本想投降李自成,但終究還是衝冠一怒,轉身投靠了清朝。從這之後,吳三桂便背上了千古的罵名。


投降滿清後,吳三桂徹底變成了一隻窮兇極惡的劊子手,為清朝的一統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得到滿清的支援,吳三桂率兵南下,于山東平定了李自成餘部。之後,他又和其他清軍配合,率軍平定成都、重慶、雲貴等地,最後殘忍地絞殺了朱由榔。

1663年,平定雲貴後,清廷認為吳三桂逐漸失去了價值,即以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了他的平西大將軍印信。隨後,還剝奪了他的司法特權。


1673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上奏康熙帝,請求回遼東養老。康熙帝認為時機已到,便趁勢做出了撤藩的決定。在形式的逼迫下,吳三桂誅殺了清廷雲南巡撫朱國治,自封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並打出了“興明討虜”的旗號,起兵造反。

自古起兵之人,總會撰寫一些起兵檄文,吳三桂自然也不例外。不過,他的起兵檄文被滿清徹查收繳,再加上後來爆發的文字獄,華夏境內已基本沒有他起兵時昭告天下的討清檄文。


雖然他的起兵檄文在國內絕跡,但幸運的是,在日本的《華夷變態》一書中,卻明確記載了未經修改的原版吳三桂討清檄文。由於檄文種的內容很多,這裡只摘取部分資訊:

本鎮深叼明朝世爵,統鎮山海關。一時李逆倡亂,聚賊百萬,橫行天下,旋寇京師。痛哉! 毅皇烈後之崩摧。慘矣! 東宮定藩之顛踣,文武瓦解,六宮恣亂,宗廟瞬息丘墟,生靈流離塗炭。

臣民側目,莫可誰何? 普天之下,竟無仗義之師,勤王討賊,傷哉國運,夫曷可言! 本鎮獨居關外,矢盡兵窮,淚乾有血,心痛無聲。不得已歃血訂盟,許虜藩封,暫借夷兵十萬,身為前驅,斬將入關,李賊逃遁。


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親擒賊帥,斬首太廟,以謝先帝之靈……同思水木本源,共作王家柱石。聞聲自當應舞,望風孰不景從?切勿甘為化外頑民,徒作刀頭奸鬼。大明幸甚!天下幸甚!須至檄者。

從這版檄文中可解讀出,當時的吳三桂並沒投降清朝,而是向滿清借兵剷除叛亂。但可惜的是,在剿滅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後,清廷背信棄義,趁勢攻佔了中原土地。


在看清滿清的真實面目後,吳三桂追悔莫及,但為了復興大明,只好忍辱負重,處處周旋。到最後,見時機成熟,便起兵抗清,誓師北伐,力圖恢復大明河山。

那麼,事實的真相是否真如討清檄文中撰寫的那樣,吳三桂本人只是向滿清借兵,並沒有投降清朝。但這一切的一切,早已隨著歲月的流逝化為烏有,已無從考證。此等真相,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解疑。

參考資料:《明史》、《華夷變態》、《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