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他成為師長也失去了生命,犧牲87年,卻始終沒有親人前去祭奠
1904年汪烈山出生於湖北省的一戶農民家庭,父親靠著為地主種田來維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而母親平日裡也靠著自己炸油條賺點錢來補貼家用,家裡的環境其實和其他的農民相比還算是不錯的。為了能讓汪烈山上學夫妻二人的生活總是十分的節儉,在私塾的汪烈山也不負父母的重望,努力學習深受老師的喜愛。
不過由於當時社會環境的嚴苛,不僅每年的稅收都在增加,就連地主的壓迫也一年比一年過分,這樣的壓力下,儘管父母再怎麼辛勤也難以供汪烈山讀書,為此只得放棄讀書,回家幫助父親操持家務。在家裡幫助父母幹活的汪烈山看到父母再怎麼辛苦賺到的錢也只能勉強夠用,而地主整天身著華服無所事事卻能賺到大把的金錢。
不僅僅是汪烈山心裡不服,和他一同被迫輟學的同學也很是不服,於是他們決定一定要改變如今的現狀,一同加入了共產黨,為革命奮鬥。由於汪烈山曾經讀過書而且又很有想法,在軍隊裡的他很快便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認可,更是在他29歲那年便當上了師長的職位,這個職位就是上級對他能力的認可。
成為師長後的汪烈山更加努力,絲毫不敢懈怠,在他的領導下紅三十軍八十八師這戰鬥力驚人,屢屢立下奇功,成為了當時抗戰的一大主力。這樣的能力在當時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上級領導對於汪烈山也有著很大的評價,想必未來的他也會是一個將軍級別的人物。可是這樣優秀的他卻在戰爭是不幸中彈身亡。
1933年年初汪烈山剛被派到八十八師做師長,他這個師長還未能風光多久卻在年末犧牲於戰場,雖然這並不是一個抗戰戰士最好的下場,但這卻是他們覺得最光榮的下場,能為祖國奉獻出自己的一切是他們的驕傲。在戰爭結束之後,汪烈山的遺體被安放於川陝革命根據地的一個紅軍烈士陵園。
這個烈士陵園位於四川省的通江縣,這裡一共埋葬了2.5萬多名的紅軍烈士,算得上是我國最大的烈士陵園。這座烈士陵園中埋葬的高階將領數目並不多,汪烈山就是其中的一位,身為紅軍三十軍八十八師的師長,他的墓在整座陵園中算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了。可就算他的墓再怎麼引人注目自他犧牲至今87年也沒有親戚前來祭奠他。
由於反圍剿戰爭的失敗,大量的敵軍撲面而來,紅軍因損失慘重無力再與敵軍對戰,只能選擇撤離。當時情況的緊急紅軍的高層都將注意力放在了撤離部隊和民眾身上,都忘記要同志汪烈山的家屬汪烈山犧牲的訊息。但在之後因為一次作戰,汪烈山的軍籍被迫轉移,這一次的轉移徹底的失去了關於汪烈山家人的聯絡方式。
這件事情在後來也驚動了上級領導,可是儘管怎麼找還是沒能找到他的親人。這不僅讓人感到悲涼,他為了國家奉獻出自己的一切,犧牲了在戰場上,而他的親人卻對此事不得而知。也不知道他的親人是否到現在都在找他,或者早就覺得他客死他鄉,才一直沒有出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