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李一陵)6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刊發題為《規範國際學生申請,別讓名校資源被薅了羊毛》的評論。
日前,《教育部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提高了高校接受國際學生申請門檻。《通知》明確,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本人出生時即具有外國國籍的考生,在申請作為國際生報名資格時,必須最近4年之內有在外國實際居住2年以上的記錄。對於祖國大陸(內地)、香港、澳門和臺灣居民在移民並獲得外國國籍後申請作為國際學生進入我高等學校本專科階段學習的,同時適應上述要求。
由於我國高校對國內國際學生採取兩種招考方式、標準,對後者的招錄標準相對偏低,導致一部分家長選擇移民的方法,獲得外國國籍,並在國內接受基礎教育,最後以國際生的身份申請進中國高校,而且大多還是名校。政策修訂的目的在於限制“國際高考移民”,維護教育公平,避免國內名校資源被薅了羊毛。
對國內高校而言,一味降格以求,任由假“國際生”侵佔名校教育資源,不僅難以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更可能有損學校教學質量。對無法“躺贏”進入名校的國內考生來說,本就奇缺的教育資源被投機取巧者擠佔,嚴重損害教育公平。對我國留學事業的發展來說,儘管有了國際生源數量和規模上的優勢,但入口關以及後續的培養關、出口關較為寬鬆,出現個別留學生拿著高額獎學金卻在“混文憑”的現象,這種狀況顯然不利於形成國際教育的品牌效應。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地國。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萬名留學生來華留學,2020年可望實現50萬的目標。可以說,與擴大規模相比,提質增效才是現階段我國國際生教育的核心使命。
日前,教育部黨組下發通知,明確提出“不盲目追求國際化指標和來華留學生規模。”嚴格規範管理,嚴把國際生入口關,既是堵住相關申請資格漏洞,守護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適應來華留學新形勢,推動來華留學內涵發展的要求。
不過,也有人擔心,即便是嚴格設定資格稽核門檻,可能還是不能完全堵住“國際高考移民”的通道。因為對於部分人群來說,“4 2”之後不過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更多的金錢,而相比遠低於國內考生的要求進入國內名校,這點成本不算什麼。況且,“國際高考移民”相關的商業操作已經很成熟,一些機構甚至是把高中培訓辦到了海外。
今年兩會期間,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在提案《關於規範外國留學生招生政策 防範國際高考移民的建議》中指出,隨著留學生人數的增加,外國留學生錄取標準的“超國民待遇”問題受爭議,國際高考移民現象破壞了高校留學生的招生生態。他同時建議,改進外國留學生招生培養機制,轉變留學生教育的發展思路。高校要承擔對申請者嚴格稽核的責任,並確立外國留學生學業水平基準,儘快完成我國留學生學業考試的體系設計、操作模式選擇、考試標準及內容界定。
在國內高校掀起的強化本科教育質量,嚴把畢業關的改革背景下,有什麼理由對留學生教育上繼續“寬進寬出”,容忍個別留學生拿獎學金混文憑呢?
一些高校在留學生招生和培養方面放鬆標準,還與盲目追求國際生數量和規模有關,而這又源於追求大學排行榜上名次的上升,因為在各大榜單上國際學生比例是一項重要指標。
在提高資格稽核門檻之外,實現我國國際教育的提質增效,還需改革來華留學人員招生錄取辦法,篩選真正優秀的國際生源。招錄之後,必須嚴把培養質量關、畢業關,保障留學生培養質量。
眼下,國內高校迫切需要改變錯誤的國際化辦學認識,改變盯著大學排行榜辦學的錯誤辦學理念,堅守辦學定位,以人才培養質量贏得世界聲譽。教育主管部門也應當制定更為科學的國際化辦學評價指標,引導高校在追求教學質量的道路上前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