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洋口紅色旅遊小鎮 紅色文化閃耀有福之地

由 廉擁軍 釋出於 經典

洋口歷史文字記載至少也有上千年《謝氏家譜》稱:“上洋興於唐、宋,盛於元、明,由來久矣”,及(清光緒壬午重修版)記載有興於唐、宋。1939年,日寇瘋狂轟炸福州。當時洋口東面的南平、北面的邵武亦遭轟炸,唯有洋口這個閩江上游富屯溪畔的小市鎮未遭襲擊。為避戰亂,大批部分機關、師生和大批商人、市民溯閩江而上,內遷洋口。當時,沒有公路、鐵路,擁有水路優勢的洋口,由於擁有大量資金雄厚的商家進入,促進了當地商業、手工業及其他行業的迅速發展,還影響到本地土話發展成為如今標準的福州話,繁華冠於當時。現如今一些有特殊時代背景的遺址躍入人們的視線:彭德懷居住舊址(現洋口雨傘社)、毛澤民居住舊址福音區官牧師家(房子在建設鐵路時折除)、滕代遠居住舊址蜚江小學(現洋口中小學,也是當時東方軍政治部所在地)、十七號兵站舊址(洋口鎮中心街三巷藥店倉庫,現火燒空坪)、洋口蘇維埃政府——“革命委員會”舊址(洋口鎮原花藍廠,現街道居委會邊)、洋口“赤色職工聯合會”和“商會” 舊址(洋口鎮政府)。
蘇維埃政府舊址:該建築建於清朝末期,歷來都是官府辦公所在地,1933年8月26日設立洋口蘇維埃政府。推選出戴子科、陳子明為正、副主席。洋口紅色政權正式成立,維繫了八個月,帶領民眾掀起了紅色革命熱潮,洋口成為一片赤色革命熱土。牆面標語生動的反映不同歷史時期背景。黑色標語“籌款百萬、把紅旗插到福建去、開闢新的根據地”為1933年彭德懷、滕代遠在江西大湖坪召開的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入閩作戰誓師大會上提出的口號;金色標語“將社會主義進行到底”原為“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修改的。反應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標語形式。該遺址為順昌評為中央蘇區縣,提供相當有力的佐證。
毛澤民故居:1933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進駐洋口,僅38日就籌集了大量物資、錢款、武器彈藥。9月初,時任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長毛澤民親臨洋口,負責籌款及物資調配等工作,在此居住辦公,9月30日晚在洋口漢關飯店宴請一些對紅軍在洋口順利籌款提供幫助的商紳和民眾。於次日凌晨帶領最後30名紅軍戰士撤離洋口,時長達30餘日。
彭德懷辦公舊址:為1933年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進駐洋口時彭德懷司令員入住於此並在此辦公,指揮東方軍以洋口為中心擴紅、籌款、建立紅色政權、打倒國民黨19路軍第十五軍軍長盧興幫,並與其在王臺談判。此住宅原為洋口大戶人傢俬宅,1951年洋口發展油紙傘將此處改建為辦公樓。為紀念那段革命歷史,2014年對此進行改造修繕,現由兩個部分組成,左側為彭德懷工作及休息室、警衛室、會議室等辦公舊址;在牆上掛有當年紅軍作戰電報和報紙,有紅軍在洋口重要佐證、順昌申報蘇區縣超過百分之六十材料涉及洋口。右側牆上有彭德懷和滕代遠的簡介和東方軍在洋口擴紅、籌款、建立紅色政權詳細記載。內側為鄉鎮企業記憶館,展示洋口油紙傘發展歷程。洋口油紙傘為桐油紙傘,又稱44骨明油傘,是福建紙傘"三口"名牌之一。最高年產量達五百萬多把,曾獲福建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出口至東南亞、歐美等地。該址已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的“七一”“八一”“國慶節”,都有很多基層黨組織、院校黨組織來此接受教育與學習。
東方軍政治部舊址:1933年8月25日,彭德懷司令員滕代遠政委率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進駐洋口,因在紅軍來洋口前國民黨大肆汙衊共產黨是打家劫舍的土匪,造成一些資本家和商家外逃,導致洋口民眾對紅軍產生了誤解和害怕,十幾個碼頭停擺,商鋪關門,民眾緊閉大門,東方軍得知這一訊息後馬上頒佈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並命令所有紅軍戰士全部露宿街頭不得進入民宅。於次日選址蜚江小學設立東方軍政治部,召開千人群眾大會,成立了洋口蘇維埃政府,實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和一系列的政策,並以嚴明的紀律得到了群眾認可和信賴,讓洋口民眾認識到紅軍是廣大窮苦百姓的隊伍,開啟門戶主動為紅軍端茶送水,逐步恢復了洋口熱鬧與繁華。為進一步控制局勢,推進革命深入,僅用時38天就籌款約30萬元法幣、食鹽24萬斤、煤油600餘桶和大量武器、藥材等,為革命的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為紅軍進駐洋口的重要見證,體現了洋口人民擁護紅軍、軍民漁水情、軍民團結一條心的情義。
吳公太尉廟(項南抗敵劇團演出地):始建於元朝至正八年,明成化六年夏,正德十一年,天啟三年都曾有復修。,門沿上四個字順序讀法為“神功聖化”,敘說的是南宋時期與岳飛齊名的名將為“吳階”有五個侄兒,其中一位名“吳挺”官至太尉,其兒子名“吳熙”也官至太尉,因“吳熙”造反,皇帝念吳氏家族世代對朝廷巨大貢獻,沒有株連九族,只處決“吳熙”一人,把吳氏家族人員全部趕出京城流放浙、閩一帶深山老林居住,明、清時期吳氏一支祠到洋口定居,憑藉自身優勢逐漸發展洋口最大的家族,因此在此地修建“吳公太尉廟”主要是為紀念先輩“吳挺”太尉。門沿上“神功聖化”是歌頌皇帝的豐功偉績和對吳氏家族的恩寵。有感謝先輩無私奉獻之意。廟內現存各類碑文,為建廟、歷次捐資修廟等重要歷史見證。展示了洋口千年古鎮商貿繁榮的景象。1933年8月至9月間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以此地為重要宣教場所。1938年項南同志組織200多名平津流亡學生在洋口組建抗日劇團在此上演一系列抗日劇轟動了順昌城,閩劇團在此通宵達旦上演閩劇、閩南戲,成為廣大群眾聽戲看戲的主要場所。最後一次毀於文革時期,現已改建修繕成為紅色旅遊主要組成部分。洋口是一個群眾文化相對集中的地方,各類戲曲的表演在這裡融會貫通,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方針在洋口得到很好的詮釋。2014年洋口鎮人民政府對該戲院進行翻修後,現在成為洋口紅色旅遊和洋口政府在每個特定節日與群眾業餘文化交流大型演出的場所。
順濟橋:建於明永樂(1417年),橋寬6米,為雙拱石橋,距今已有600年曆史。順昌濟昌橋被洪水沖毀後,洋口漁民將其廢棄石材轉運至此蓋橋,故名順濟橋。1933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過往此橋進駐洋口,成為了開展革命鬥爭的重要通道,故又稱“紅軍橋”。
東方軍廣場:1933年8月25日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司令員彭德懷、政委藤代遠率員進駐洋口,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武器和錢款籌集。後在閩贛省蘇維埃政府財政部長毛澤民的指揮下,將相關物資及錢款轉運中央蘇區。為紀念東方軍功績,展示洋口紅色文化,洋口鎮實施了紅軍雕像等配套建設,建成東方紅公園。該廣場配有大螢幕影片與播放革命歌曲的音訊裝置,讓來參觀與調研的幹部群眾有耳目一新的體驗。
洋口是一個歷史底蘊厚重的古鎮,它的商業文化和紅色文化象兩顆明珠,交相輝映在洋口的歷史天空中,它的光芒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減色,相反會因時間的久遠而更加璀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