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濟南往東進入章丘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章丘區內,有一座古老的村莊,在漢代時可是一座縣城。這個村莊就是——臨濟村。
臨濟村位於濟南市章丘區黃河街道駐地西南約2公里,距離黃河大堤約5公里,因瀕臨濟水(古河名,四瀆之一)而得名。臨濟作為黃河岸邊的一座古邑,歷來為縣、軍、鎮駐地,見證了歷朝歷代的起起落落、黃河岸邊的繁盛與衰敗。
臨濟大廟
臨濟一名最早出現在漢代,《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臨濟)本齊之狄邑,漢置狄縣,後漢改曰臨濟。隋併入高苑。故城在今高苑縣西北。”隋至唐時期,臨濟縣遷至章丘。《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臨濟條:“漢菅縣地,隋改置朝陽縣(隋開皇六年),後改臨濟縣(隋開皇十六年),宋省,故城在今山東章丘縣西北二十里”。
宋朝鹹平四年(1001年),臨濟縣廢,併入章丘;景德三年(1006年),在臨濟置清平軍,轄章丘縣;熙寧三年(1070年)清平軍降格為縣級軍,駐地遷往舊軍;金代又為臨濟鎮,是章丘四鎮(普集、臨濟、明水、延安四鎮)之一;民國伊始,章丘分為十區,臨濟為第三區,轄140村。
總結一下,可以確定臨濟村就是隋代西遷後的臨濟故城遺址,自隋代以來,為縣、軍、鎮、區政府駐地,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採訪中聽當地老人說,現在很多人已經不太知道黃河街道了,但在章丘提起臨濟村來,幾乎都知道。
臨濟村內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語:“臨濟街兩頭翹,觀音閣對臨濟廟。”說的是臨濟當時的兩大建築觀音閣和臨濟大廟——玉皇廟。如今,僅存臨濟村村北一座100多年的古建築玉皇廟大殿。
玉皇廟正殿坐北朝南,進入前門,東西各有一個側門,南牆採用兩層磚砌,內有暗格;大殿正門左右對稱兩個1米多高的窗戶;內有兩根可供一人環抱的柱子支撐著大殿。該古建築雖然年久失修,但建築佈局大氣、結構細緻嚴密、做工精雕細琢,當年盛況可見一斑。
其實,除了玉皇廟外,臨濟村內及周邊還有很多古蹟,村內有修惠寺、關帝廟、觀音閣等;周邊有赫胥氏陵、聞韶臺、終軍墓、馬融墓、土城、酈食其冢、輔公祏祠等。
終軍是濟南仲宮人,西漢時期著名將領。少年時代刻苦好學,以博聞強記、能言善辯、文筆優美聞名於郡中。18歲被舉薦為博士弟子,很受漢武帝欣賞。出使南越和親時,被謀反叛漢的南越相國呂嘉所殺,年僅26歲,因此世稱“終童”。唐代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說“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抒發了自己雖與終軍同歲,卻無處請纓殺敵的感慨。清乾隆年間大學士郝敏中也著有《臨濟西南吊終軍冢》。據《濟南府志》記載:“漢終子云(終軍)使南越而死,時年二十餘,其後歸葬濟南郡。”基本確定就是葬在臨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