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第二曲線--關於學習和讀書

由 機東林 釋出於 經典

作者|周自強 來源|星空時間(ID: Time4Space)

在我為一些企業做覆盤教練的過程中,會接到企業同事們的問題,有一些問題有代表性,也有一些能夠啟發我自己的進一步思考。以下問答是我所輔導的一家企業管理者提出來的,經當事人和企業同意後,發出來和大家分享。

我們從第三個問題往回倒著回答。

01

“服務的第二曲線”是我在課堂上,聊到了“兼職助教”和“全職助教”的結合,當時就想到了這個最近在創業圈裡挺火的詞。

我最早接觸“第二曲線”,還是2000年在阿里的時候,時任阿里COO的關明生給我們小組作培訓,談人才在企業中的發展。我當時站起來提了一個問題:“一個人在企業中,很努力,一開始發展也很快,但如果到了後來,他再努力,而進步幅度卻越來越小怎麼辦?”

關明生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立刻給我畫了一條線,很像log曲線,這代表了我的那個問題:一開始只要投入一點,提升就很多,但到後來就遇到瓶頸。“這時應該怎麼辦呢?”他一邊問,一邊畫了第二條log曲線。“組織應該給這個人提供一個新的機會,讓他可以繼續成長。”

不僅僅是個人成長,很多事情都遵循這樣的規律:一開始發展很快,到後來投入和產出就會失衡。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會在過程中找到一個平衡點,然後停留在那裡。但是,如果我們還想提升,那就不能靠一味的投入了。

具體到“教學服務”,也是如此。教學服務的滿意度,可以算是一個產出,投入包括哪些?服務人員的數量,工作的精細度等等。更多的服務人員、更細緻的工作,都會帶來顧客的體驗的提升,但這種提升帶來的“邊際愉悅感”卻在下降。

這就好比你去消費,沒有人服務和有人服務,你的感受會相差很大;

有人服務和有專人服務,感受又上一個檔次;

但是有專人服務,和有3個人專門為你服務,你的感受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差距。

所以,當服務提升到一定階段,我們僅靠加“量”就不夠了,還需要改變其“質”。

什麼是服務的“質”?我覺得就是真正去了解每個顧客不同的痛點,能夠提供針對性的輔導。

就教育來說,公司現在所選擇的業務模型——“線上的自我學習”,正是想要解決“統一大班學習”無法解決的個性化問題,也就是說,要實現真正的“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進度和習慣來學習”的目標。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以往客服領域通常會用到的“基於不同場景下的標準話術”可能就不夠了,我們不僅需要“基於不同場景”,還需要考慮“不同的顧客群體”。

比如,同樣是學習python程式設計,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工作3-5年的職場人、臨近退休的中年人和已經退休的老年人,他們的訴求肯定是不同的。

我們透過AI技術,可以在產品上,基於大家不同的學習目的,為他們提供不一樣的教學內容。但是助教的互動,是否也可以有所不同?我最近在體驗公司的程式設計課程,過程中,我感到這部分還是可以有改進的空間。

另一個可以改進曲線的方法,是提升效率,或者稱之為“用更低的投入達到同樣的產出”。我們現在嘗試的在學員中招募助教的方法可算作其中之一。但這其中的挑戰在於,如何招募、如何培訓、如何考核和獎懲,大家很快就能意識到這是一整套以往完全不同的管理和培訓體系。

這是一個挑戰,但如果這個問題得到解決,將極大的擴充我們的服務能力,所以非常值得去探索。

那麼這些新事物的探索,到底該如何做?我覺得,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出圈”——去不同的領域,和不一樣背景的人交流,跳出自己的框框。這就回到你的第一個問題:如何借鑑?

我覺得首先要從問題入手,看看別人是如何解決的。

比如上面說到的,“兼職助教”的問題。有一個行業也存在大量短期用工的情況,那就是連鎖餐飲。

連鎖餐飲裡最著名的品牌是麥當勞,麥當勞在中國的員工達到10多萬人,而它每年的招聘規模達到多少呢?也接近10萬人。這意味著,在麥當勞餐廳工作的服務人員,平均工作年限不到一年。當然,這其中的管理人員應該穩定性會更高,這就意味著普通員工的流動性更大。但是我們去每一家麥當勞餐廳、或一年中多次去同一家餐廳,所感受到的服務並沒有變化。而且,據我瞭解,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餐廳,給予一線員工的薪資並不高。

我有一個朋友曾擔任麥當勞中國的高管,他就是從一線點餐員做起來的。他每次和我說起麥當勞餐廳的“營訓合一”的體系,都充滿了自豪感。一直以來,全中國的餐飲行業都在學習麥當勞,但我總在想,這樣的經驗,是否可以用於別的領域?

這就提到“跨行業借鑑”的第二個方法,就是要想辦法把問題概念化。比如上面的問題,“兼職助教”的特點有哪些?基礎不同、職業化水平低、意願不高、流動性大。所以在我們在尋找或借鑑的過程中,我們總要去思考“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

我們以往的學習,追求“實操性”,所謂高實操性,就是馬上拿來可用的經驗、方法或模版。這當然是很高效的——在一些成熟領域,也就是我第一次培訓時說的“顯而易見”的簡單領域。

但在創新領域,我覺得馬上可用的經驗、方法和模板,反而會閉塞其他更有意義的可能。我們應該做的,就是思考問題的“實質”,觀察他人經驗、方法的“實質”,以及這種“實質”在我自己這個領域加以應用的“可能性”。

這種“可能性”沒有先例可循,我們需要自己設定目標、制訂計劃,執行,以及透過覆盤來總結和調整。

02

最後說說你的第二個問題,關於個人如何學習。

我覺得首先要打破自己的交往圈子,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

網際網路給了我們很多這方面的便利,各種學習小組、興趣小組、讀書小組,或者同城小組,都可以多多加入——你的目的不是成為很多社群的群主或積極成員,你的目的是結識有趣、有料的不一樣的人,並和他們產生更多的雙向交流。

其次是閱讀。閱讀是另一個幫助我們擴大視野的方法。

關於閱讀,我的建議是讀的雜一些,泛一些。小說、管理、科技、人文、社科這些都可以。我覺得讀書不要過於功利化,也不必追求潮流,按照自己的偏好就可以,關鍵在於能讀進去——從這個角度上講,YY網文也可以讀讀,但不必沉溺。

閱讀的另一個建議是,儘量不要去參照什麼書單,自己時不時去書店逛逛翻翻,有興趣的書就可以買回來(或者上網買,如果更便宜的話),自己慢慢讀。我最近看的幾本書,都是在閒逛中看到的——總是在意外之中發現寶藏。

雖然不建議你參照書單,但我最後還是推薦你兩本書,這兩本書都是我在書店裡偶爾碰到,翻翻覺得不錯然後看完的。

一本是無印良品董事長松井忠三寫的《解密無印良品》;另一本是蔦屋創始人增田宗昭寫的《蔦屋經營哲學》。我覺得日本人寫管理的書籍,相比歐美人寫得,更能看得下去——可能他們的語言更加平實簡單吧。

這兩本書,你可以去書店翻翻,如果讀了幾頁,覺得有興趣繼續,再掏腰包,如果覺得不好看,那就放下——順便再翻翻書店其他的書。永珍城那個誠品書店就挺好,是一個可以消磨一整個週末的地方。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星空時間(ID: Time4Space),作者:周自強,星空時間創始人,原聯想之星創辦人,原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