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自古攻蜀皆徒勞,唯有自殺自滅,明玉珍的夏蜀政權又一次驗證歷史
文/金色明月;一位熱愛歷史的,喜歡寫點東西的小人物。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文章摘要:元朝末年,天災人禍接連不斷,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反抗元朝暴政的起義烽火波及全國,明玉珍趁機以重慶為據點在1363年正月宣佈改元天統,國號大夏,在重慶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割據政權。明玉珍死後,由於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和複雜的政治鬥爭,在朱元璋大軍的攻擊下,大夏國走向了滅亡。
元朝末年,天災人禍接連不斷,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反抗元朝暴政的起義烽火波及全國,“中國豪傑並起而逐之”,元朝的反動統治岌岌可危。明玉珍“兵起於穎蔡”,以推翻元朝統治為己任,歸附於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官至奉國上將軍統軍都元帥”。後來明玉珍決定“單幹”,率領部眾,“駕鬥船五十艘”進入巴蜀地區,腐敗無能的元朝巴蜀地方政權在明玉珍的攻擊下,兵敗如山倒,明玉珍一鼓作氣連下數州,然後以重慶為據點在1363年正月宣佈改元天統,國號大夏。在登基詔書中宣稱:“恭行天罰······昭顯茂功,成我文明之大治。”就這樣,憑著一股猛勁,明玉珍在重慶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割據政權。可是,明玉珍“與民共享太平之治”的願望並不能實現,在其死後不久,在朱元璋大軍的壓迫之下,大夏國頓成歷史雲煙,走向覆滅。箇中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元末起義軍勢力分佈圖)
一、明玉珍並非“開創之帥”
大夏國建立後,明玉珍為了實現其“北出漢中,東下荊、楚,期盡殘虜,以安黎庶。”的願望,首先“置奉天徵北大將軍府於漢中,以進取陝右。”結果司馬萬勝兵敗。“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明玉珍決定借鑑三國時期諸葛亮的“先平南再北伐”的用兵之道,先平定雲南再進取陝右。1363年,明玉珍“遣司馬萬勝等率兵攻雲南······三道並進”。希望能夠一舉平定雲南。可是明玉珍在政治軍事上“素無遠略”,對雲南的元朝勢力認識不足,沒有及時派出援軍支援南下大軍,以致於萬勝孤軍深入,後勤補給沒有跟上,在元兵的反撲之下,功虧一簣,被迫退出雲南。
(元末偏居西南的明玉珍)
明玉珍治下的大夏國雖然是偏居西南的“大國”,可是其在大夏立國不久,社會生產沒有得到大發展,國力衰微的情況下就急於北伐、南征,自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鮮克有終。無論是大夏國在對外征伐中,無論是疆域的擴張還是出征的政治影響都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是提早地耗費了國力,折兵損將,“予志不能遂也”。
二、朱元璋對大夏是志在必得
從明玉珍個人角度來看,他是一個沒有抱負和野心的統帥,大夏國建立以後,明玉珍沒有想著和陳友諒、朱元璋等割據勢力“一決高下”,而是想著如何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非有雄才大略,能與群雄抗衡者。”在即將更朝換代的元末,大夏國若沒有強敵來犯尚可自保,一旦有強敵襲擾,其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更何況大夏國面對著的是一個有著稱王稱帝的遠大抱負的朱元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在朱元璋的統一藍圖裡,沃野千里的巴蜀大地自然是垂涎已久的“肥肉”了。
(湯和塑像)
正當大夏國一蹶不振之際,朱元璋已經開始了統一全國的部署,大夏國被列入了朱元璋的討伐日程之中。1371年,朱元璋“親祀上下神祉”決定“告伐明昇”。朱元璋派遣兩路大軍征討大夏國,北路由傅友德率領,“率河南、陝西步騎由秦隴趨成都”,南路由湯和為主帥,“率京衛、荊相舟師由瞿塘趨重慶”。計劃“首尾攻之,使彼疲於奔命,勢當必克”。在明軍的夾擊之下,大夏國各地軍政官員望風而降,鬥志全失。1371年6月22日,大夏國主明昇宣佈投降,大夏國政權由此宣告結束。
三、大夏主少國疑
正當大夏國迎來大發展的關鍵時刻,1366年,明玉珍去世。明玉珍死後,即位的是年僅十歲的明昇,改元開熙,尊母彭氏為皇太后,垂簾聽政。“開熙之歲,昏幼無知。”顯然,以明昇的年齡和資質,當一個太平天子尚可,當一個亂世天子,那就“志不能抒”了,明昇母子無法控制朝政,大夏國內部的種種矛盾開始凸顯出來。
丞相萬勝與知院張文炳不和,萬勝殺了張文炳,明昭“矯彭氏旨殺勝”。萬勝死後,其部屬感到憤憤不平,以致於將帥離心,將士離心。駐守保寧的大將吳友仁企圖藉機控制朝政,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反叛,要求殺明昭為萬勝報仇。明昇母子先後幾次調兵平叛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只好殺明昭以安撫吳友仁,“挾軍威而入朝”的吳友仁趁機把持了大夏國的朝政,“國柄盤落,遂益不振。”大夏政局一片混亂,尤其是在朱元璋大舉進犯之時,“內相屠戮,自剪其羽翼,是以國內空虛。”大夏朝堂之上,滿朝文武同床異夢,“紛紜眾說”,但是卻無一人能夠拿出強國之策、禦敵之技,“及夏主賓天,主幼,母后臨朝,小人間謀,······不及五載而國遂亡,是自取之也。”
(明玉珍塑像)
此外,由於明玉珍屬於“外鄉人”,其根基不在巴蜀,導致其與巴蜀本地的“地頭蛇”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和情感上的隔閡,“蜀夏”面合心不合,大夏的統治根基自然也不牢固。而朱元璋在江南久經耕耘,據點多,基礎穩,人心齊,物產富,在政治、經濟方面的優勢自然是大夏國無法企及的了。
(朱元璋)
四、“大夏無大將”
大夏國原本就“勢單人少”,與身邊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將的朱元璋相比,明玉珍身邊為其出謀劃策的人才少得可憐。萬勝在軍事方面大有成就,能征善戰,可是卻在國家內訌之中死於非命,“小人間謀,張萬自相屠戮,而非有罪誅。”
明玉珍臨時之際曾告誡臣下:“慎勿妄窺中原”。其實他很明白,其在世時尚能控制那些勞苦功高的大臣元老,一旦去世,恐怕再無人能夠駕馭那些大權在握的部屬,一旦明昇出兵對外征伐,大軍離境,只怕會“朝中大變”。明玉珍死後,大夏國果真“大變”,明昇即位後,由於年幼無知,朝廷裡的野心家蠢蠢欲動,手握重兵的吳友仁為了爭權奪利,勾結元朝地主武裝李思齊、張良弼等人,後來又架空夏主、“隻手遮天”,導致政權內部離心離德。由於“嗣子稚弱,政出多門。”大夏國“群下擅權”,貪汙成風,“私家倍於公室”。這些大權在握的權貴們紛紛趁機“大撈一把”,霸佔農戶田產,“為莊戶者凡二萬三千餘戶”,飽受剝削的莊戶地位低下,以致於百姓怨聲載道。
(明玉珍時期鑄造的錢幣)
五、萬事皆有因
萬事皆有因,大夏國滅亡的原因固然是面對著朱元璋這樣強勁的對手時,自己技不如人、人不如人、力不如人,但是最根本的卻是其微弱的國力和政權內部矛盾重重,尤其是其內部複雜的政治鬥爭極大地摧殘了大夏的國力。“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可以說大夏國的滅亡主要是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導致的。
朱元璋以推翻元朝腐敗統治,統一全國為己任,其兼併大夏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人心之所向,對此我們必須要予以認可。歷史的作用就是給人啟示,啟迪人生。我們也要正確地認識大夏國的滅亡。明玉珍的大夏政權,雖然割據一方,但是卻在西南地區牽制了一部分元朝的統治力量,支援了其他地區的反元鬥爭,為社會進步和推翻元朝統治作出了自己的力量。對於這一點,我們要予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