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翁國星:加大力度吸引優秀中學生報考醫學院校

中國日報福州5月27日電(記者 胡美東) 全國人大代表翁國星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建議,健康保障所需的醫學系統是建立在優秀人才培養的基礎上,醫學領域更為強調人的重要性,應吸引優秀中學生報考醫學院校。

翁國星說,2016年全國36名高考狀元無一人選擇學醫。根據中山大學一份研究(2017年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專案),調研19省24所醫學院校,得出結論是,現階段臨床醫學專業生源質量呈中上水平,但優秀生源報考醫學本科五年制的意向下降。在最新對福州市2162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中,願意報考醫學專業佔30.9%,不願意報考醫學專業的高達69.1%,更為遺憾的是優秀中學生中僅12.9%願意報考醫學專業。

翁國星指出,不願意報考前三位因素為:對醫學不感興趣(67.5%),學醫難、負擔重(51.9%),醫患關係緊張(38.0%),其他還有職業風險大(35.4%),錄取分數線高(31.6%),辛苦、收入不成正比(23.6%),學制長、工作初期收入不高(22.7%)等。

翁國星認為,促進中學生報考醫學院校,特別是優秀中學生;保證畢業的醫學院校學生留在醫學領域工作,不但要增加醫生數量,而且要進一步提高醫生質量。為此,他建議:

一、堅持正面宣傳。目前的宣傳有兩種“撕開”的傾向。一種是網路及自媒體對醫學領域的報道誇大事實,良莠不齊,給醫患關係帶來困境。特色是誇大或過分的負面報道,傷害更是不可估量。另一種是過份的正面宣傳。給醫務工作者貼上“白衣天使”之類的金箔(有人稱之為道德綁架),好像醫務工作者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超人”,其實他們也是實實在在現實世界中一員,不但同樣需要衣、食、住、行,而且他們能力有限,更無起死回生之力,作為醫務工作者,治病救人,只是他們的工作,職業要求。在現實醫療條件下,他們的能力,除了受醫療條件(硬體)限制外,還受經濟條件(如醫療費用、醫保等)、病人及家屬對疾病、對社會條件的認識與理解以及管理層和管理模式的限制。

二、加大對傷醫事件的懲處力度。醫生的醫療風險日益加大,除了類似“SARS”、“新冠病毒肺炎”等帶來的感染風險,甚至死亡的風險。而且,醫患關係緊張帶來的傷醫事件屢禁不止。根據統計(丁香園),在我國85%的醫生曾在工作中被暴力攻擊過,66%親歷醫患衝突。“新冠病毒疫情”發生期間,傷醫事件還多次發生。

三、增加醫護人員收入。醫生工作量大,工作時間長,人員少,執業醫生(含助理醫師)僅有3百多萬人。在三級醫院,醫師工作時間長達51小時/周。身患兩種或以上疾病的醫師佔70%以上(中國醫生執業現狀白皮書2018年),但其收入,根據廣東省教育廳(2014年資料)高校畢業生就業資料,廣東省醫學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平均月薪為2811元,遠低於該省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薪酬(10.7%)。醫學研究生畢業初次就業平均月薪也僅4052元,比全省同水平畢業生低21.5%。而且許多其他省份醫學畢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薪酬還遠遠達不到廣東省水平,更不用說與歐美等西方或亞洲日、韓、新加坡相比較。此外,據一份統計,工作多年的臨床醫生年平均收入,初級職稱的也僅57709.35元,中級職稱為73854.37元,副高職稱88638.24元,正高階職稱107813.18元。根據2019年12月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外醫療),醫生對自己收入非常滿意的僅為1.34%,基本滿意為11.71%,其餘86.95%均為不滿意。

四、高中生高考(填志願)前,進醫院深入瞭解醫院及醫生的執業過程,培養學醫興趣及自信心。由於他們對醫學的認識都是從文字報道、影視等方面,缺乏自己參與到現場真實的深入瞭解,因此,應該組織對醫學有興趣或想要更好了解的中學生進醫院入臨床,在臨床醫生親自帶領下參與臨床實踐過程,直觀的瞭解醫生工作,不但為他們報考醫學院校做充分思想準備,而且對醫生職業有了深入瞭解後,將會大大減少醫學院校畢業後不從醫的可能性。

五、加強中學生人文教育。提高他們對醫學事業的熱愛,樹立崇尚生命、樂於奉獻醫學事業的崇高志向。併為鼓勵優秀中學生報考醫學院校設立國家層面的、有吸引力的獎學金,吸引中學生,特別是優秀中學生報考醫學院校。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97 字。

轉載請註明: 全國人大代表翁國星:加大力度吸引優秀中學生報考醫學院校 - 楠木軒